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安地区140例绝经后妇女骨密度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安某社区部分绝经后妇女进行骨密度检测,了解其骨骼健康状况,为骨质疏松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美国,Hplogic)对西安某社区140例绝经后妇女进行骨密度检测。结果绝经后妇女(50—60)岁年龄段腰椎的骨密度下降趋势最明显;(60—70)岁年龄段各部位的骨密度值下降趋势变缓;70岁以后各部位的骨密度值有稍微的上升趋势,腰椎变化趋势大。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说明结论绝经后妇女各部位骨密度值的变化趋势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发生率增高,且绝经后妇女在(50—60)年龄段腰椎骨密度下降明显,应及早给予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民族高校妇女的围绝经期症状及保健需求情况,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民族高校647例40~60岁妇女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发生率为77.13%,其主要症状依次为:记忆力下降(65.84%)、情绪波动(64.30%)、失眠(63.83%)、潮热(58.73%)、月经紊乱(54.40%)等.各年龄组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年龄增大,其发生率逐渐增高.围绝经期妇女保健需求主要为定期全面体检和预防骨质疏松;希望得到围绝经期健康咨询与指导的妇女占53.48%.结论:民族高校妇女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发生率高,对围绝经期保健知识及服务需求迫切.相关卫生服务部门应高度重视,实施干预模式,加强对民族高校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管理,积极开展全科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以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为降低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提高绝经期妇女晚年的生活质量水平,该文在查阅各文献的基础上,对围绝经期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雌激素降低、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从饮食、运动、用药以及中西药预防与保健指导进行一定的综述。同时强调要加强围绝经期妇女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注重对围绝经期妇女的疾病健康宣教,提高其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帮助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念,积极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白菊英 《甘肃科技》2013,(23):152-154
调查围绝经期妇女对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认知现状,为有效预防骨质疏松、加强针对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应用骨质疏松知识量表,对甘肃省康县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107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围绝经期妇女对骨质疏松知识的总体认知水平偏低,其中对OP危险因素认知水平最低,错误率高达84.11%,其次是摄钙认知和运动认知,错误率分别为71.03%和60.75%;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及月收入的被调查者对骨质疏松症知识认知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8,P=0.01;F=8.09,P=0.00;F=5.40,P=0.00)。围绝经期妇女对骨质疏松的认知水平较低,文化程度、职业及收入是影响围绝经期女性对OP认知水平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围绝经期是妇女从生殖功能旺盛状态向老年衰萎过渡的时期,最终卵巢活动停止,月经不再来潮,视为绝经。围绝经期一般发生在45岁~55岁之间,我国自然绝经年龄平均为(49±3.7)岁。在此期中,月经停止来潮,标志着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从而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调,出现了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包括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候。  相似文献   

6.
利用体质测量和体成分分析仪检测356名50~70岁南阳市的汉族女性的体质指标和体成分指标,对肝脏进行B超检查.从人体组成学的角度探讨绝经前后女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体成分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绝经前(PEW)、绝经5年(AM5)和绝经10年(AM10)的肥胖率分别为24.5%、31.4%和28.4%.肥胖女性的身体脂肪、内脏脂肪和脂肪比均高于同期健康女性人群(P0.01);PEW、AM5和AM10的肥胖群体NAFLD患病率分别为26.9%、51.4%和34.2%,高于健康群体患病率(P0.01),肥胖是绝经期女性NAFLD患病率的危险因素;与PEW相比,AM5和AM10的腰臀比(Waist to Hip Ratio,WHR)升高,NAFLD患病率与腰围(Waist,WC)和WHR的相关性最高,绝经女性NAFLD患病率高于未绝经女性,WC和WHR可以作为预测NAFLD患病率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7.
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与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患病情况与其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防治骨质疏松的策略.采用了与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相关的健康生活方式情况调查表,并应用美国Norland Excell plus 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EXA)对某干休所离退休的老年男性150名(年龄76.2±8.7岁)进行问卷调查和测定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BMD)值.结果可见: 1)髋部BMD测定有骨质疏松者为90名(占60.0%).60~80岁各组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分别为42.5%, 63.9%与71.1%,70及80岁组的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较60岁增多(P<0.05;P<0.01).2)男性在60岁以后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BMD)测量值逐渐下降,80岁组的股骨颈及Wards三角的BMD下降最明显(P<0.01).3)从骨量丢失的部位及程度来看,以股骨Wards三角部最为明显,其次是股骨颈,股骨粗隆部相对较轻.4)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P<0.05).骨质疏松发生与卧床成正相关(P<0.05);与适量运动、喝牛奶、服用钙剂成负相关(P<0.05).吸烟、饮酒、喝浓茶及日照等因素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未见明显相关.总之,男性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并不低于女性,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可阻止骨质疏松症的发展和预防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严重影响绝经期妇女晚年生命质量的疾病,早期的预防和重视十分必要。为此,该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围绝经期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常见病因如内分泌、生活习惯、运动与饮食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从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适时补充维生素D,加强运动锻炼,以及科学饮食如绝经期妇女平时应该如何注意补钙及促进钙的吸收和防止钙的流失,及时的药物治疗补充雌激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癌是指发生于子宫内膜的癌。又称宫体癌,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子宫内膜癌发生于育龄期和绝经期女性,80%以上发生于绝经年龄妇女。已经确定的内膜癌的多个危险因素包括:肥胖、未产、初潮早(≤12岁)、晚绝经(≥53岁)、糖尿病、高血压、多次刮宫、激素替代疗法、多囊卵巢综合症、无排卵性功血、功能性卵巢肿瘤以及恶性肿瘤的家族史。绝经后应用无孕激素对抗的雌激素替代治疗增加内膜癌的危险性4~8倍,剂量越大、应用时间越长,危险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所 ,雌激素替代疗法可治疗绝经后妇女的绝经期症 ,预防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 ,从而改善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但长期应用可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和增加内膜癌的危险。异黄酮是一类具有类雌激素和抗雌激素双重作用的复合物。本文探讨了100mg/d异黄酮治疗绝经期症状的效果及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将1999年8月~2000年2月绝经至少12mo,有绝经期症状 ,血FSH>25U/L,E2<20pg/m1 ,12mo内未用任何激素 ,未用降脂、降糖药以及大豆制品或草药治疗的80名45~55岁妇女 ,采用双盲、对照设计方法随机分为安慰剂组40例 ,异黄酮组40例 ,治疗4mo…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更年期妇女易患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及治疗效果.本文收集了患有妇女更年期骨质疏松性疼痛的62例,分绝经前后两组,以正常育龄妇女为比较对照组.测定血清E_0、E_2、T、GH和Ca、P、ALP以及空腹尿Ca/cr比值.右侧桡骨BMD值,另将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补肾中药治疗组和乙烯雌酚治疗组,对以上检则指标做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研究。 结果显示:①绝经后妇女E_0、E_2较对照组和绝经前组妇女者显著降低(P<0.05);绝经后妇女GH较对照组呈升高趋势,但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绝经后组T较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所,雌激素替代疗法可治疗绝经后妇女的绝经期症,预防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从而改善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但长期应用可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和增加内膜癌的危险.异黄酮是一类具有类雌激素和抗雌激素双重作用的复合物.本文探讨了100mg/d异黄酮治疗绝经期症状的效果及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生物电阻抗法(BIA)对中老年人少肌症患病率进行调查.方法:(1)287位(20≤年龄40)健康年轻人(男∶女为135∶152)接受B1A检测,获得甘肃东乡族中老年人少肌症的诊断切点.(2)348位(年龄≥40)中老年人(男:女为154∶194)接受BIA检测,获得甘肃东乡族中老年人少肌症患病率.结果:(1)运用国际上诊断少肌症常用方法相对四肢骨骼肌量法(Relative 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RASM),其中RASM为四肢肌肉组织和身高的平方的比值即ASM/height2,低于同性别健康年轻人对照均值两个SD,即诊断为少肌症.健康年轻人ASM/height2男性和女性分别是(8.37±0.77)kg/m2和(6.93±0.61)kg/m2,获得中老年人少肌症诊断切点ASM/height2男性和女性分别为6.83 kg/m2和5.71kg/m2.(2)ASM/height2标准中老年人少肌症的患病率为6.32%,其中男性患病率为5.84%,女性患病率6.70%,男性低于女性,在60岁及以上年龄段内少肌症的患病率最高12.31%,在40岁年龄段内少肌症的患病率最低1.52%.结论:甘肃东乡族中老年人少肌症的患病率较低,且存在年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异常阴道流血的病因.方法 分析198例围绝经期异常阴道流血的子宫内膜和子宫颈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1)围绝经期异常阴道流血的主要病因是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2.63%).其子宫内膜的表现主要为增生过长(69.35%).(2)肿瘤是围绝经期异常阴道流血的第二大发病原因(16.67%),以子宫肌瘤常见.(3)妊娠性疾病的发病率较低(4.04%).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异常阴道流血的主要病因是性腺轴内分泌失调,同时注意排外肿瘤.  相似文献   

15.
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之一,尤多见于老年女性,长期进展,骨质不断流失,终致老年人身材变矮,全身骨痛,甚至多次多处骨折,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与生存质量,尤其是髋部骨折,据统计死亡率约20%。因此,大力加强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开展对老年人骨质疏松健康教育对促进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进行分析总结。1病例资料本组35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均为本院住院病人,年龄69~85岁,平均(78(9)岁,均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T-score…  相似文献   

16.
调查裕固族50~75岁女性骨强度指数随年龄的变化特点及骨质疏松(OP)的检出率,为裕固族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依据。采用GE EXPRESSⅡ超声骨密度测量仪,用整群抽样法抽取甘肃省肃南县50~75岁妇女共169名,对受试者进行右足跟骨骨强度的测量,通过计算T值评估其骨质状况。(1)裕固族50~75岁女性骨强度指数随年龄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值(101.85±21.18)和最小值(73.52±11.92)分别出现在55~、70~岁年龄组,不同的年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裕固族50~75岁女性骨质正常率和骨质疏松率为53.85%、 20.71%。随年龄增加,骨量低下和骨质疏松现象越发显著,70~75岁年龄组骨质异常率达95.65%。(3)裕固族与朝鲜族、傣族、满族、毛南族、蒙古族、苗族、瑶族和藏族女性的骨量异常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4)裕固族与回族、毛南族、水族、藏族、和壮族的骨质疏松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1)裕固族女性骨强度指数随年龄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 55岁以后裕固族女性骨强度指数明显下降,是骨质疏松的重点防治人群。(3)裕固族女性与朝鲜族、傣族、回族等骨量异常检出率和骨质疏松检出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黎族妇女月经初潮和绝经年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816例14-48岁黎族妇女月经初潮及94例49-60岁黎族妇女绝经年龄情况.黎族妇女平均月经初潮年龄为(15.01±1.51)岁,平均绝经年龄为(48.23±2.34)岁.其中<21岁年龄组平均初潮年龄为(14.02±1.08)岁,>40岁组平均初潮年龄为(15.57±1.65)岁.黎族妇女月经初潮年龄不断提前,月经初潮年龄的迟早与营养、体质、社会环境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绝经后阴道流血的病因及绝经年限与恶性肿瘤的关系,以指导绝经期妇女保健,提高老年妇女生活质量.方法 对1998-2007年共收集的绝经后妇女阴道流血病例320例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0例流血患者中,良性病变引起的出血242例,占75.63%,功能性子宫出血58例,占18.12%,恶性病变20例,占6.25%.绝经10 a和绝经15 a以上分别与绝经1 a和5 a相比较,恶性肿瘤患病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良性病变和非器质性病变,绝经年限越长恶性肿瘤发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围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EP)行宫腔镜电切术(TCRP术)后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预防其复发、诱导绝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围绝经期(年龄45~55岁之间)EP患者,均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子宫内膜息肉者.将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术后1周口服米非司酮每日12.5 mg治疗,1日1次,共3个月.对照组40例,接受宫腔治疗但未服药.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40例患者有2例(2/40)内膜息肉复发,复发率为5%,而对照组则有10例(10/40)复发内膜息肉,复发率达到25%,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40例患者治疗期间均闭经,停药后29例绝经(72.5%).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行宫腔镜电切术后在预防复发、诱导绝经方面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上海长风社区团队式健康宣教干预后,骨质疏松防治的效果.方法对社区骨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中,经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定仪检查确诊的,年龄为51~80岁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居民105名,进行团队服务式健康教育干预.为期8个月,并对干预前、后骨质疏松防治知识知晓度进行比较。结果经团队模式服务,社区居民骨质疏松相关防治知识的认知程度有明显提高.结论以团队式服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骨质疏松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和指导有助于社区居民充分认识疾病本身及其危害性,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