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着》是一部朴实纯净的小说,像土地一样朴实,像山泉一样纯净,具有一切好小说都有的流畅.故事单纯,单纯到只有一句话的长度:农民富贵为“活着而活着”.但它又与丰富相通,从主人公富贵怎样化解苦难而乐观地"活着"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人生态度,是卑微苦命的传统农民如何"活着"标本.显示出作者对人和世界的独特审美关照.  相似文献   

2.
作为先锋派的一员,余华一直沉湎于对暴力、血腥、死亡的描述,他一直是冷漠、严峻的作家.然而在<活着>中,余华则更多展示了主人公福贵屡遭磨难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的生活经历.叙述中充满了个人"现在"的感受、对历史的消解和对"真实"的理解.<活着>大胆地采用了艺术领域的另一种艺术形式--音乐中的重复手段,即在作品中重复死亡.余华的小说从物质世界变成了一种精神现象,认为真实的本质是自己精神的象征,真实存在的只能是精神,这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真实观的悖逆.  相似文献   

3.
邱美煊  高洁 《龙岩学院学报》2009,27(6):48-51,60
张艺谋将余华小说<活着>改编成电影后,在时空设置、思想主题、叙事视角、审美风格方面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许多评论家所诟病--论者多过于追求"文学性"的统一.而从电影与小说二者之间传播介质的区别、表现方式的差异、接受群体的不同等方面论证,张导的改编具有充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了顽强的生命信念,主人公福贵以生拒死,用"活着"对抗死亡。同时他的一生也启示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要好好地"活着",活得精彩些。  相似文献   

5.
文学即人学,创造生命,可以说是现当代小说写人的最高艺术追求。所以,对人物形象的探讨极其重要。针对国内外对《活着》及其人物福贵这一形象评价的分歧,本文将以福贵这一形象为立足点,贯穿于中国五四以来农民题材小说的发展,来剖析农民福贵的形象,了解福贵这一形象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浅析《活着》中余华所传达的人文主义,这在小说主人公福贵身上最能体现。福贵具有顽强的生命意识,他身上所体现的人文主义色彩,进而折射的世俗人文主义,都是对"活着"主题最好的诠释。从余华小说创作的转型期开始,其小说就带有了世俗的悲悯情怀,在苦难与温情的相互激荡下,演绎着生命的本戏。  相似文献   

7.
何茹 《科技信息》2010,(33):274-274,291
《活着》叙述的是以死亡组成的“活着”的故事,本文叙述了小说中多人的死亡过程,但叙述是平静的,带给我们的也是昂扬乐观的精神内核,它表现的是生命状态和人生形态.  相似文献   

8.
颉栋栋 《科技信息》2007,(27):445-446
在"纯文学"举步维艰的今天,海岩的小说却像一面旗帜,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饕餮大餐。海岩的小说多写公安、警匪、缉毒,但其主旋律离不开爱情。其作品中的爱情大多发生在灯红酒绿的大都市,这种爱情一般为多角恋,其结局都比较悲怆,但是,大浪淘沙后,肝肠寸断的纯净爱情便会像真金一样煜煜生辉。  相似文献   

9.
健康的意义。有人问赫拉克利特身体健康的重要程度,赫拉克利特说:"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无法表露,文化就无法施展,力量就无法战斗,知识就无法利用。"生命因健康而快乐,因疾病而枯萎。有了健康,才有一切。活着的意义。一个满脸愁苦的病人问安提丰:"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安提丰说:"我至今也没有弄清楚,所以我要活下去。"活着就是为了追求,为了探讨,为了知道自己还不知道的事情。也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贵重的财物。毕阿斯出生于古希腊普里埃耶城。一次,当  相似文献   

10.
命运、历史与真实——读余华《活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先锋派的一员,余华一直沉湎于对暴力、血腥、死亡的描述,他一直是冷漠、严峻的作家。然而在《活着》中,余华则更多展示了主人公福贵屡遭磨难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的生活经历。叙述中充满了个人“现在”的感受、对历史的消解和对“真实”的理解。《活着》大胆地采用了艺术领域的另一种艺术形式——音乐中的重复手段,即在作品中重复死亡。余华的小说从物质世界变成了一种精神现象,认为真实的本质是自己精神的象征,真实存在的只能是精神。这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真实观的悖逆。  相似文献   

11.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一直都是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都是苦难的代名词,然而在他的万种不幸中,却有着他个人独有的"福"。我们在关注他苦痛与不幸的同时,看到了《活着》中人们不同的活着方式,但这些方式的目的又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活着"。对比余华的原著与张艺谋改编的电影,我们发现了作品所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关于人和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论余华《活着》的现代寓言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华的《活着》具有象征性;寄寓着对生命哲学的思考;具有反复叙事、语言简洁的寓言文体特征。因此,《活着》是一部现代寓言性质的小说。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的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神话故事,总结出了不同民族神话英雄成长的一个通用模式,即:分离——历练——蜕变。《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它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老人福贵六十余年的风雨人生,诠释了热爱生命的"活着"哲学。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同样经历了从地位丧失到死亡考验最后到超然直面人生的蜕变过程,他的一生符合坎贝尔的神话英雄进化模式,因此可以被认定为是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神话英雄。  相似文献   

14.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形式乃是第一位的。真正的好作品,不仅能在思想内容上给予人启迪,同样,它的形式也必须十分出彩。余华同样也作出了相应的努力:小说《活着》拥有精致的语言、细致的人物刻画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及戏剧性。但是这些特质并不能掩盖它存在的缺点:拘泥于传统的平铺直叙的叙事手法,而未能使小说的节奏性、张力和主题的悲剧性有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阶段,乡村小说创作的"社会悲剧"主要描写了两种人物的悲剧:普通农民的生活悲剧和为民请愿者的抗争悲剧.作家们在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上出现了两大偏颇:一是将农民与国家意志的冲突转化为比较单纯的人与入的冲突,二是将政治冲突转换成伦理道德冲突.对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偏差进而导致了作家们对悲剧冲突的根源及悲剧本质的认识偏颇,屏蔽了对"民族的超越悲剧"的观照与思考.文化的局限导致了悲剧意识的局限性,而悲剧意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只能从政治学或政治社会学角度去审视一个时代的不幸.  相似文献   

16.
雷武铃  Emily 《世界博览》2023,(15):53-55+52
<正>作家米兰·昆德拉于7月11日去世,终年94岁。令他念兹在兹的观点是,小说家应该匿名隐世,以避免个人生活干扰读者对其小说的理解。作家想表达的一切都已蕴含在小说中,读者应该专注于对作品的阅读,而不是借由窥探作家生活与心理秘密以求对小说的理解。他认为大众媒体的简单化,有害于读者对小说艺术的理解;作为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活着时像回避病毒一样躲避大众,而他的去世却成了世界性新闻。  相似文献   

17.
余华充满血泪的小说《活着》讲述了一位中国农民——福贵的苦难人生经历,他遭遇了亲人的相继死亡,直至孤身一人。在这个苦难经历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其蕴含的温馨世界,其中既有亲情的无私、挚爱,也有爱情的相濡以沫、患难与共,更有生命之间的宽容、体谅与温暖。  相似文献   

18.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但是 ,二者有很大的差异。余华有强烈的虚无主义色彩 ,表现的是内心真实。而张艺谋则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倾向 ,他竭力要表现的是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9.
《甘肃科技纵横》2002,31(6):6-7
传统的器官移植手段,因其昂贵的价格,成了富人的专利,对于穷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神话.而干细胞的研究成果,将逐步打破这个神话,不仅使得器官移植将像打针吃药一样平常起来,而且使得器官移植更加安全可靠.随着干细胞的深入研究,像癌症和心脏病这样令人恐怖的疾病,也将会变得不堪一击了.  相似文献   

20.
对《创业史》的评价,我们应该像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一样,不能因为作品的思想局限而否定它的艺术成就;在人物描写方面,《创业史》主要采用心理描写,而不是像赵树理那样在故事的发展中呈现人物的性格,塑造了一个多彩的农民意识世界;在结构形态方面,《创业史》不是通过描写某一个人物的人生轨迹来表现主题的“时间”小说,而是通过描绘同一时空下几组人物思想意识的交锋来表现主题的“空间”小说,展现出了一个开阔的农民生活空间,开拓了“宏大叙事”的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