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书     
《中国神舟——从载人飞天到太空漫步》杨利伟成功翱翔太空两年后,又有两位航天员乘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飞上太空,3年后,又有3位航天员乘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并由一人实现太空行走。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正不断创造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学新闻     
《科学观察》2011,(6):73-73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对接 2011年11月3日凌晨,于11月1日成功发射的神舟八号飞船与此前于9月29日成功发射升空的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成功实现空间交会对接。此后,11月4日又成功实现了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这两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的成功,为中国空间站建设奠定了基础。目前。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已经于11月17日19时30分左右在内蒙古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天宫一号还将继续在轨飞行,其设计寿命为两年,预计它还将迎来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飞船以及中国宇航员。  相似文献   

3.
《世界知识》2008,(20):14-15
9月28日晚,神七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出舱后挥手致意。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继“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跨越,标志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能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洋一号”深海考察船的科学家首次成功实现保真采样与深海微生物高压培养。“大洋一号”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成功发现了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抓取到了珍贵的烟囱体样品、生物样品以及大量的块状硫化物,并在取得的样品上发现了附着的生物个体。目前,已在“大洋一号”上建立了深海环境模拟系统,  相似文献   

5.
北京时间5月27日11时许,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将中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成功送入太空。“风云三号”之所以被大家称为新一代的极轨气象卫星,主要是因为它采用了一个新的卫星平台,并装载了许多新的有效载荷,特别是很多有效载荷在国内为首次研制。  相似文献   

6.
庞之浩 《科学世界》2007,(11):10-27
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登月梦想。如今,梦想真的实现了。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探月的序曲,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自主深空探测活动的开始。中国自主打造的这位“婀娜仙女”——嫦娥一号究竟有什么“神功”?那就让我们来仔细看看她的娇美容颜和飞天舞姿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正>(号为新闻关注度,☆为半,欢迎各媒体推荐新闻,并对本排行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成功发射"嫦娥"2号[关注指数:]1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2号,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揭开序幕。作为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2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3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1  相似文献   

8.
《科技潮》2008,(7)
6月9日20时1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九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送入太空。卫星将于北京奥运会前投入使用,届时数千万家庭将能直接收看奥运会盛况。专家透露,“中星9号”升空意味着中国进入直播卫星时代。  相似文献   

9.
(新闻时段:2011-07-11至2011-07-20;★为新闻关注度,☆为★/2)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2星[关注指数:★★★★★]111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链一号02星送入太空。天链一号02星是中国第2颗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  相似文献   

10.
《太原科技》2011,(11):107-107
2011年9月29日,中国全新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全国上下欢呼声中,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钢”“太重”)也纷纷传来喜讯,“天宫一号”及其使用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关键部位,分别使用了太原钢铁公司生产的电磁纯铁及不锈钢冷、热轧产品。  相似文献   

11.
2008年9月28日17时37分,遨游太空68小时27分的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2008北京奥运成功举办、神舟七号邀游天穹,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承载着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经走过20年风雨磨砺的办刊历程,迎来了她20岁生日。  相似文献   

13.
 本着分门别类、本刊推荐、专家遴选、宁缺毋滥、叙述事实的原则,从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和科技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中国科技成果中,按科学、技术、工程3个类别,由《科技导报》编辑部遴选、推荐候选条目,经《科技导报》编委、审稿人等专家通信评选,推选出2018年度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进展30项。1)2018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10项: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揭示抑郁发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机制;实现用于肿瘤治疗的智能型DNA纳米机器人;发现促进晚期癌症恶化的新型红细胞样细胞亚群;证实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可追溯至212万年前;人工创建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实现对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揭示富锂巨星起源的一个可能机制;制备基于自组装亚微米结构的高效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在铁基拓扑超导体中发现马约拉纳费米子。2)2018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10项:“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实现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北斗组网卫星搭载新一代氢原子、铷原子钟,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全球首例人类肺脏再生;“魂芯Ⅱ-A”芯片发布,实际运算性能业界同类最强;首次合成阿波霉素,可应对超级细菌;通过叠层设计使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突破17.3%;中国运载火箭垂直回收制导技术试验成功;创建出新型超分辨成像技术,揭示细胞器互作新现象;基于有序间隙原子复合体设计出高强度高塑性金属材料;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分辨力最高紫外超分辨光刻装备,可加工22 nm芯片。3)2018年中国重大工程进展10项: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国际大科学工程SKA首台正样样机出厂,“地球之眼”配上中国天线;世界首台全自动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通过验收,智能化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诞生;中国超级钻机“地壳一号”以7018 m深度创造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新纪录;中国自主研发的疏浚重器“天鲲号”交付使用;全球首台AP1000三代核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世界首座大跨度高铁斜拉桥成功合龙,设计时速达350 km/h;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成功实现水上首飞起降;3个E级超算原型机系统完成交付,中国超算实现“三头并进”;“嫦娥四号”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  相似文献   

14.
正(新闻时段2014-05-01至2014-05-10)1风云三号C星在轨交付使用[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1/30]5日下午,风云三号C星举行在轨交付仪式,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交付中国气象局使用。风云三号C星于2013年9月23日成功发射。随后,中国气象局组织开展的风云三号C星在轨测试表明,卫星系统功能正常,性能良好,各项功能、性能指标符合任务书要求,且优于A、B星。风云三号C星是中国第2代极轨气象卫星的首颗业务星,其成功发射与运行标志着中国第2代极轨  相似文献   

15.
 本着分门别类、本刊推荐、专家遴选、宁缺毋滥、叙述事实的原则,从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和科技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中国科技成果中,按科学、技术、工程3个类别,由《科技导报》编辑部遴选、推荐候选条目,经《科技导报》编委、审稿人等专家通信评选,推选出2020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进展30项。(1)2020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10项:精准绘制地球3亿年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揭示脑-脾神经环路控制抗体免疫应答新机制;发现H+HD→H2+D反应中直接抽取机制和漫游插入机制的量子干涉;首次合成近质子滴线百纳秒寿命超铀新核素222Np;首次证明4-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虫的聚集信息素;发现睡眠压力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首次实现单个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首次发现快速射电暴源的辐射具有丰富偏振特征;在极细多晶体铜中发现新型亚稳结构;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现与科学应对。(2)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10项:提出质子辅助方法实现超平整石墨烯的可控生长;自主研发成功商用毫米波相控阵芯片;揭示克制小麦赤霉病的主效基因Fhb7;开发RNA-RNA空间相互作用的原位全景分析技术;实现尺寸最大、晶面指数最全单晶铜箔库的可控制备;提出基于忆阻器阵列的新型脑机接口;成功研制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成功设计纳米“人造分子”简易制备方法;发现空位诱导的二维材料薄膜超快离子传输;中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3)2020年中国重大工程进展10项:“中国天眼”验收开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无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取得新突破;“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最大直径盾构机下线;“国和一号”和“华龙一号”两大三代核电技术取得新突破;中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建成;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悬索桥开通;“嫦娥五号”完成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  相似文献   

16.
凝血酶技术     
《中国西部科技》2002,(3):59-60
领域:生物工程 项目简介:甘肃诚信生化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一九九五年开发成功(猪血)凝血酶,并获得生产批准号[甘卫药准许字(1996)第058865号]。由于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其质量超过国家标准和国外标准(平均纯度达35IU/mg,最高达50IU/mg),[《中国药理》95牌要求凝血酶纯度不少于10IU/mg。  相似文献   

17.
《科技成果纵横》2006,(1):59-59
一、太空探索好戏连台。1月12日13点47分,“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顺利发射升空。7月4日13时52分,“深度撞击”号成功与坦普尔1号彗星发生相撞,首次揭示了该彗星的真实面目。1月15日凌晨,“惠更斯”号探测器成功登陆土卫六,创下人类探测器登陆其他天体最远距离的新纪录。这些发现为理解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8.
 深空探测指人类航天器离开近地轨道、进入太阳系空间和宇宙空间,对地球以外天体(月球及以远天体)或空间环境开展的科学探测。2018年,国际深空探测叠彩纷呈:中国“嫦娥四号”成功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将开展巡视勘察;美国“洞察号”探测器登陆火星;向太阳系空间进发,朝向日心方向,欧洲空间局和日本合作研制的BeipiColombo探测器正飞向水星、美国“帕克号”探测器开启“史诗级”旅行去“触摸太阳”,远离日心方向,“新视野号”成功飞掠柯伊伯带的小行星“天涯海角”、“旅行者2号”突破日球层顶;美国“奥西里斯-REx”和日本“隼鸟2号”顺利抵达各自目标小行星执行采样任务。2018年,月球表面存在水冰、火星发现有机分子、太阳系边际再抵近等发现或突破对于探寻生命起源、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拓展人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前沿科学》2013,(4):F0002-F0002
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在落月后的12天月昼期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圆满完成了两器互拍、月面行走、对地成像  相似文献   

20.
《科技导报(北京)》2013,31(1):13-13
确定"海洋二号"卫星SLR精密轨道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赵罡等分析了中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全球联测激光测距数据,确定了卫星精密轨道并通过多种方法评估了轨道质量,为激光测距在中国对地观测卫星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成功范例。随着中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海洋二号"(HY-2)的成功发射并正式投入使用,中国的海洋环境监测与海洋资源探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精密轨道跟踪和确定是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的关键技术,也是有效利用包括雷达高度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