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郑怀魁《海赋》的创作风格有别于前人,在中国辞赋史上独具特色。此赋对地理、名物的铺陈和对历史事件的叙述,都以征实性的语言表现赋家"体国经野、义尚光大"的意旨,进一步淡化《海赋》的游仙和神话色彩,着力于现实和人生,彰显赋体的经世之意。该赋以游与记相结合的方式,散文化的笔调,赋予其鲜明的游记散文的性征,打破了传统的赋文体式。此外,该赋以三种对立性的艺术结构,明确赋家的价值倾向,形成先扬后抑、先褒后贬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赋注渊源于经学的传注传统,形成于晋代,发展于唐宋,极盛于明清,其中包括自注、他注、单注与汇注多种形式,其中以谢灵运自注《山居赋》(谢注)与六臣注《文选》“赋篇”(选注)为代表,奠定其基本内涵及方法。而作为一种批评形态,赋注又以其经义拟效、名物之类与宏博之象,自成特色,并与评点方式结合,从而形成日见完备的赋学批评之章句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文体赋以汉代逞辞大赋为代表,也包括后起的骈赋、律赋和新文赋。文体赋之问答体源于先秦文献中普遍存在的对话、问答方式,既有"首引"的作用,也有篇章结构的功能;文体赋的空间方位叙述模式与我国早期特别发达的空间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也与其以描写"事形"为主、构思的预设性和精致化倾向密切相关;文体赋的平面化描写乃出于表现具体物象的需要,也与汉代儒学经学化背景下形成的阐释性思维有联系,其描写特点主要表现为整体性、图案化和夸饰性。  相似文献   

4.
况周颐是晚清著名的四大词论家之一,他在《蕙风词话》中提出的重、拙、大理论是以"真情"为生发点的,他所言及的"重、拙、大"范畴也必须由此点来解释才能融通,这是与作者的思想经历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5.
论王延寿赋     
王延寿是西汉时代一位特出的文学天才。《后汉书》本传及李贤注言其生平甚略,大致云:延寿为楚辞学家王逸之子,字文考,一字子山,有隽才。年二十余时渡湘水溺死。这位早熟而早夭的慧星式人物,在辞赋史上留下了《鲁灵光殿赋》、《梦赋》和《王孙赋》三篇杰作①。其中“延寿《灵光》”与“相如《上林》”,“孟竖《两都》”、“张衡《二京》”等巨制并称,为他赢得了魏晋以前十家“辞赋之英杰”的殿军地位(《文心雕龙·诠赋》)。而《梦赋》、《王孙赋》作为赋史上同一题材的开山之作,也是文质兼胜,才情特出的名篇。如着眼于赋史发展,…  相似文献   

6.
清末况澍,字雨人,广西临桂人,为晚清词学大师况周颐的伯父,有《杂体诗钞》24卷。况周颐曾言幼时受其《杂体诗钞》的影响,仿效“自君之出矣”体,写过“自君之出矣,不复画长眉,眉长似远山,山远君归迟”的诗。况周颐1924年在刻《蕙风词话》于《惜荫堂丛书》中之前有《餐樱庑词话》,其中一部分发表于1920年《小说月报》十一卷五号至十二号,为《蕙风词话》的重要基础。近有人将其中发表于《小说月报》而不见于《蕙风词话》的各则,和散见于有关论著所引而不见于《蕙风词话》及《小说月报》的《餐樱庑词话》佚文分别辑出。在刊于《小说月报》而不见…  相似文献   

7.
南朝齐梁时期在中国赋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体现于这时期留存下来的大量赋作,更为关键的是赋学理论和批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沈约、刘勰、萧统等人为代表的赋论家从不同角度对齐梁以前的辞赋创作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概述.首开其先的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以"情"为核心的"文以情变"、"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赋学观,并且与谢胱等人极力倡导"声律论"学说,提高了辞赋创作的韵律化和唯美化,推进了"诗的赋化"和"赋的诗化"倾向,使形式上趋于骈丽的辞赋进一步律化,因而对于唐代律赋的形成来说又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中关于赋体起源流变、类别品目、体制结构和历史发展的总结和论述,不仅具有梳理、归纳赋体发展情况的文学史意义,且与《文心雕龙》的整个文论系统构成关联紧密的一体,是史与论、微观与宏观等多重视角的纵横交叉,反映出中国古代文体论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前人考证、解析的基础上,试从诗画融合的角度赏析中唐诗人刘长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人通过想象和通感,为我们构筑了一幅"心画",一幅比物质的画更为真实、更具感染力的画,"风雪归人"的如画诗境,熔铸着诗人和读者共同的情感和精神共鸣,激跃了读者强烈的内在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的颂体创作承接先秦《诗·颂》,仍有较为明确的适用场合和用途,和相关礼仪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但同时颂体又与乐、舞相脱离,使得自身真正成为一种相对独立、成熟的文体类别。颂体的礼仪性功能决定了其文体风格,亦成为赋颂辨析的前提,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对古代文体功能要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