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正确认识儒学教育观 孔于是从事私人讲学的创始人之一,研究教育,对孔子开创的儒学教育观,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批判地继承儒学教育观的精华。开创于封建社会起始期的儒学,有封建社会甚至奴隶社会意识形态的糟粕,是不足为怪的。儒学有些内容是明显的糟粕,如听天由命,维护统治秩序的“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轻视体力劳动,称请教“学稼”、“学圃”的樊迟为“小人”,等等。  相似文献   

2.
孔老二宣扬“天命论”,说什么“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他又把自己说成是“天生德于予”、“知天命”的人。林彪也鼓吹“天才”、“受于天”,并狂叫自己为“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这些反动家伙都把“天”抬出来,虚构为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有着支配世界上各种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上,围绕着“听天由命”还是“人定胜天”的斗争,一直没有间断过。一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站在反动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拼命鼓吹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妄图借助上帝的权威来维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没落奴隶制度。而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并反映新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法家荀况,以革命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第一次响亮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战斗口号,举起了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旗帜,打击了儒家天命论。在农业生产上,是鼓吹“天命”呢?还是强调“人定胜天”?这是儒法两家斗争的中心问题。“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我国古来以农立国,农业收成的好坏是关系着人们生存的大问题。因此,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领域里儒法两条路线斗争表现得非常突出,非常激烈。从法家管仲、商鞅等实行变法,大力  相似文献   

4.
堵瓠之争     
汉武帝元光年中(约公元前131年),黄河在瓠(音“胡”)子(今河南濮阳境内)决了口,滔滔黄河水冲毁了良田,吞没了村庄。汉武帝派汲黯、郑当时率领群众进行堵塞,但没有成功。面临治黄受挫折的暂时困难,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是儒家路线,畏“天命”,让困难吓破了胆,只能听任黄河危害人民;一是坚持法家路线,  相似文献   

5.
在1994年6月稻香楼宾馆召开的安徽省第二次科技大会上,笔者和另一位作者撰写的新闻特写:杨振宁录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语赠中国科技大市场——在《安徽与世界》杂志上发表,并在这次大会上由省科委组织分发给每一位代表;今天,笔者有幸奉命采写“中国科技大市场”的姐妹篇“安徽大市场”。 同在被誉为中国科技城的合肥,有两个“大市场”。 瑶海之春 这是一个彩旗迎风猎猎、鲜花纷呈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两部分。一、“天问” ,顾名思义 ,乃呵天而问也。以“天问”名篇 ,本身便表明屈原对传统所谓天命已自觉意识地抒泄其不满。二、《天问》反天命内容包括 :怀疑天帝对宇宙万物之主宰权 ;天道不公 ;天命反复无常 ,不足凭恃 ,人类自身活动于历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司马迁是否肯定天命、或者强调人为的问题,加以重新审视;根据《史记》中关于“天道与人的关系”、“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文字材料,探讨司马迁的天人观。认为,在他的思想中,天命与人为不是对立的,而是自然和谐的整体;而贯穿在一切之中,又是一切自身的“天道”,就是先秦哲学“万物既出于一”的“一”。  相似文献   

8.
《论语.子罕篇》“子畏於匡”中对“畏”的训释历来众说纷纭,大致训为畏惧、有戒心、拘禁等义。经考察发现,以上训释存在不合语境、不合逻辑、不合词义引申规律等问题。因而考求“畏”为“围”的误字,二字因音近而致误,“子畏於匡”当为“子围於匡”。  相似文献   

9.
“命运”一词充满了神秘色彩,是人类最为棘手复杂的问题之一。《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中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著作,其中渗透着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命运的诸多思考。从自然命定论、天命论、因果论,历史决定论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司马迁复杂多样的命运观。通观《史记》全书,司马迁对命运的思考是复杂多样的,由多种命运观念综合形成。  相似文献   

10.
在两千多年的儒法斗争史中,法家先后写出了许多战斗的《天论》篇章,其中著名的有荀况的《天论》、王充的《谈天》、柳宗元的《天说》、《天对》、刘禹锡的《天论》等。每篇《天论》都是不同历史时期法家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代表作。在法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儒法两家的“尊天命”与“反天命”的两军对战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春秋政体     
史学界在对先秦政治进行宏观研究的同时,如果能对春秋政体进行微观探讨,我们便能对多层次的先秦政治作出更为清晰和完整的结论。春秋政体是什么?君权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这正是本文企图竭力探讨的问题。一、卿大夫对君权的制约“天命”、“鬼神”思想是夏商以来的宇宙观和政治思想。但至西周末年,随着幽、厉诸王的暴虐无道,“天命”、“鬼神”思想开始衰微,“民本”意识逐渐萌芽,“天命”,“鬼神”思想开始让步于一些新兴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念:“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  相似文献   

12.
中医是通过“四诊”“八纲”等法则,运用辩证论治的方法及中药配伍等各个环节来处理疾病,而最关键环节─—配方至关重要,如配错药品,不但影响疗效,而且还危及病人健康,笔者探讨处理疾病的重要环节─—配方中注意的几点,以供参考。一、注意“十八反”与“十九畏”“十八反”“十九畏”是中药配伍中禁忌的,作为中医药人员应牢记勿误,在此不予赘述。但“十九畏”与中药配伍中的七情之一“相贯”是否一回事?这是要弄清楚的。“十九畏”属禁忌范畴,而“相畏则是处方配伍之一,它们是截然不同的。目前有些杂志刊物报导:某些疾病可用“…  相似文献   

13.
一、究竟省了什么 《鲁仲连义不帝秦》(战国策·赵策)一文,开头一段是这样几句话: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僖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 这段话没有文字障碍,要解决的是省略问题。“畏秦”前的主语省略,是承前主语“魏安僖王”而省,还是承前兼语“晋鄙”而省呢?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天问》从“构成思想”与“反思思想”的维度进行重新审视,可以得出“屈原的《天问》是我国最早的一篇运用反思性的哲学思维方式进行思想的哲学名作”的结论。战国时期理性精神的觉醒,引发了学者们对“天命”思想的反思,屈原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从宇宙时空,到社会秩序,再到个体存在各个方面对天命进行全面反思。屈原对天命的态度由怀疑、否定发展到批判,表明他的思想已经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孔子信仰天命的经验原因及孔子对天命的温情态度,然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孔子对天命的具有价值选择的利用。孔子就是在其信与不信之间成就了他的大智与大勇。  相似文献   

16.
吴福熙先生《古代汉语》115页认为《史记》中的“境壤界”“是把三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联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概念”的联合式的词,并举了一例:且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上看,八旗制度的形成,与满洲封建化的过程大体同步,两者互为表里。换言之,八旗制度是它的外壳,而封建领主制是它的内核,八旗制与封建领主制铸为一体,赋予它一种特殊的标记,形成了以八旗制为特征的封建领主社会。这种社会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是一种“披着军装的封建领主社会”,其特征似可概括为:“一套组织,两种土地,三个等级”。所谓“一套组织”,就是指八旗组织;所谓“两种土地”,就是指旗地和庄田;所谓“三个等级”,就是指满蒙汉贵  相似文献   

18.
本工作初步研究了农药“多虫畏”[2—(对氯苯基)—3甲基丁酸—间—苯氧基苄酯]对植物的生理效应。“多虫畏”100ppm涂棉叶能促进棉叶对~(32)P的吸收和积累。“多虫畏”加入营养液水培小麦,低浓度时促进根的生长,增加根的干重,高浓度时则抑制。“多虫畏”在100—200ppm浓度范围内均促进小麦根系对Ca~( )的吸收。从小麦胚芽鞘切看试验及酵母细胞分裂试验结果看出“多虫畏”不表现类似植物生长素及类似细胞分裂素的作用。目前实验结果可以肯定“多虫畏”对作物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其施用于棉田增产的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外敌入侵、民族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所倡言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光辉思想,为近代中国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在近代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夷”与“制夷”的内涵与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政治走向。分析、探求洋务新政时期“师夷”与“制夷”方面的利弊得失,有利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来的。马克思运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制度代替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制,是第一个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第二个否定,即“否定之否定”。重建“个人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另一种提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