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研究了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中添加表面活性物质(叔丁醇、季戊四醇、乙醇及CaCl2)后的传质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与空气-去离子水体系相比较,添加微量表面活性物质会显著增强氧的气-液传质性能,但这种强化作用仅发生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超过极限浓度后,液相体积传质系数会有所降低.另外,叔丁醇和季戊四醇的碳链尽管长于乙醇,但促进气-液传质效果不及乙醇,说明分子空间结构对脂肪醇抑制气泡的聚并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三相下喷式环流反应器的气含率和传质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相非牛顿型流体体系中,对下喷式环流反应器的气含率和传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讨论了气速、液速、导流筒直径与反应器直径比、固体装填量、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浓度及其流变特性对它们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气含率和传质系数随气速的增加而增加,而液速对其影响较小。在实验条件下,发现最优的导流筒直径与反应器直径比在0.4 ̄0.5这一范围,最优的固体装填量约为ψ=0.03,同时提出了气含率和容积传质系数的经验关联  相似文献   

3.
主要从气相含率,液体循环速度和体积氧传质系数方面,研究气液两相非牛顿流体在缩放型导流筒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的流体力学与传质特性。内导流筒分别采用一种传统圆柱型和三种不同结构参数的缩放型,实验条件为空气-CMC两相非牛顿流系统。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圆柱型导流筒相比较,缩放型导流筒气相含率和体积氧传质系数均显著提高。在CMC浓度分别为0mg/L,100mg/L,150mg/L及200mg/L的情况下,同  相似文献   

4.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水溶液模拟非牛顿型发酵介质,在内径为0.15m,高为0.975m的环隙气升式以应器内,考察了液体流变性质和导流筒结构对气液传质的影响。提出了体积氧传递系数的经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5.
缩放型导流筒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特性:气液两相牛 …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气相含率、液体循环速度和体积氧传质系数方面研究气液两相牛顿流体在缩放型导流筒气升式内环流生物反应器内的流体力学与传质特性,内导流筒分别采用传统圆柱型和三种不同结构参数的缩放,实验介质为空气-水两相牛顿流体系。结果表明,与传统圆柱型导流筒比较,缩放型导流筒气相含率提高10%以上,体积氧传质系数在较大范围内提高,圆柱型导流筒反应器的液体循环量大于各缩放型导流筒反应器的液体循环量,还在Higbie穿透  相似文献   

6.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水溶液模拟非牛顿型发酵介质,在内径为0.15m,高为0.975m的环隙气升式反应器内,考察了液体流变性质和导流筒结构对气液传质的影响,提出了体积氧传递系数(KLa)的经验关联式。实验表明:对于较高粘度的假塑性流体,反应器内部采用整体式导流筒结构,将有利于传质和混合,其性能优于采用开窗式导流筒或无导流筒的反应器。  相似文献   

7.
以纯水吸收CO2的物理吸收过程,研究了金属套管式微通道的气液传质特性。考察了气液两相的接触方式、气体和液体表观线速度、微通道结构尺寸(如微孔孔径、套管环隙尺寸)等对液侧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气相走内管、液相走外管,更有利于实现良好的气液传质效果;液侧体积传质系数随气液表观线速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液相表观线速度的影响更显著;微孔孔径和套管环隙尺寸的减小能显著提高液侧体积传质系数,但套管环隙尺寸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8.
气液混合时间和体积传质系数是气升式反应器设计和放大的重要参数。采用实验与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的气液两相混合和溶氧过程开展研究。以欧拉-欧拉模型为基础,利用标准k-ε及多尺度气泡(MUSIG)模型耦合Higbie渗透理论进行计算,对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的混合和氧传质进行CFD数值模拟。考察示踪剂进样位置和表观气速对混合时间的影响,并研究表观气速对体积传质系数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示踪剂注射位置越靠近曝气区,气液混合时间越小,在一定表观气速下,混合时间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而减小,体积传质系数则随着表观气速的提高而增大,CFD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较好吻合,进一步验证了CFD数值模拟技术在气升式反应器设计和放大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方形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流体力学与传氧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方形内环流气升式反应器空气-水两相体系中,从气含率、液体循环速度、混合时间和体积传氧系数,研究了直管、缩放管导流筒顶部有、无上挡板时的流体力学与传氧特性.结果表明,与无上挡板相比,有上挡板的气含率、体积传氧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液相循环时间、混合时间减小.实验还发现,采用上挡板可扩大操作气速范围.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吸附性微粒对气液传质的增强机理,基于渗透理论,考虑微粒的吸附性,建立了吸附性微粒增强气液传质模型,并通过求解模型讨论了加入吸附性微粒后液相物性的改变、微粒到气液界面的停留时间以及微粒的粒径对气液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离气液界面越近,粒径越小,微粒的吸附能力越大,增强因子越大;在相同的固体含率和固液分配系数下.增强因子随微粒在气液界面停留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停留时间超过一定值后,随着停留时间的增加,增强因子下降.考虑表观黏度的影响,在质量固含率小于4%时,随着固含率的增加,增强因子增加,当固含率再增加,则增强因子减小.研究表明,在液相中加入吸附微粒,对气液传质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低气速下的氨吹脱系统,建立了定量的氨扩散传质动力学模型,分析系统温度对氨扩散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吹脱过程中,在废水pH值大于12的条件下,氨分子大部分通过气泡扩散,只有极少量通过液相表面扩散;氨的气液传质阻力主要来自于气膜;随着系统温度的升高,气泡直径略微减小,气泡上升时间基本稳定,液相总传质系数迅速增大,气液传质阻力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2.
液幕状气液两相流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强化脱硫塔内气液两相流的传热与传质,建立了一种新的气液两相流型——液幕状气液两相流.根据该流型的特点,进行了气液两相传热实验,分析了气液两相流中的温度场分布,并研究了传热系数与液气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顺流或逆流,在空气流速一定时,传热系数都随着液气比的增大而减小,并且液幕顶部是传热效果最佳的位置,可以组织多层液幕来降低工业成本.得到的传热系数与液气比之间的关联式为工程设计和更深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3.
Danckwert‘s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pecific interfacial area, a, and the individual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κL, during absorption of CO2 in a bubble column with an anionic surfactant in the carbonate-bicarbonate buffer solution and NaAsO2 as catalyst, the presence of which decreases the specific interracial area and the individual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The specific interfacial area and the individual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superficial gas velocity. The specific interfacial area decreases whereas the individual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dependence of a, κL, and κLa on the surface tension, the temperature of the absorption phase, and the superficial velocity of the gas. The calculated results from the correlation were found to be within 10% deviation from the actual exp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   

14.
选用乙醚的低浓度水溶液为研究对象,在湿壁塔中液相层流流动状态下,考察乙醚解吸过程中传质系数与Marangoni数之间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平行于界面的表面张力差超过临界值后,Marangoni界面湍动效应将发生,随之导致传质系数较之只依赖扩散传质时增大,并且传质效果的强化程度同Marangoni界面湍动的强度有关.进一步的实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传质增强因子F同Ma数之间符合幂函数关系,结果有助于利用Marangoni界面湍动增强传质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乙醇-水体系的精馏分离为研究对象,选用不同装填分率的中空纤维膜组件,研究了中空纤维膜接触器的气液传质性能。结果表明:不同装填分率的中空纤维膜接触器,随着装填分率的减小,壳程膜丝分布更加均匀、传质阻力减小、传质性能提高;乙醇-水体系的精馏传质过程为液膜控制,可通过控制液相传质来改善总传质效果;当装填分率一定时,随着气相速度的增加,总传质系数增大、传质性能增强,且其实际值与理论值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紊流脉动对生物反应器运行的影响,针对时均速度为零的振动格栅反应器,构建气-液两相流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借助Fluent软件对反应器中气和水的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得出10种工况下紊流脉动强度与气含率、氧转移系数和雷诺应力的关系。结合实验测得的生物膜理化数据,分析紊流脉动强度对生物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紊流脉动可有效提高反应器内的气含率和氧转移系数,促进气液两相进行高效传质。对于本研究所用振动格栅生物反应器,当紊流强度q<2.7 cm/s时,生物膜厚度和密度随着紊流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q>2.7 cm/s时,雷诺应力的作用显著,生物膜逐渐变薄变密。紊流强度q=3.4~4.8 cm/s时,生物膜生长和污染物去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超重力旋转床中气液两相流动与传质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中采用基于颗粒轨道模型的欧拉-拉格朗日法对超重力旋转床中的气液两相流动与传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在合理简化丝网填料结构和考虑液滴凝并与分散的基础上,分别利用SIMPLE算法和颗粒轨道模型计算了超重力旋转床中的气流场和液滴的运动轨迹,进而计算了液相的传质系数。数值模拟所得的液相传质系数与氮气解吸水中溶解氧实验结果符合良好,表明模型能够用于模拟旋转床中流体力学和分散相内的传质过程。计算分析表明,对超重力旋转床,在一定的转速下,液体和气体流量以及填料内径的变化对体积传质系数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