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两种不同含义的惯性力惯性力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对其物理意义的解释上,各类力学书籍说法不同。传统的说法有两种:多数《工程力学》和工科用《理论力学》把它解释为完全真实的力。即物体在受力作用产生加速度的同时,由于本身的惯性而表现出对施力物体有一种反抗作用,这种反抗作用就定义为惯性力。而多数理科用《理论力学》和普通物理力学则把惯性力解释为一种虚拟的“假想力”。前一种说法是在讲授动静法原理(即达朗贝尔原理)时引入并定义的。而后一种说法是在讨论非惯性参考系中的相对运动时,为了使牛顿第二定律仍能适用于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经常用"三山五岳"来泛指祖国的名山大川。"三山"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据《史记》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因此以后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山的名字便在古代小说、戏曲中经常出现。然而那"三山"是传说的并不存在,现在广为流传的说法三山是指:安徽黄山、江西庐  相似文献   

3.
文化审议会的国语分科会提出了"敬语的指针"。到现在为止,一般认为敬语分为尊敬语、谦让语、郑重语三种。不过,此次的方针,谦让语和郑重语各自被细分,被分为尊敬语、谦让语Ⅰ、谦让语Ⅱ、礼貌语、美化语五种。其中,谦让语Ⅰ是抬高动作的对象的说法。谦让语Ⅱ是通过贬低自己的动作来抬高对方的说法,也可以用来抬高谈话对象。本文通过"参ります"和"伺います"这两个分别属于谦让语Ⅰ、谦让语Ⅱ的两个词来说明谦让语Ⅰ、谦让语Ⅱ在实际使用中的区别和各自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鸡尾酒(cocktail)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酒掺入鲜果汁或果子露、以及香料、苦味剂配制而成的酒。它源于美国,后传入欧洲。为何把此酒冠以鸡尾二字?起因仍不十分清楚。不过在众说纷纭中,有些传说有助于我们了解它的来历。说法之一,是美国肯塔基州的一家偏僻的乡村酒店丢失了一只斗鸡,后来找到了,而且它珍贵的鸡尾一根也未损伤,主人十分欢喜,以混合酒招待拾者,故把此种酒命名为鸡尾酒。然而,据认为比较可信的一种说法是,一七九五年一个从圣多明各移居到美国新奥尔良的一家药店老板,制造出一种掺入蛋黄的饮料,新奥尔良操法语的人把这种饮料称为Coquetier,后来,人们逐渐把这种药用饮料忘掉,并用此名改称一般含酒混合饮料,而Coquetier的发音近似鸡尾(cocktail)的读法,故将此  相似文献   

5.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使用英语时,经常会出现"Sheis easyto catch cold"和"Heis easy of anger"一类的病句.这是因为汉语里不仅有"这类书很容易读"一类的说法,也有"她很容易患感冒"一类的说法;人们误以为这两种说法中的"容易"性质是一样的,故而以为既然可以说"This kind of books are easy to read",也就可以说"She is easyto cath cold".什么情况下可用"be easy to do"或"be easy of sth"的结构来表示"容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并非无章可循.只要我们在学习和运用中多加思考,就一定能发现并掌握一些能起指导作用的法则或规则,从而能熟练地掌握"be easy to do"和"be easy of sth"这两种用法.  相似文献   

6.
自70年代初以来,对未来经济出现了多种说法,先是前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电子技术时代的任务》之中提出,我们面临一个"电子技术时代"。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又把它称为"后工业社会"。记者出身的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1980年在《第三次浪潮》中大力宣传了"后工业经济",并把它描写成"超工业社会",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工业经济的经济概念。美国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奈斯比特1982年在《大趋势》中提出的"信息经济",以新型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命名这种经济。英国福莱特1986年在《高技术社会》中提出的"高技术经济"准确地以新型经济的产业支柱群体命名这种经济。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经合组织明确定义了"如识为基础的经济"。1996年12月30日的美国《商业周刊》发表了一组以"新经济"为主题的文章,指出一种新型经济已经形成。1997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又采用了联合国研究机构以前提出的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很多人都知道有个食物"金字塔",它把我们每天所吃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按金字塔形排列,使我们能够根据它来合理地安排饮食.最近有些专家提出了一个运动"金字塔"模型.他们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同时遵循两种"金字塔"模型,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回顾和分析来探讨现在时表示将来时的使用条件,指出现在相关性这种说法是不必要的解释,可以不存在:一方面,它无法充分地解释使用现在时表示将来时的各种情况;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它也是考虑到将来事件的"事实性",和计划性这一说法重复。将来事件的性质决定着是否使用现在时表示将来时。  相似文献   

9.
<正>现在,大家已形成共识的创新有两种,第一种是从无到有的原始创新,原来没有的技术,现在把它创造出来;另一种是我们把已有的创新成果进行整合为我所用,有人将其称之为"合作创新"或"攒电脑"式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万峰  武美莲 《江西科学》2007,25(5):546-547
纤维素纤维断裂机理,目前有"链断说"和"链滑说"两种.这两种说法均是片面的.在纤维素纤维的微结构中,存在着折叠链、穿插链、卷曲链、交错链、晶格畸变等"缺陷",因此其断裂过程是一种"各个击破"的综合过程.  相似文献   

11.
所谓"智慧",并非只是一个隐喻说法,而是实实在在的现象。"智慧城市"是一种看待城市的新角度,更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它要求城市管理者和运营者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命体,借助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智慧化基础设施,从而使城市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更加协调更加有序。  相似文献   

12.
因为中西方本就拥有两种不同文化特质,中国诗与外国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对象,故宋诗平淡是否成为理论,如果完全参照西方的理论界定和标准,这是有问题的.本文从宋诗"平淡"的说法入手,通过考察宋代的文学观念变化,辨析了宋诗"平淡"说法提出的原因,并解析了宋诗"平淡"的内涵及评价标准.这说明宋诗"平淡",已经成为宋人关于诗学创作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中国的气脉出发,假若我们将古人对于诗歌的认识大致归纳为"诗歌理想"、"诗学(创作论)"、"诗学理论化、系统化"三个阶段的话,那么宋诗平淡虽未完全达到诗学理论化、系统化的阶段,然而它已超越了一般"诗歌理想"的层面.成为宋人关于诗学创作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已三百多年,但是,在"物"中并没有找到牛顿的引力;牛顿认为太阳系是一架永动机,这说法不对。天文学中另一个权威是"广义相对论",它的"纯相对"与"时间是空间的第四维"等说法也是错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一些报刊杂志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认为我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广东肇庆的鼎湖山,是一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南方日报》最近还把在惠东县古田-沉水一带新发现的一片面积达六万亩的较为完整的常绿阔叶林,也称为"绿洲".《人民日报》还曾就"北回归线为什么称作干旱线"作过解释(1983年2月25日).上述说法不  相似文献   

15.
几年前,宝洁公司有人想出了一个主意,用食用色素在品客炸土豆片上印刷图画。这是一个让品牌显得更具活力的好主意,可是宝洁不知道如何着手去做。宝洁并没有安排20个工程师和科学家去研究这个问题,它开始使用自己的创新网络,去搜寻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有人已经知道怎么做。几个月后,公司发现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有个面包师是全球最擅长用食用色素来装饰蛋糕、糕饼等面包食品的。  相似文献   

16.
<正>1949.10.1-2014.10.110月1日,对我们中国人而言,是个很重要的日子的日子,全国各地老老少少都会欢庆共和国母亲的生日亲的生日。今年,她65周岁啦周岁啦!说法一:庆祝生命延续据记载,卢绾的父辈与汉高祖刘邦的父辈关系很好,卢绾与刘邦同一天出生,乡亲们曾带礼物来祝贺两家。两人长大后,关系同样很好。乡亲们因为两家生子同日,子"壮又相爱",以后还带着礼物来"复贺"生命延续。说法二:感恩母亲赐予生命母亲是伟大的,她们辛苦怀胎十月,又在新生命诞生的时候承受巨大的  相似文献   

17.
从感情色彩看,"出人头地"属于褒义成语,但是,用贬义成语"高人一等"来注解"出人头地"是不合适的,"高人一等"的说法对民族心理和人权构成伤害。从"出人头地"和"高人一等"的注解看,目前辞书编纂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相互矛盾,相互传抄。  相似文献   

18.
隽泓 《华东科技》2010,(7):72-73
<正>昨天中午,老板把我叫进办公室,告诉我:"公司暂时解散两个月,你去找找工作吧,等我拉进来资金,大家再回来。你们工资,我下个月给你们,我这个月房租也没交呢。"我愣了一下,看到他眼睛有些红,这分明是在宣告解散,宣告创业失败,一种委婉的说法而已,彼此心里都明白。  相似文献   

19.
无论在汉语还是在日语的对话过程中都避免用"死"这个字眼,这是两种语言的礼貌说法。在汉语和日语中,表达"死"的场合,代替"死"字用怎样的间接表达呢?二者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呢?文章首先对汉语和日语中表达"死"的间接表达进行考察,通过对比日语和汉语中"死"的间接表达的异同,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死"的间接表达。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某某食物中的某有害物质超标了多少多少"的说法。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同一种有害物质,对于同一种食物,不同国家的"安全标准"不尽相同。这就产生了一种"荒诞"的结果——有害物质在某个含量下的一种食物,在一个国家是"安全"的,在另一个国家却是"有害"的。我们如何来理解"安全标准"的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