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俊杰“东亚诠释学”建构目标,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儒学经典诠释传统为触点和重要理论来源,以日本、朝鲜等东亚其他国家的儒家经典诠释传统为开拓点,以西方诠释学理论为参照,以“经世”为目的,探讨如何在“全球化”或“超国家化”的趋势下,在保留本土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儒家精神作为东亚文明的共同资产与世界文明进行对话。这对于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诠释学思想与教学理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契合。传统诠释学视域中的教学理念由于对原意的片面强调,强调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因素,从而将大学英语教学引入以教师中心论的泥潭。在当前此起彼伏的英语教学与考试改革的思潮中,大学英语教学新理念应从诠释学的本体论转向出发,借鉴哲学诠释学思想消解传统教学理念中的二元对立,以理解本体论为基础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通过视域融合构建师生之间的多元对话,立足实践诠释观探索多元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哲学诠释学的思想推动了教学理念的更新,为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郑玄易注旨在重建卦爻符号与卦爻辞之间的关系,运用文字训诂、卦爻符号的推演、视域融合、爻位说等多种诠释方法,以严密的推导化约《周易》文本的多重意义,使隐藏在字面意义背后的象征意义得以彰显。可以说,郑玄易注创建了完备的象数易学诠释体系,标志着周易诠释学的确立。  相似文献   

4.
在一般诠释学的基础上,伽达默尔发展出本体论诠释学和哲学诠释学,从而为一般人文科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然而,与占据西方哲学主导地位的本体论及海德格尔"道言"思想相比较,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理论的内在困境就彰显出来。其中,"理解"的认识论之维与语言的私人性之间的内在张力以及本体论的超越特性,是伽达默尔诠释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一般诠释学的基础上,伽达默尔发展出本体论诠释学和哲学诠释学,从而为一般人文科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然而,与占据西方哲学主导地位的本体论及海德格尔"道言"思想相比较,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理论的内在困境就彰显出来。其中,"理解"的认识论之维与语言的私人性之间的内在张力以及本体论的超越特性,是伽达默尔诠释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诠释学在其历史嬗变中,经历了三种主要形态:文本诠释学、一般诠释学和哲学诠释学。在每一种形态上它都以特殊的方式实现着对人的生存的终极牵挂并与人的生活保持着紧密的实践相关性。这表明:诠释学将实践理性引入自身之内,为自己昭示出了一种实践性的精神指向。  相似文献   

7.
中、西诠释学理论在其各自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不论是董仲舒的“诗无达诂”说,还是王夫之的“诗无达志”说,都与西方以加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艺诠释学理论有惊人的一致,唯一不同的是西方现代艺诠释学更多地显出形而上的哲学性。  相似文献   

8.
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西方诠释学的主题之一。我们可以把西方诠释学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作者中心论”诠释学;第二阶段,是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第三阶段,是以利科尔为代表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建构一种方法论与本体论相统一、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代表了诠释学发展的合理走向。  相似文献   

9.
义的演变与侠义文化走向江湖文化的堕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到社会、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许多方面的一个重要范畴。“义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是“从羊,从我”的“己之威仪也”。它首先被解释为礼仪、容止,如《周礼·春官·肆师》郑玄注:“郑司农云:古者仪但为义,今时所谓义者为谊。“又解释为适宜、合理,如《易·乾》:“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疏》:“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义”即是合理、合宜的事物。此  相似文献   

10.
埃尔金以“不当步骤”和“正确物”思想改造传统建构主义,并通过解释名称指称为之作出系统辩护。她强调诠释和理解在解释语言-世界之间关系中的作用,以此批判主流名称指称理论,并对指称概念进行扩充。埃尔金为其建构主义的辩护是不彻底的,但它道出了融合分析哲学和诠释学重构认识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伽达默尔诠释学认为,在诠释者与被诠释文本的理解之间会产生“视野融合”,在这一观点下使用“诠释熵”理论来分析诗歌诠释中的过度诠释现象,能更有助于我们对哲学诠释学的深入理解和准确表述,也能对诗歌过度诠释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加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区别于以往的一切诠释学,它不是去发展一种关于理解的方法和程序,而是从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和时间性范畴出发,去探究理解以发生的条件,阐释了“既往、现在和将来”在“现在”基础上的“视域融合”,说明了理解是对生活世界或历史意义的相对把握;它还恢复了亚里士多德的语言学理论,论证了理解是以语言为普遍媒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伽达默尔寻求的是一种超出科学的“经验”概念之外的“诠释学经验”。他认为“诠释学经验”的本质特征是“内在历史性”,即“有限性”。“诠释学经验”的“内在历史性”是由它的“时间性”规定的,基于“时间性”才能阐明“诠释学经验”的本质特征。本体论意义上的“时间性”显现自身为“有限性”。“诠释学经验”的“有限性”是对存在的“洞见”。“诠释学经验”具有的“有限性”是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经验”区别于黑格尔的“经验”概念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指出读者与文本各自具有超视和外位性,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不同主体之间的一种开放的对话关系。用巴赫金对话理论分析作品本体论和接受论批评形态中关于读者与文本的关系,分析其优缺点,进而指出读者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动态对等”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5.
情感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五四”以后 ,随着中西哲学文化的冲突与对话 ,情感问题以新的形式突显出来 ,在“科玄论战”中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此后 ,哲学家们用西方的理性主义方法解释中国哲学 ,但情感问题也有论及。有必要对上述发展过程进行历史回顾  相似文献   

16.
于海珍 《南昌高专学报》2010,25(1):28-30,38
美国著名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代表作《傻瓜吉姆佩尔》深刻体现了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思想。这一哲学思想首先在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问得以展现。文中在吉姆佩尔与牧师之间存在着“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吉姆佩尔与他的妻子埃尔卡,吉姆佩尔与他的学徒或其他邻居之间只是一种冷漠的“我-它”关系;这种关系展现了现代人在当代美国社会面临的伦理困惑和精神危机,以及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美国当代社会受到的冲击。其次,在叙事上锑二人称“你”的使用也体现出了对话性,拉近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最后,在吉姆佩尔的游荡与梦境中,“对话”哲学得以最完美的诠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傻瓜吉姆佩尔成为“对话”哲学中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7.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先秦时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本文以韩禄伯和汪榕培的译本作为文本分析对象,运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理论对其分析,并从修辞角度审视这两个译本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8.
对跨文化文本理解、译解的研究,目前主要停留在理解者对原语言、文化的知识积累和知性操作上.如何就这一过程取得一种更为基础性的理论视角,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从当代哲学诠释学关于理解的基本思想的角度,对跨文化文本的传统译解模式予以解构,来说明动态理解观念的合理性,这对当今跨文化交际学和译学理论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伽达默尔先通过考察三个例证,分析了经验概念,然后再分析了三种类型的“我”与“你”的关系,阐明了三种不同的诠释学经验,最后指出效果历史意识是真正的诠释学经验。  相似文献   

20.
对跨文化文本理解、译解的研究,目前主要停留在理解者对原语言、文化的知识积累和知性操作上。如何就这一过程取得一种更为基础性的理论视角,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从当代哲学诠释学关于理解的基本思想的角度,对跨文化文本的传统译解模式予以解构,来说明动态理解观念的合理性,这对当今跨文化交际学和译学理论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