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基于流体力学理论研究液态铅铋合金(LBE)中颗粒物对管道壁面的冲蚀作用,采用Fluent中的离散相模型(DPM)对管壁的冲蚀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弯管角度和颗粒粒径等对管壁的冲蚀磨损影响较为显著,而温度对冲蚀的影响相对较弱.流动铅铋合金对弯管的冲蚀较为严重,直管段冲蚀较弱.当铅铋合金中夹杂的颗粒物粒径较小(100μm)时,对弯管的冲蚀较弱,大粒径颗粒(100μm)的冲蚀速率则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2.
液体火箭发动机自然循环回路预冷非稳态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自然循环回路预冷过程中的非稳态流动与传热问题,构建了一组涵盖主要传热工况的管壁与低温流体间的传热模型,耦合了循环回路的释热方程和低温流体间的流动传热方程,并采用二分法迭代求解自然循环回路预冷过程中的非稳态循环流量,建立了液体火箭发动机自然循环回路预冷的一维非稳态均相流动数学模型.与已有传热模型相比,在膜态沸腾阶段引入了反环状流膜态沸腾模型和弥散流膜态沸腾模型,保证了膜态沸腾从全液相到全气相过渡过程中物理意义上的逻辑自洽性,并以输送管为例,验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自然循环回路预冷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ADS次临界堆芯动态特性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临界反应堆依靠质子束打靶产生的中子来维持运行,其动态行为与普通临界堆不同.本文建立了铅铋次临界堆芯的动态模型,编写了相应的计算程序,验证了ADS中子动力学模拟的正确性.本文分别模拟了冷却剂入口温度和流量变化对次临界堆的影响.同时,模拟了不同加速器频率下,次临界反应堆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冷却剂入口温度和流量,均会影响次临界堆的安全运行;选择高频率的质子加速器可以保持次临界堆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自然循环的流动特性,在系统压力为7.6~10.2 MPa和加热段入口温度为16~33℃的宽参数范围内,进行了sCO2自然循环流动特性实验研究,详细分析了加热段入口温度、系统压力、回路结构、冷热段温差等对循环特性的影响,并将实验结果和理论模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CO2自然循环的稳态质量流量随加热功率的提高先快速增加,达到峰值后开始缓慢降低;加热段入口温度、系统压力、回路结构、冷热段温差均显著影响sCO2自然循环的质量流量.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一致,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该结果可为设计高效的sCO2自然循环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液态金属与其合金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聚变堆包层,其中液态金属锂铅以其独特的中子性能和传热性能,在液态产氚包层中常被用作增殖剂与冷却剂.液态金属锂铅实验回路是研究聚变堆液态金属包层冷却剂载热性能和技术的最佳实验平台.为了探索高温液态锂铅在回路管道中的流动与传热,设计并计划建造一小型的液态金属锂铅实验回路,并应用大型计算流体力...  相似文献   

6.
新型压水堆自然循环特性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型压水堆的结构特点,在一维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描述其稳态自然循环特性的数学模型.模型对新型压水堆在稳态自然循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流动形式和换热状态进行了充分考虑.通过数值迭代求解该模型,对新型压水堆的自然循环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反应堆自然循环流量随堆芯功率的增加而增加,并且是堆芯功率的指数函数;在不同蒸汽压力下,反应堆的自然循环流量不同,且随蒸汽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冷热芯位差越大,反应堆自然循环能力越大.该研究对我国新型压水堆的概念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已建立的200MW核供热堆的非线性模型寻求简化的依据,对该模型进行了动态分析。讨论了在反应性扰动和二回路流量扰动下,堆功率和上气室水温的动态过程。通过比较模型的动态特性曲线,得出结论:一组缓发中子模型满足控制模型所要求的精度;在整个自动功率运行范围内,不能忽略自然循环流量变化对堆芯内燃料与冷却剂之间的传热系数的影响,但可忽略它对主换热器一次侧换热系数的影响、主换热器管内水的热惯性以及堆内各出入口处的容积作用,并可把烟囱和下降管分别用一阶惯性环节近似,对二回路流量扰动下的动态特性影响较明显,而对反应性扰动下的动态特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摇摆运动下系统空间布置对自然循环流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摇摆运动条件下自然循环流动的数学模型,研究了该条件下自然循环回路的质量分布、摇摆轴心以及单双回路等系统的空间布置对自然循环流动波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摇摆运动产生的附加加速度具有时空特性,不同空间位置产生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同,所以系统的空间布置对摇摆运动条件下的自然循环流动存在较大影响,其中对摇摆轴心的影响最为显著;对于冷却剂系统而言,采用对称布置可以抵消向心力的影响,降低流动速度波动的频率;摇摆轴心位于回路外可以降低切向力的影响,降低波动的振幅,但轴心与回路距离过大时,切向力的影响又会因半径的增加而增加,造成流动波动振幅增加,采用对称双回路布置有利于消除切向力的影响,从而降低总流量的波动振幅;对称双回路布置有利于降低总流量的波动;采用适当的布置,可以有效地降低摇摆运动对自然循环流动波动特性的影响.在设计中,还应综合考虑密度以及质量分布的因素,合理的质量分布可以有效地降低摇摆造成的流动波动.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铅基研究堆CLEAR-Ⅰ高温运行环境,研究了过滤材料烧结316L纤维毡在氧浓度1×10~(-6) wt%、温度500℃、静态铅铋合金(lead bismuth eutectic,LBE)中腐蚀不同时间后拉伸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腐蚀500h、1000h、1500h后,纤维毡的抗拉强度分别下降至原始纤维毡的67%、33%和15%,其主要原因是在本实验条件下,LBE腐蚀导致烧结结点结合强度的下降和纤维丝丝径的减小.微观结构分析表明,316L纤维丝表面形成一层不断增厚的致密(Fe,Cr)_3O_4尖晶石氧化膜,该氧化膜形成与生长降低了纤维丝之间结点的结合强度,同时减小了纤维丝的有效丝径,进而导致纤维毡整体抗拉强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船用核动力装置自然循环载热能力的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考虑倾斜和匀加速上浮或下沉的船用压水反应堆核动力装置—回路自然循环的热工水力特性模型及数学描述;用标准FORTRAN-77语言编制了计算、分析各种不同运行方式下,稳态自然循环载热能力的计算机程序SNCNR-01.并分别在考虑和不考虑倾斜和匀加速上浮、下沉的情况下,计算了四种不同运行方式下稳态自然循环能力的大小及与相应参数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液态金属锂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核反应堆冷却剂,但对其传热特性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建立了描述液态锂在直管内传热过程的稳态二维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液态锂的入口速度、入口温度以及壁面热流密度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高的入口温度下(>1000 K),液态锂相较于液态钠和铅铋合金在传热性能改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出口径向热流模型的机理分析表明,湍流扩散系数与分子扩散系数之比的数值大小沿管道半径方向呈抛物线型分布。提高液态锂进口速度,降低进口温度和降低壁面热流密度可以有效地削弱低普朗特数液态锂径向传热中分子扩散传热的主导作用。该工作对液态锂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以期其成为一种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核反应堆冷却剂。  相似文献   

12.
针对回路型振荡流热管,结合目前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结果,对其内部流动及传热过程进行合理简化建立了物理模型.通过划分适宜的单元体,对单元体管内汽—液塞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构建了单元体及整个回路的数学模型.对振荡流热管加热段内流动及传热特性以及结构和运行参数对其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揭示了振荡流热管内单相对流传热与相变对流传热...  相似文献   

13.
快堆螺旋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的热工水力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钠加热的螺旋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建立了一个稳态的蒸汽发生器分析模型,根据所建模型编制了数值计算程序。该程序用于计算快堆蒸汽发生器的热工水力分布参数,分析其冷却剂的稳态流动特性及热量传输特性。利用此程序对法国45MW模型蒸汽发生器进行了计算,其结果与发表的实际数据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4.
两相流压降特性是两相流稳定性研究中的重要特征参数,不同类型的不稳定有不同的压降特性与之对应。本文在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的5MW热工水力模拟实验台架上对自然循环条件下两相流压降与系统流量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对自然循环和强迫循环流动中压降流量特性进行了比较。实验发现在发生振荡时,压降与流量反相,加热段入口欠热度保持不变。在压降流量相图上,振荡呈现为逆时针方向周期6s的极限圈。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快堆池内的流动和传热,采用质量,动量,能量守恒方程和空隙率方法,建立了快堆钠池内三维流动和传热的数学模型,并利用SIMPLE计算方法编制了计算程序FASTOR-3D由于钠池的结构非常复杂,任何一点的设计变动可能改变池内的传热特性给整个快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选用10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算例,从不同的侧面验证了FASTOR-3D,计算结果表明,FASTOR-3D的计算基础是正确的,对于复杂区域的三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先进研究堆自然循环程序的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的具体结构以及自然循环建立的过程中冷却剂流动会发生逆转的特点,开发了自然循环瞬态计算程序.程序对CARR的低压运行系统以及自然循环建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流动状态以及换热形式进行了充分考虑.根据微分方程组刚性的强弱,计算中交替使用Adams预测一校正法和Gear方法进行数值求解.通过计算发现:应急冷却系统的投入明显地降低了CARR的冷却剂温度以及其他热工参数,更加有效地保证了CARR的安全运行.本程序可以作为CARR热工安全分析工具,并可为CARR停堆后各设备的运行方案提供理论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7.
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工质的布雷顿循环中印刷电路板式微通道换热器(printed circuit heat exchanger, PCHE)作为连接主压缩机、透平等涡轮机械的关键设备之一,其换热能力是否满足系统设计的工况要求,以及其运行的稳定性,对于整个发电循环的效率和安全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采用流体-固体强耦合传热模型,对换热器内部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流动和流固耦合传热过程进行数值分析。在稳定运行工况下,采用努塞尔数衡量换热器内部的换热不均匀性,得出沿着冷、热通道对流传热强度变化等指标。在非稳态工况下,不仅研究了流动传热特性,还研究了由于PCHE内部换热能力不均匀分布可能导致的部分二氧化碳工质偏离超临界态的风险区域,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设计优化和实验验证提供了参考。基于开源的流体力学及传热求解软件,通过测试开源求解工具对于PCHE流动传热特性分析的能力,为基于开源求解工具开发PCHE及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数值分析专用工具平台,建立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设施的数字孪生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压力容器外部冷却过程中的两相流动和传热现象,采用安全分析中通用的RELAP分析程序对REPEC非加热研究实验进行模拟计算,通过改变体积流量大小、注气方式和进出口面积对自然循环流率和外部冷却两相流动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循环流量随体积流量的提高呈现先增强后降低的趋势;进出口面积增大可以提高自然循环流量,但出口面积变化对循环流率和流动稳定性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核供热反应堆主回路自然循环两相流动稳定性,考证了具有密度-核反馈耦合条件下两相流动的热工水力学行为。在热工实验回路HRTL-5中引入了反应堆中子动力学模拟系统。以实测冷却剂密度作为其输入参数,以中子动力学模拟系统的功率输出通过HP-38525控制器对系统电加热功率进行实时控制,实验研究了不同工况条件下自然循环两相流动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核反馈耦合条件下系统中出现很低欠热度不稳定性区,反馈系数大小、测量系统和元件动态响应特性对自然循环两相流动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船舶摇摆、起伏等运动对反应堆自然循环特性的影响,提出了非惯性系一维两流体模型。应用交错网格、有限体积法、半隐一阶迎风格式对质量、动量、能量方程进行离散,开发了运动条件下反应堆自然循环分析程序。通过实验数据对程序进行验证,并采用本程序对一体化反应堆实验回路开展了摇摆运动条件下的两相自然循环模拟。程序验证及模拟结果表明:该程序具备分析运动条件下的反应堆自然循环的能力,能够准确计算出摇摆运动条件下自然循环质量流量及空泡份额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