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人评论四灵的诗歌创作,多聚焦于他们师宗姚合、贾岛,此论虽道出了四灵诗歌的主要艺术渊源,但并不全面。除了师宗姚、贾之外,唐代的大历诗人、晚唐诗人及宋初的晚唐体诗人、南宋的杨万里、叶适等人都是四灵学习的对象。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学习,他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诗风。  相似文献   

2.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伟大诗人杜甫一生锤炼出多多少少的“惊人语”,扣动着千百年来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这些“惊人语”形成了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风格的主要方面,这是人所公认的。但有人认为:七五九年(“三吏”、“三别”创作的年头)是杜甫沉郁风格发展的高峰,七六○年入蜀以后的后期诗,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和态度,不少人认为是扬李抑杜。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从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看,可以说,他一生对李白始终是偏爱和崇拜的;虽然不甚喜欢杜甫,但对杜甫也是尊敬、肯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作《李白与杜甫》,强烈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总体评价。“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4.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与学习的效果有直接关系。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学生感兴趣的,就容易接受,不感兴趣的,就接受困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  相似文献   

5.
在宋末方回提出杜甫为江西诗派“一祖”之前和之后 ,都有人反对这种说法。但在客观上 ,杜甫对江西诗派 ,尤其是对黄庭坚 ,确实产生了很大影响。江西派诗人如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师法杜甫 ,主要偏重了艺术方面 ,并且着重学习杜甫晚期诗歌“剥落风华”的风格和律诗的句法。学杜而不似杜 ,正是善于学杜的表现。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因素 ,充分说明了杜甫确实是江西诗派诗歌艺术的不祧之祖。  相似文献   

6.
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人民,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本文主要从诗歌创作方法、诗歌风格、诗歌表现意象三个方面比较了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里的“寒士”指什么人,不同的理解关系到对这首名诗的思想内涵的不同把握。近来有不少杜诗注释本和研究文章把“寒士”解释为“广大的穷人”或“人民”,从而认为杜甫  相似文献   

8.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无一意一事不可入诗者,唐则子美,宋则苏、黄。”说的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和宋朝大诗人苏拭、黄庭坚。刘熙载认为他们三人写诗的功力极其高超,无论什么事、什么想法,都可以写成诗文。这的确是很了不起。以苏拭而论,他写诗的题材十分广泛,他在宋神宗元  相似文献   

9.
寿命反比式     
汪玉华 《科技潮》2001,(11):84-84
腰带越长寿命越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腹便便者越来越多,尤其是人到中年之后,常受大腹便便之累。尽管有人称之为“福态”、“发福”,其实这不是什么好现象。瑞典医学专家对腰围与寿命的关系进了20年的观察和研究,他们认为,不论男女,腰围的粗细和寿命长短之间有直接关系。他们分别对85名男子和1462名妇女,进行了跟踪观察和研究,将全部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后发现,50岁左右的男子如果身体较瘦,但却腰较粗者,他们其中的29%的人活不到70岁。但是,他们之中身体较胖,但腰围却比较细的人,却有95%的人可活到70岁以上。至于他们之中腰围和  相似文献   

10.
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起着启动和激活的作用 ,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诱因 ,并转化为学习动机 ,对学生学习有激励作用 ,还可以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效率 ,在教学中有转移功能。克拉申认为 :虽然情感对习得机制并无影响 ,但情感因素起着阻碍或促进输入传到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 ,老师们正自觉地由“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向“以人为中心的教学”方向转变 ,突出人的主体作用 ,将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结合起来 ,实施“情感与理智”、“情绪与行为”相统一的教学 ,强调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是人与…  相似文献   

11.
“物”在里尔克和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物”是人的存在之所,是人的生命家园,人和“物”之间有一种原始的本原关系。但随着对象性思维的发展,人与“物”的天然关系被破坏了人和“物”无家可归,因此,他们提出要看护“物”,维护“物”的圆满自足,让“物”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但在世俗的功利活动中,“物”的物性消失不见了,只有艺术作品中,“物”才能得到看护,才能成为“纯粹之物”,秉有它的全部光辉与尊严,拥有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传统观点认为,杜诗《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写于大历三年荆州。这是错误的。从读诗所宫及的“西江”、“扬雄宅”、“长宁”、“夏日”并结合历史典籍来考证,该诗应写于永泰元年泸州。诗中的杨长宁与杜甫有一定的交往,与戴叔佗等颇熟。该诗是一首应酬诗,其写作技巧较为圆熟,是杜甫应酬诗中质量较高的一首。  相似文献   

13.
干谒之风非始于唐,却在盛唐时期最为风行,此期的两位大诗人李白、杜甫亦未能免俗。李白不屑科举走上干谒之途,杜甫则是科举失利方入干谒者之列。他们二人在干谒时段上有长短差异,在对干谒结果的认识上亦有所不同,但他们事干谒时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荷,然而无论怎样李白和杜甫在入仕心态上都是积极的。虽然他们都事干谒,却依然不减他们卓然大家之风范。  相似文献   

14.
“伟哥”是否有副作用呢?辉瑞公司在“伟哥”上市前对1000名患者的临床试验中有8人死亡,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为这些人的死亡与服用“伟哥”并无直接关系。现在服用“伟哥”的人数已超过2000万人。  相似文献   

15.
评孔孟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是教育家们常论常新的课题。我国对人与教育的第一次论争是战国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从理论的高度对人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全面阐述。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理论,而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与“充善端”的理论。虽然他们的出发点微有歧异,但最终都认为教育在改变人性、促进人的发展方面起决定作用。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屈原的《离骚》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杜甫继承了《诗经》的风格,把现实主义诗风发挥到了极致,是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者。二人虽风格不同,但是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时代环境、人生经历、性格理想、爱国精神、表现手法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无疑,生于后世的杜甫,对屈原的精神和遗产是有所继承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球迷行为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似乎认为球迷总是游走于“疯了”和“神圣”两极,但中国球迷是一群有思想、有意图的人,他们绝非人们印象中的“疯子”和“醉汉”。我们在关注球迷行为给社会秩序造成一定混乱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他们的行为给社会带来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8.
千家注杜,都只是围绕一个”儒”字,对杜诗中的道释意蕴几乎视而不见。尽管杜甫一生频繁出入道释,但儒学始终都占据着杜甫灵魂的主导地位。道释在杜甫的心灵坐标中总是若隐若现,无足轻重,且无论悟道与否,杜甫的修道学佛不但无损于其“诗圣”的伟大形象,反而更显示了“诗圣”的难得、可贵,所以我们无需回避杜甫身上的道释痕迹,一个儒道释的杜甫形象应该更全面丰富,也更真实可亲。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美学研究中主观派认为美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外化”和“物化”;客观派认为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界无须“人化”,自然美在人类社会以前早已客观存在;主客观统一派主张美是“自然的人化”,但认为美是主观意识与客观自然的统一;客观性与杜会性统一派虽然强调美是“自然的人化”,但认为美是社会实践在对象上打上人的印记,体现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代誉为”诗圣”,他的成就和影响几乎无人可及,但清初王夫之却对其存有严重的偏见,竭力贬抑杜甫人品,贬低杜诗成就。王夫之抑杜、贬杜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认为杜诗有悖风雅传统;二是厚古薄今倾向;三是重汉魏轻唐宋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