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涛  梁忠  王世骐  侯素宽  李强 《科学通报》2010,55(34):3302-3309
乌兰花哺乳动物群发现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晚中新世红土剖面底部.中国的红黏土堆积相当广泛,其中富含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在山西、陕西、河南和甘肃都有众多化石地点.蒙古高原也是新近纪沉积非常发育的地区,尤其是在内蒙古中部,已建立起哺乳动物群序列.乌兰花动物群的发现进一步完善了这个序列,并且对于三趾马动物群的地理分布和红黏土的气候环境背景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乌兰花动物群中的化石种类大多数与保德动物群相同或很接近,也有一些与保德动物群相比在系统演化水平上稍高,可能代表比后者略晚的地质时代,其年龄约为距今7Ma.乌兰花动物群的组成表明,当时该地区周围可能是典型的温带稀树草原环境,为确定中国北方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东西分区的界线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2.
广西崇左江州木榄山智人洞古人类遗址及其地质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现代智人起源的争论一直是国际古人类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 最近, 在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发现了具有现代人解剖特征初始状态的人类下颌骨化石及大量与之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 木榄山智人洞哺乳动物群以江南象与初现的亚洲象及巨獏等组合为其特征, 截然不同于华南早更新世的巨猿动物群和中更新世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是典型亚洲象动物群的早期代表. 依动物群性质、地层对比及铀系年代测定木榄山化石智人和伴生的哺乳动物群的时代为距今约11万年的晚更新世早期. 该动物群主要由热带-亚热带型动物组成, 但木榄山动物群中森林型动物种类单调, 草地类型的动物相当多, 这表明当时的气候可能比以前干燥. 木榄山智人的发现对研究现代人起源及其环境背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云翔  李永项  王薇  弓虎军 《科学通报》2009,54(21):3352-3356
在中国古北界的东北区、华北区及蒙新区三区交汇地带的秦皇岛地区洞穴堆积中发现具有明显的过渡区特征的山羊寨动物群, 动物群以小哺乳动物化石为主, 包含3个动物地理区的代表成分, 可与中更新世周口店动物群(华北区)、金牛山动物群(东北区)等进行对比. 在已鉴定的53种哺乳动物中, 有38种在中更新世周口店或金牛山动物群名单之列, 与周口店动物群相同的有29种, 与金牛山动物群相同的有25种, 与萨拉乌苏动物群相同的有7种, 分别占总数的76%, 66%和18%, 动物群组成特点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 可能暗示着中国古北区的3个亚区在中更新世期间就已经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4.
广西崇左三合大洞新发现的巨猿动物群及其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猿动物群是晚新生代十分重要的动物群之一, 深受科学家的关注. 最近在广西崇左生态公园三合大洞发现了包括似人似猿、巨猿、猩猩、长臂猿、中华乳齿象、先东方剑齿象、凤岐祖鹿、双齿尖河猪及小猪等8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组成的巨猿动物群. 迄今, 它是我国境内地理分布上纬度最南的巨猿动物群. 依动物群性质及地层对比显示其时代属于早更新世. 动物群中由于出现较进步的武陵山大熊猫、貘类和巨猿等体型明显增大的动物, 表明其时序应晚于早更新世早期的重庆巫山和广西柳城巨猿动物群, 时代应是早更新世中期, 磁性地层年代测定约为距今120~160万年. 该动物群基本上由猩猩、树鼩、南蝠、猪尾鼠等几乎是旧大陆热带-亚热带森林型动物组成, 缺少北方类型, 应属于典型的热带森林动物群; 这表明了当时的自然景观为温暖湿润的热带雨林环境. 三合大洞巨猿动物群的发现对划分我国的巨猿动物群的分期, 探讨其起源、演化特点、趋势和动因等目前科学界关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水洞沟遗址沉积-地貌演化与古人类生存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水洞沟遗址是中国北方具有特殊学术意义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该遗址剖面是中国宁夏-内蒙干旱区晚更新世-全新世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地层, 它蕴含古人类活动遗存, 保存丰富的孢粉和脊椎动物化石记录, 建议将该遗址晚更新世剖面定为“水洞沟组”标准剖面. 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在水洞沟地区活动的年代为30~24 ka BP, 属MIS3阶段晚期. 当时气候较现今温暖湿润, 植被为阔叶疏林草原, 食草动物繁盛; 水洞沟小河已经形成. 由于降水较多, 沿河形成一些积水洼地, 水草丰盛, 环境条件适于古人类狩猎和栖息. 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在此活动年代为9~5 ka BP, 环境条件与MIS3阶段时大致相同, 适于古人类生存. 由于尚未发现未次冰期冰盛期古人类生存的证据, 推测气候进入盛冰期时, 人类一度离开本区, 说明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6.
董熙平 《科学通报》2001,46(2):158-162
利用相似系数(CS)公式,进行了定量的古地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中寒武世晚期至晚寒武世中期的副牙 形石和原牙形石存在地理分区。奥陶纪牙形石和地理分区可以追溯到中寒武世晚期。中寒武世晚期可划分出华北和华南分区。晚寒武世早期和中期均可划分出华北、华南和波罗的分区。探讨了大的分区,即动物群分区在上述时期已存在的可能性,提出了北美中部大陆动物群分区和大西洋动物群分区在晚寒武世早期业已存在的推断。华北分区属于北美中部大陆动物群分区内的次一级分区,波罗的分区属于大西洋动物群分区内的次一级分区,而华南分区是介于两大动物群分区之间的次一级分区。此外,还与研究基础雄厚的三叶虫地理分区进行了对比,并修正了华北、华南和塔里木地块的古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7.
广西布兵盆地么会洞新发现的早更新世人类化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么会洞出土的人类牙齿化石, 形态上与非洲南方古猿牙齿存在差别而与中国境内的直立人牙齿比较接近, 可暂定为直立人(Homo erectus). 共生的哺乳动物群中存在巨猿、爪兽、小猪、裴氏猪和小种大熊猫等华南早更新世巨猿动物群的代表性成员, 明确显示么会洞人类化石的时代为早更新世. 同时, 么会洞动物群的总体面貌与2 Ma的巫山龙骨坡动物群相似, 表明两者的年代相近. 目前, 亚洲发现的早更新世人类化石不如非洲的多, 而且在层位、年代和分类位置等方面仍有诸多争议. 此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探讨至今仍未有满意答案的人类起源与进化之谜. 现在, 么会洞所提供的层位清楚、时代可靠和特征明显的人类化石无疑有助于改善上述状况.  相似文献   

8.
薛祥煦 《科学通报》1988,33(6):449-449
王永焱1947—1948年在甘肃省武都县龙家沟地区进行地质考察时,在紫红色砂质泥岩中采到一批哺乳动物和龟化石。经本文前一作者整理鉴定,提出了该动物群属种名单。其中以三趾马、大唇犀和始柱鹿等为最多,其他有麒麟鹿类、剑齿虎、爪兽等,反映了以森林为主,同时也有草地和湖沼的环境。邱铸鼎补充了一些化石,并认为其时代为晚中新世。龙家沟动物群是华北晚中新世常见的动物群之一,其时代可与欧洲的吐洛里期、印度-巴基斯坦西瓦立克的那格里“带”或中国云南禄丰古猿层的时代相比。  相似文献   

9.
黄河中游新近纪三趾马动物群生态序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云翔  岳乐平  曹红霞 《科学通报》2001,46(14):1196-1199
新近系红黏土所含动物群生态类型和生态序列表明,7.4-6.1Ma时期黄河中游三趾马动物群以高冠型和混合型动物为主,代表着变化幅度较小的半干旱草原-疏林草原环境。从5.3Ma开始有一次明显暖湿期,出现大量林栖低冠型动物,甚至在某些动物群出现猿类及爪兽等。3.4Ma时期动物群是典型干燥草原气候条件下的动物组合。动物群生态序列变化显示上新世的自然环境较晚中新世干旱化程度有明显增强。与动物群性质同步变化的红黏土黏粒胶膜含量是比较理想的古气候变化的替代性指标,具有较强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北部5.3Ma动物群的年龄分布特征与气候恶化事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气候恶化是地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事件,近年倍受地学界所关注.人们一般通过地层物质组成及一些特殊地球化学元素的变化来证实这类事件的存在.从动物年龄分布角度分析气候恶化事件尚未见报道.本文以甘肃武都龙家沟三趾马动物群和陕西府谷老高川庙梁三趾马动物群数千件化石为基础,从动物年龄分布论证了中新世晚期气候恶化事件的存在及影响范围.本文涉及动物群的时代为中新世保德期庙梁亚期,古地磁年龄约5.3Ma.  相似文献   

11.
人类总是以为自己控制着这个地球,支配着地球上其他物种的命运,是永远高于其他生命的主宰。然而,无论什么生物生存在这个地球上都有它的意义。这其中,更是有一类动物群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没有它们,也许就没有我们这个世界,这就是昆虫。昆虫是所有生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群,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昆虫几乎贯穿生命进化的始终,它们进  相似文献   

12.
戎嘉余  詹仁斌  黄冰  俞国华 《科学通报》2007,52(22):2632-2637
奥陶纪末赫南特期(Hirnantian)以北非为中心的大陆冰川形成, 全球海平面大幅下降, 凉浅水海域广泛分布, 底栖无脊椎动物群与前赫南特期(pre-Hirnantian)的面貌迥异. 截止目前, 所报道的赫南特期化石群基本上属于较浅水的产物, 而深水底栖生物群还鲜为人知. 最近, 笔者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镇安乐村旁狮子山堰口组上部泥岩中, 发现一个以腕足动物-三叶虫占优势的底栖化石群, 将其命名为Leangella-Dalmanitina(Songxites)组合, 其时代宜确定为奥陶纪末期. 通过动物群的对比和群落生态分析, 推测该组合可能栖息于BA5的底域生态位. 本区Leangella-Dalmanitina(Songsites)组合与世界广布的Hirnantia-Dalmanitina动物群尽管生存时代相近, 但主要生态域不同, 面貌组分差别很大. 研究表明: (1) 奥陶纪末期从赣西北到浙北可能发育从浅斜坡向深斜坡过渡的海底栖息环境; (2) 深水相环境是奥陶纪末大灭绝首幕之后底栖腕足类幸存的一个关键场所.  相似文献   

13.
薛祥煦  周卫建  周杰 《科学通报》1999,44(22):2444-2448
在陕西关中西安与咸阳地区间的河流阶地沉积剖面中采集到一批古菱齿象-披毛犀化石,在研究化石标本的基础上,作了^14C年代测定及孢粉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该区末次冰期极盛期的气候环境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大约在距今20ka时,气候温凉偏湿,适于古菱齿象-披毛犀动物群的生存,稍后气候明显变干,变冷,许多动物难于适应而大量死亡。事实说明,末次冰期极盛期似乎存在气候环境的冷干、凉湿颤动。其间的凉湿阶段似反映了北半  相似文献   

14.
豫西前寒武纪汝阳群蠕虫状遗迹化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胡健民  孟庆任  李文厚 《科学通报》1996,41(20):1868-1870
前寒武纪生命的演化与发育状况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由于伊迪卡拉动物群(Ediacara fauna)以及比较年轻的前伊迪卡拉期动物(如淮南动物群)的种类繁多和构造复杂,加之1000Ma左右遗迹化石的发现,许多古生物学家相信,地球上后生动物的起源可能超过1000Ma。然而,由于当时生物机体特征和保存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实体化石几乎没有被保存下来。因此,遗迹化石就成为探讨早期后生动物演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阿拉善高原晚第四纪高湖面与大湖期的再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乃昂  李卓仑  程弘毅  李育  黄银洲 《科学通报》2011,56(17):1367-1377
中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湖泊演变和水文循环是第四纪科学研究的热点, 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存在一些争论, 其焦点之一就是晚更新世高湖面形成的时代. 通过对阿拉善高原的野外考察、岸堤测量及14C定年, 在该区域晚更新世高湖面与大湖期的研究上, 不仅获得了更多的地貌学、沉积学证据, 而且对高湖面的形成时期有了新的认识, 为开展干旱区水循环与水资源演变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考察发现, 居延海地区至少存在10道不同海拔高度的砂砾质岸堤, 吉兰泰盐湖西北岸发现至少存在4道古湖岸堤, 猪野泽东北岸存在9道砂砾质岸堤和一级湖成阶地. 对上述古湖岸堤中遗存的瓣鳃类、腹足类生物壳体等14C测年结果及雅布赖盐湖地层年代进行分析, 确证MIS 3阶段阿拉善高原存在最大高湖面. 现有的OSL年代数据虽然与已报道的14C年代及本研究的14C年代结果存在较大分歧, 甚至有些OSL年代结果不支持MIS 3阶段存在高湖面, 但不足以否定MIS 3阶段存在高湖面的基本结论. 这两种测年结果的差异很可能指示了两个不同时期在同一区域均存在高湖面, 也暗示了阿拉善高原可能在MIS 5阶段和MIS 3阶段早期均存在高湖面.  相似文献   

16.
周口店田园洞古人类遗址的发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周口店田园洞是近几十年来所发现的距离周口店遗址最近的含古人类化石及丰富哺乳动物化石的洞穴堆积. 目前在此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有34件, 哺乳动物化石有29种; 在数量上, 动物化石以鹿类占绝对优势, 肉食动物极少. 经初步研究, 所发现的人类化石可归入智人; 除过一件残破鬣狗牙齿外, 其余动物化石全可归入现生种. 从组成看, 田园洞动物群与山顶洞动物群很接近, 但时代可能稍晚, 田园洞动物群中有63%的种曾出现在山顶洞动物群中. 田园洞的堆积物特征也与山顶洞的极为一致, 均为尚未胶结的角砾堆积. 用鹿牙所做的铀系测年的初步结果表明, 田园洞主体堆积大约形成于25 ka前. 对人类和动物化石的确切年代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周口店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沉寂之后, 首次在遗址群的核心区之外发现古人类化石, 这对今后的周口店遗址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黄迪颖 《科学通报》2012,(31):2933-2935
寒武纪棘皮动物特别是始海百合类近些年在我国陆续有报道,这些发现集中于贵州、云南等地,如凯里动物群、杷樃动物群、关山动物群等.本文报道了发现于辽宁省大连市寒武系馒头组的大量保存精美的始海百合化石,为棘皮动物早期演化提供新线索,也为在华北地台边缘区域寻找寒武纪特异埋藏动物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中国不但是世界上人类化石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而且也是世界上化石人类时代——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特别丰富的一个区域。这些与人类化石在一起发现的大批动物化石,可以帮助我们对产化石的地层的地质时代作正确的测定与对此,并对了解当时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提供证据。关于中国的第四纪地质和动物群的研究,我们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可是在过去的25年内,还是积累了相当的资料。最近的数年中,我们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发现,因此,我们可以在这里对中国第四纪的主要地层单位和动物群作一个简单的叙述,同时,再由含化石地层和动物群的分析,对中国化石人类生存的各时代的自然环境作一些可能的推论。  相似文献   

19.
史前时代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过程与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对人类生存最具挑战性的地区之一,研究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历史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对认识和理解人类对高寒缺氧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价值。通过青藏高原史前遗址的测年分析和动植物遗存的鉴定,结合古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显示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散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旧石器人群在距今15 000年之前到青藏高原季节性游猎;新石器人群距今5 200年后大规模定居到青藏高原海拔2 500 m以下的河谷地带;距今3 600年后人类永久定居至海拔3 000 m以上地区。气候变化对狩猎采集人群在高原的活动有重要影响,而新石器-青铜时代欧亚大陆农业发展与传播是促使人类向青藏高原大规模扩张和定居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三峡兴隆洞出土12~15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和象牙刻划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高星  黄万波  徐自强  马志帮  J.W.Olsen 《科学通报》2003,48(23):2466-2472
在重庆市奉节县兴隆洞发掘出土早期智人牙齿、石器、有人工刻划痕迹的象牙和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这些材料的种类、特点和埋藏状况说明该洞穴是一处远古人类的居住遗址. 通过出土动物群推断和铀系年代测定, 古人类在该洞穴的生存行为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 距今12~15万年前. 这是在三峡地区首次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 出现在剑齿象门齿上的刻划纹成组分布, 组成简单而抽象的图案, 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人类有意识的刻划作品, 对原始艺术的起源和东亚地区现代人类的起源、演化和行为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