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此《布洛陀经幡》系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木厂镇舍迷乌村壮族濮侬支系传承使用,用于该村原始宗教的丧葬仪式,布摩在仪式活动中吟诵《摩荷泰》经诗时,需高悬经幡宣教后世。《布洛陀经幡》作者不详,近期图谱传承人龙恩瑞已故,现传至龙天纲(现年74岁),该经幡长4.43米,宽0.23米,图案(竖幅)共有23幅,每幅均有一段古籍摩经作解。  相似文献   

2.
此《布洛陀经幡》系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木厂镇舍迷乌村壮族濮侬支系传承使用,用于该村原始宗教的丧葬仪式,布摩在仪式活动中吟诵《摩荷泰》经诗时,需高县经幡宣教后世。[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出版发行座谈会”不仅是为庆贺韩家权教授研究团队编译著作《布洛陀史诗》出版发行和获得“山花奖”的一次座谈会,更是学界多领域、跨学科专家积极参与少数民族经典文化传承与翻译研究的一次专题学术研讨,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外语界和翻译界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积极对外翻译壮族文化典籍.《布洛陀史诗》的出版发行、荣获大奖和座谈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民间文学创作和民族典籍对外翻译的新纪元,对壮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文化传承和广泛传播并走向世界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立体思维,对壮族摩经神话史诗《布洛陀》的人性美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对人性的内涵和结构,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对如何活态保护这部古代神话史诗,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3,(4):F0002-F0002,F0003
田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河谷中游,总面积2394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人,居住着壮、汉、苗、瑶等多个民族,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田阳是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故乡,是壮民族的发祥地,布洛陀文化源远流长。布洛陀麽经是布洛陀文化的集中表现。敢壮山是传说中布洛陀居住的地方,敢壮山布洛陀歌圩来源于祭拜布洛陀,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举行,据史书记载,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广西百色田阳县布洛陀文化旅游节为个案分析对象,从布洛陀文化旅游节的审美文化创意、审美文化特色、审美文化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审美文化分析,以期从中探寻出布洛陀文化旅游节文化产业的特色及举办成功的原因、价值和意义等。  相似文献   

7.
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我院中文系教授马树春主持申报的《西部民歌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以广西为例》获得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立项(批准号:08BMZ043),资助经费为10万元;我院外语系教授韩家权主持申报的《壮族典籍英译研究——以布洛陀史诗为例》获得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立项(批准号:08XYY020),资助经费为10万元。  相似文献   

8.
文献和考古资料表明,壮族祖先神布洛陀不是一个抽象的神祇,而是一个实施鸟或鸡卦占卜的"鸟神"或"鸟部落首领",布洛陀崇拜亦即鸟神崇拜。所谓"麽文化"的核心亦即鸡卦巫术,布洛陀的传说只不过是鸡卦巫术的筮辞。所以,壮族"麽文化"是布洛陀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壮族先民把对自然崇拜的神灵附于古树林木,并继世举行祭祀仪式,自然生态获得保护,今大部份壮族聚居区仍保留其俗。文章对马关县阿峨新寨祭布洛陀神树作调查,发现壮族祭树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壮族典籍《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文本翻译的简要回顾,结合对其中某些译文的剖析和探讨,阐明了“总体审度”和“微观分析”在翻译中的至关重要性,并揭示出它们两者与“传神达意”之间内在的密切关系,为文化典籍文本翻译指明了一条成功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布洛陀神话是壮族口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是骆越文化的精粹。追本溯源,布洛陀神话应源自几千年前的骆越鸟图腾信仰,带有浓厚的骆越文化特点。它随着骆越族群的扩散而传播,在骆越后裔布依族、水族等民族之中仍有其各自的表现形态。布洛陀神话是从骆越未分化时代就保存下来的珍贵叙述。  相似文献   

12.
壮族民间麽教法事中一般都设有布洛陀和麽渌甲神位,麽教经文中有“去问布洛陀,去问麽渌甲”的经词。麽渌甲是由壮族创世女神姆六甲演变而来,麽渌甲与壮族民间生育女神花婆、与壮族众女巫崇拜的士下女王实属同一个人神,是壮族民间女巫和麽公共同崇拜的女巫头。  相似文献   

13.
壮族摩教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摩教,是壮族先民创造的传统宗教,由布摩传承。摩教崇拜创世神布洛陀为至上神和教主;有整套的法事仪式和相应的经书。摩经是壮族先民企求借助神力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祈求生存和发展的宗教典籍,折射着壮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对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及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摩经中的三元(天、地、水)说是壮族传统的宇宙结构观念,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摩经中的公(雄)母(雌)观则是壮族认识世界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布摩还以古老的鸡卜作为人神沟通的中介加以广泛应用,并将鸡卜预测与物候历算结合在一起,发明了多功能的骨刻历算器———“甲巴克”,他们经常用它计算日子,预测吉凶,从而使摩教显得更加凝重而神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社会把政治伦理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在长期的发展中,壮族人民也用自己的方式传承这种理念。《传扬歌》与《布洛陀经诗》这两部在“那”文化圈广大壮族地区流传的经典著作,就记载了壮族先民的政治伦理之治平思想,主要包括天命观、民本观、抗争观、公平观、民权观。  相似文献   

15.
壮族及其同源的布依、侗、水、仫佬、毛南等民族是华南珠江流域的原始居民。《麽经布洛陀》是壮族麽教经文,其内容涉及稻谷种子的来源、野生稻驯化成为栽培稻、骆田与骆人、野牛驯养、石犁的使用与牛耕的出现、采集农业向稻作农业过渡、水稻种植时令及耕作制度的形成、早期的稻作农业祭祀等远古时代华南珠江流域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的有关问题。文章认为,从神话学的意义说,黄帝是黄河流域以粟作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神,炎帝是长江流域以稻作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神,而布洛陀则是华南珠江流域以稻作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神,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巨流,主要是由这三大农业文明汇集而成的。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在两种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的从语言到文化的多层次语际转换。要成功完成从壮语到英语的翻译,深入正确解读壮语原著是基础,把握好英译的总体性原则是关键。《布洛陀》歌颂了布洛陀这个半神半人的壮族祖先创造人类自然的伟大功绩,融壮族的神话、宗教、伦理、民俗为一体,思想深奥,具有鲜明的口头传唱特色,反映了壮族先民的艺术思维,通过英译向世界推介该史诗必须把握两大原则:深入理解原作,展现史诗原貌;缩短语言差距,推介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7.
《摩奴法典》梵文是Manava-Dharma-Sastra(以下简称《法典》),是古代印度的一部法经。它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二世纪之间。传说摩奴最初编定的《法典》有十万节,共二十四卷一千章,以后由那罗陀缩写为一万二千诗句,授于跋梨求(Bhrigou)之子苏摩底(Soumati),苏摩底为了人类的最大便利,又把它紧缩为四千诗句。现在的《法典》仅十二章,两千六百八十四节。这部法典行文简洁,但内容繁杂。其中纯法律的部分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强,其余的大量篇幅则是论述了一些宗教义务和戒律、敬神仪式、道德箴言、政治观念、军事艺术等内容。因此,《法典》不仅是研究古代印度法律的重要资料,而且也是研究古代印度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季羡林先生曾高度评价道:“《法论》(即《法典》——作者注)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极有价值的有关古代印度历史、宗教、哲学、政治、经济和社会习俗的资料。”我们可以根据《法典》研究当时的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本文试图根据《法典》探索古代印度的军事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18.
讨论敢壮山布洛陀文化旅游构建品牌视觉形象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根据文化旅游的准确定位提出品牌形象设计的思路及视觉解决方法,将布洛陀文化旅游品牌及景区的价值转化为直观的符号,将其魅力艺术性地的表现出来。通过设计增加品牌附加值、提高知名度、吸引游客,提高人们对于这一整体文化感知和综合印象的评价,达到品牌塑造、宣传壮族文化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9.
壁毯之王     
李蔚 《青年科学》2010,(2):68-68
在沈阳医学院现代化教学楼大厅里,人们会欣赏到两幅巨型壁毯,它的规模之大全国罕见。一幅是《世界医学发展史》,另一幅则是《世界护理学发展史》,分别高15米,宽4米和高20米,宽4米。这两幅巨型壁毯上面错落有致地绣画着世界权威医学大师的头像和名字,浅黄色的调色,深棕色和深红色交替的轮廓线分明地凸显出人物的个性,坚毅、淡定、刚强。  相似文献   

20.
作为壮族的人文始祖,布洛陀开天地造万物,并带领壮民们进行生产劳动,发明创造,反抗压迫,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强大的社会力量,使壮民族得以生存与繁衍,发展成一个文明开化的民族。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来看待布洛陀信仰,不仅可以追溯到壮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关系,而且在弘扬壮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壮族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上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