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三个方面综合评说胡适自由主义思想:一是它逻辑体系的三性(松散性、矛盾性、冲突性)。二是胡适与自由主义运动的关系在于对待知识、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三是胡适对后世自由主义运动的影响表现为思想遗产与行为示范。  相似文献   

2.
试析梁启超新闻思想对中国自由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的翻版,是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在爱国热情的鼓舞下,在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传播的,因此不免将之作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用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用集体主义和社会我掩盖了个人的我,在本土化自由主义观念中使西方的自由主义理念走了样。梁启超是从严复到胡适的中国自由主义观念演变阶段中的人物,同时又是近代史上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报人,分析他的新闻思想,可以探析中国自由主义传播观念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3.
提到胡适的哲学观,人们会不期然地想到实验主义。的确,胡适是终生以实验主义的信徒自居的,论者在批判胡适思想时也径直以实验主义为对象。实验主义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涵概胡适的思想呢?笔者以为这仍是个值得追究的问题。胡适是在赴美以后才接触到实验主义的,而事实上在此之前他的一些基本思想——如中国古代自然主义及西方近世科学思想早已形成,正是这些思想对日后胡适的实验主义构成了障碍。笔者发现,实验主义在胡适那里实际上已经零离破碎,它已有意无意地消融到了他原有的思想基础之中。因为原有思想信仰的不同,胡适在一开始接触…  相似文献   

4.
胡适作为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其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胡适的宗教与民族思想作为其思想和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研究当今的宗教与民族问题有着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胡适关于宗教问题的研究,其态度是理性主义的,其方法是实验主义的;而胡适的民族思想则是感性主义的、爱国主义的和民族主义的。传统与现代的纠缠贯穿在他的宗教与民族思想中。  相似文献   

5.
社群主义强调社群本位,社群对个人属性进行建构,并在价值上具有优先性.作为一股社会思潮,社群主义起源于对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批评否定,具有合理的价值诉求.然而,其合理价值是在与新自由主义的张力关系中得以凸显.鉴此,对于集体主义思想影响相对强劲的中国而言,检视社群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合理性,对规避社群主义过度膨胀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更具建设性.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政治主张》是以蔡元培、胡适等一批著名知识分子针对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状况所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该方案集中体现了他们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理解与把握,把实现有序的社会政治寄托在"好人政府"身上,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范畴。同列签名序列之中的李大钊,则是中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社会革命,他与前者之间似乎不应发生关联。李之签名,应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其联盟思想应是导致他签名的主要原因,共产国际联合吴佩孚的设想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权派”的表达自由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 9年-193 1年,胡适、罗隆基、梁实秋等“新月社”部分成员组成“平社”,以《新月》为阵地,发动了著名的“人权运动”,抨击国民党的“训政体制”,要求宪政民主人权,发表《人权论集》。在这次“姗姗来迟,软弱无力,以妥协而收场”的中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运动“迟到的人权宣言”中,胡适等人从人权的角度提出了表达自由权利的思想,大体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家与西方思想家的第一次直接接轨。但由于他们的思想与活动不能见容于国民党政府,最终以胡适受到了教育部的申斥并于193 0年被国民党政府撤销其中国公学校长一职而终结。  相似文献   

8.
1999年到2004年,国内有关“自由主义”主题思想的研究论文有80多篇。而这个时期出版的有关西方自由主义的书籍也不在少数,主要集中在西方政治自由主义及与其相关的经济自由主义,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研究上。部分研究涉及世纪初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状况,还有的学者从与马克思主义对比的角度来研究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9.
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自由主义思想浓郁,其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清教徒的个人主义思想是美国自由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萨特的存在主义则为美国的自由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作者本人的犹太出身和个性特征也都成了《裸者与死者》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0.
再谈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者本是同根所生 ,在理解和践履自由主义基本信念上 ,较之任何自由主义者 ,鲁迅都绝无逊色。但是 ,鲁迅并非在中国简单鼓吹或演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 ,他考虑更多的是自由理念如何有效地触动中国的现实与文化 ,怎样真正在中国人的内心扎根。他不是抽象地谈论、横向地移植西方自由思想 ,而是具体研究如何唤醒中国人的自由意识 ,如何建立一种符合自由理念的自由的思想与创造方式。鲁迅主要依靠他的文学进行自由的思想与创造 ,他和自由主义的关系 ,是文学与意识形态之关系的一个有趣个案。鲁迅在不同时期 ,对自由主义理论以及自由主义者 ,都提出过自己的质疑或批判 ,这并不意味着他怀疑自由主义基本理念 ,而恰恰是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提醒人们注意自由主义本身或有的分裂或偏至。鲁迅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者还共享着注重个人气魄承担的中国传统的精神资源。正是通过自由主义 ,传统与现代在鲁迅和其他一些知识分子身上才真正得以沟通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新儒家中自由主义传统的兴起和中国自由主义的保守化,儒家和自由主义的对话与融合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儒家自由主义"不是现成的理论,而是一种试图融合儒家和自由主义的思想倾向,其目的则是形成一种新的理论学说。关于儒家和自由主义二者融合的可能性,人们分别围绕自我观、自由和平等、宪政等问题展开了论证。这些论证角度不同、观点不一,展示了"儒家自由主义"问题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深化了对"儒家自由主义"的研究。但总体而言,已有的讨论并没有完成对"儒家自由主义"的理论建构,因而"儒家自由主义如何可能"仍是一个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对高等教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西方教育流派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存在主义.其中,实用主义和要素主义流派主张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观,自由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这三大流派则坚持精英主义的高等教育观.虽然各流派所持的精英与大众价值取向各有不同,但本质上都蕴含着明确的教育民主化和现代化思想,对推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胡适文学思想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影响研究,一是肯定了胡适与西方思想文化的关系,二是对白话诗与西方诗歌资源的关系讨论较多,但在具体范围和具体论题还没有深入,比如,新材料的发现,白话文运动、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想、白话诗、文学批评等与西方的关系等还未深入翔实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蔡锷感愤于近代中国对外战争的屡战屡败,认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中国国民缺乏日本、欧美等国的军国民精神,并从教育、思想学派、文学艺术、社会风俗、体育锻炼、武器等八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弱不堪战的原因;并大声疾呼要在中国实行全民皆兵的军国民主义,其核心就是陶铸"国魂",以新的"国魂"振奋全民族的军国民精神。蔡锷以军国民主义为基础,在近代革命战争实践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近现代革命军事思想与国防建设思想,对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与一大批杰出将帅的培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立新教授认为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主义,然而,他却忽略了美国自由主义的根子在于清教思想。自由主义是清教在世俗层面的表达。清教作为内在、本质的部分,提供了自由主义价值上和道德上的源泉,并且规正和限制了自由主义,防止其腐化,这是美国信条的基本因素。立新教授从包罗万象的美国思想中求取出“自由”的中心,却把清教思想的内核丢弃了。  相似文献   

16.
立新教授认为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主义,然而,他却忽略了美国自由主义的根子在于清教思想。自由主义是清教在世俗层面的表达。清教作为内在、本质的部分,提供了自由主义价值上和道德上的源泉,并且规正和限制了自由主义,防止其腐化,这是美国信条的基本因素。立新教授从包罗万象的美国思想中求取出“自由”的中心,却把清教思想的内核丢弃了。  相似文献   

17.
围绕现代新儒家的思想理论(包括民主政治理论在内)是否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在此语境下,以张君劢个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对政治学与政治哲学的错位、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纠结以及对科学与民主之异化的敏感等方面,以期检视其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的泛道德主义倾向及其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8.
围绕现代新儒家的的思想理论(包括民主政治理论在内)是否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当前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在此语境下,以张君劢个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对政治学与政治哲学的错位、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纠结以及对科学与民主之异化的敏感等方面,以期检视其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的泛道德主义倾向及其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一场“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认为“主义”的兴起正是为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具体主张,把这种主张概括为某种“主义”就是为了它更快地传播.李大钊认为,“主义”与“问题”是不可分离的,“主义”的作用恰恰在于引导全社会形成对当前首要问题的共识,形成社会的共同的运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主义”引导,“主义”的传播更离不开“问题”的解决.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能否正确把握中国问题直接相关.透过中国问题的维度,我们才有可能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清晰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20.
杜威站在经验自然主义的立场上。对于现代性是持批判的反思态度;胡适站在实验主义方法的立场上,对现代性持赞成的态度。在现代性思想的建构上,胡适背离杜威的立场,误读了杜威的现代性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