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西方文学史中有一个黑袍家族。他们内在神学理念和外在行为举止上的极度相似,已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由于长期受着宗教神学的桎梏,他们形成了独特的双重人性。通过对双重人性的分析,揭示神职人员们在人性与神性的斗争中挣扎的悲剧现实,阐述宗教对人性的迫害。  相似文献   

2.
同是广西的青年作家,东西和杨映川小说的创作风格大相径庭,一个是先锋文学性质的创作,另一个是当下热门的都市女性文学创作,似乎没有可比性。然而,就人性层面上来说,他们似乎又有着无尽言说的可能。比较东西、杨映川的小说,揭示他们创作中共同的主题:人性的诉求、人性的失落和人性的救赎。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比较卡尔维诺的《阿根廷蚂蚁》与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在表现人性方面某种层的共通性,品味他们对人性的反讽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宇宙本体论和人性本体论是尼采和禅宗美学思想的重要构件,他们在宇宙本体论和人性本体论问题上有深刻的相通性,同时又有本质的差异性。这种相通性和差异性具有极为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解剖美国20世纪著名作家福克纳的几部作品,分析了福克纳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这些形象大都是有坚强的意志力.为了所谓的蓝图,冷酷无情,心狠手辣,他们是南方奴隶制和种族主义的捍卫者,但同时也具有人性的一面。因为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他们在践踏妇女孩子时,也践踏了自己的人性。  相似文献   

6.
分析方方小说原生态的创作方法,认为其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丑陋的都市小市民形象,通过描写他们粗俗、肮脏的生活布景来揭露他们病态的灵魂和异化了的人性;并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人性自私冷漠,人间温情普遍缺失的悲剧现实,也表现了作家的现实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缺陷导致了传统文学中人性的缺失,在作家笔下性成了被压抑的对象,人成了道德化、畸形化了的人,人性在文本中得到扭曲。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渐趋渗透,许多文化先驱接受了这一理论,并指导他们的文本创作,打破了传统文本创作的禁区,以一种更理性、更接近人自身的方式书写人性,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性意识,从而使文学中对人性的探讨更趋于完善与全面。  相似文献   

8.
芮群毅 《科技信息》2010,(6):154-154
文章重点分析了《圣经》中的人物路得、拿俄米的品行、伦理道德、伦理的定位和他们对信仰的执着,提升了人性的品质与道德的水准,显出人性的光辉与人格的芬芳。  相似文献   

9.
彭立新 《世界博览》2009,(17):40-43
他们袭击无辜的路人,凌辱虐打朝夕相处的同学。全球各地日益严重的青少年暴力已经令成年人震惊——他们还有没有人性?  相似文献   

10.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主要关注的是非洲裔黑人在美国社会生态环境下的精神困境和人性的异化。在黑白文化的夹击下,黑人处于脱离两种文化的自由真空地带,他们不受约束的自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危险,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处于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11.
《红字》中,海丝特·白兰追求人间美好生活,逐渐成长为一个觉醒的新女性。亚瑟·狄姆斯黛尔只承认彼岸世界的天堂幸福,是一个深受禁欲主义毒害的牧师。在十七世纪神权统治的特定背景下,他们各自以人性或以神性为出发点,围绕爱情与情欲、真诚与虚伪、期待与背叛、新生与毁灭诸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冲突。人性与神性水火不相容;他们之间的恋情必然以悲剧而告终。  相似文献   

12.
阿来与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都以族裔身份书写着体现自己民族生存状态和文化记忆的文学。他们的小说是对民族文化形态、生活形态及人性形态的言说。两位作家把民间文学和宗教元素纳入到小说的创作中,突出了他们的民族性但又透露出隐忧。因为在现代性进程中,自己的民族被强势的外来文明冲击,民族文化在流逝,人性在畸变,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这些导致作家身份认同呈现出一种"非此非彼"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13.
田小涔 《科技信息》2010,(34):I0152-I0152
孟子与荀子都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者,但是他们对人性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性善论与性恶论在人性论领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对我们深入把握人性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古代人性学所达到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
“人性”概念的多重规定和当代中国人性发展陆剑杰一、“人性”概念的多重规定人性问题是近代启蒙运动中提出的研究主题。在前资本主义的制度下,人是神的奴婢。而神的力量不过是当时统治力量的表现。统治者唯一原则是轻践人,把人变成会说话的工具,变成依附于他们的农奴...  相似文献   

15.
郭晶 《凉山大学学报》2003,5(1):135-136
中国传统化的自身缺陷导致了传统学中人性的缺失,在作家笔下性成了被压抑的对象,人成了道德化,畸形化了的人,人性在本中得到扭曲。随着西方现代主义学渐趋渗透,许多化先驱接受了这一理论,并指导他们的本创作,打破了传统本创作的禁区,以一种更理性,更接近人自身的方式书写人性,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性意识,从而命名学中对人性的探讨更趋于完善与全面。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人性假设理论,认为每一种人性假设的本质都是“满足人”假设,即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根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说明了需要在人性中的重要地位,而满足需要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满足人”假设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满足教师根本需要为基础,逐步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需要,以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和满足感。  相似文献   

17.
日本文化中多有对武力的崇尚和赞誉,也正是在这样的崇尚中,他们的民族性格中充满了扩张和掠夺的欲望。这是一种原始人性的暴露,但更是被欲望扭曲的人性的表现。本文通过对大江健三郎作品《万延元年足球队》中暴力描述的分析,试图揭示出暴力与荣耀、自杀的关系,以及暴力背后人的畸形生存体验,最终在完成对日本文化暴力信仰解构的同时,提出了如何在暴力之后的废墟之上重构人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封燕 《科技咨询导报》2009,(5):227-227,229
作为一位富有个性的作家,汪曾祺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形象,通过对他们的性格、生存状态的描写表现了汪曾祺追求健康人性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人的本质问题,即人们一般所说的人性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当然,人的本质并不等于人性。人性是指人作为社会的类存在物所具有的各种共同属性,而人的本质是指人的多种属性中有着综合性的、起支配作用的根本属性。 我国古代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宋明时期的理欲之辩,都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深入的探讨。他们当中不乏有正确的观点或合理成份,但他们争论和探计的都是一种抽  相似文献   

20.
在阶级社会里,文学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超阶级的共同人性,这是近几年不少人提倡,并通过艺术实践作形象表现的一种观点。例如,在理论界就有不少人多侧面地探求共同人性的依据和特征,把它视为解决理论难题的一剂灵药。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人道主义和共同人性更成为一种时髦。有的作品不仅从性爱、母爱、友情及日常生活的描绘中去证明其存在,甚至在写硝烟弥漫、两军对垒的阶级搏斗时也尽情渲染,竭力突出人性感化的神奇力量。这种观点、倾向是否正确、健康?这是很值得辩一辨的。提倡共同人性的同志一般从人的属性入手去论证自己见解,本文也从这里入手,仅就他们的主要论点作些粗浅分析,提出几点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