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结合作品本身,从叙述学的角度去探讨作品,可以揭示作品内在结构的独到之处:第一人称叙述、人物思想的不同表达方式、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关系等叙事策略的应用,将主人公寻求自身身份认同的主题逐步展现出来,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在细雨中呼喊》是凝聚了余华复杂叙事技巧的小说。小说呈现了四种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之间的变化和叙事视角内部的调整,对作品内容、意蕴、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决定了小说的叙述特征。  相似文献   

3.
兴起于60年代的叙事学研究给文学作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传统小说叙事理论我们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以菲尔丁为代表的第三人称全知叙述与理查逊为代表的书信体小说。二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到了19世纪,在叙事理论方面,奥斯丁脱颖而出,弥补了书信体所造成的小说篇幅冗长、故事停滞及由第三人称全知叙述所产生的读者与故事之间的离间效果,形成了其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叙事技巧。本文就试以奥斯丁最为成熟的作品《爱玛》为例,结合叙事理论代表人:巴特尔,布斯及格雷马斯等的叙事原理,从故事和叙述者这两个叙事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层面上来分析奥斯丁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小说区别于古代小说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叙事方式的改变。其中,反讽叙事,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在反讽叙事文本中,作者运用设置超叙述层、启用不可信叙述者、以及隐含作者与叙述者演双簧等表现手法,使故事表层叙述与深层内涵构成强烈的反讽,有效地扩张了文本的意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这是一般叙事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杨永芳 《科技信息》2009,(7):172-172,220
本文就《简爱》中的叙述者的问题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从叙述学角度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分析。根据叙述视角聚焦点的不同可以把小说中叙述的视角分为两种,相对应的叙述者在分别是“经验的我”和“叙述的我”。小说中的第一人称的叙述者“我”也可以在时空的角度分为历时叙述者与共时叙述者。小说中的特殊的第一称的叙述在表现整个故事的时候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论难题,伍尔夫在小说叙事活动中采用了一种超感官知觉叙述策略。这种叙述策略,把人的审美体验从纯粹的、主观化的感官域扩充至非感官域的超感官知觉域,她的每部小说在构成上也因此展现为从繁杂和割裂的自存性叙事转向综合和协同的依存性叙事。在《海浪》和《弗勒希小传》里,她力图用超感官知觉叙述的同质化功能,去谋求人与世界的共存;在《达洛卫夫人》和《到灯塔去》里,她力图用超感官知觉叙述的连续化功能去谋求人与集体的共通;在《远航》和《奥兰多传》里,她力图用超感官知觉叙述的统一化功能,去谋求人与自身的共融。伍尔夫采用超感官知觉叙述,其目的是克服西方现代性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局限及其多重二元分裂性后果。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的《曾有过这样一位女王》这篇小说,运用了不可靠叙述者这一叙事技巧,讲述了沙多里斯家族三个女人的故事和各自不同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8.
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叙述者之一杰生在价值观、道德观等原则上与作品的隐含作者有很大的分歧,被看作是不可靠的叙述者。然而叙述者的不可靠性是理解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关键之一。事实上,小说叙述者的可靠性和叙述风格极大地影响着读者对小说整体的反映。尽管杰生的不可靠叙述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它赋予了小说新的解读层面,引起了读者对小说文本和作者意图的极大关注,对于小说主题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著名小说《呼啸山庄》以其激越、暴烈、强劲的情绪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从小说中叙述主体间的关系入手,讨论各叙述主体之间的分化与冲突所构成的文本张力及其意义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可进一步揭示:小说令人震撼的力量来自于其具有独创性和超越性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0.
韦程飞 《科技信息》2009,(28):156-156,158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她的作品中使用她特有的创作方法,以她自己经历以及对生活的感受为基础,具有典型的曼斯菲尔德式的叙述手法。《没有脾气的男人》被认为是其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幸福集》中细节描写运用得最好的小说,作者用许多看似不引人注意的小事制作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整篇小说中无处不弥漫着多角度叙述视角、意识流、象征等现代主义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1.
注重形式探索,发掘语言魅力,是20世纪以来小说发展的重要特点,叙事艺术成为20世纪小说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墨白的长篇小说《映在镜子里的时光》为文本,从文本结构和语境营造、叙述视角等几个方面对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探讨,以小说发展史的目光评介文坛的新锐写作。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诗学的角度,结合语篇视点,分析矿冶文学的代表作品《古巷道》的叙事与聚焦特征,指出作者选择双层并行叙述框架,运用全知全能零聚焦视点和第三人称内聚焦视点交替叙述的叙事模式,叙述视点和时空视点的转换巧妙自然,小说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在知觉视点的选择和安排上,传达了主人公起子和隐含作者的心理认知和观念视点。同时,这也验证了认知诗学可以对本土作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针对《孔乙己》叙述说法不一的情况,我们认为《孔乙己》作为第一人称回忆性叙述本,其中小伙计“我”必然包含两个自我,即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真正的叙述应为叙述自我,而且是可靠的。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本体现出的对孩子的关注意识和作强烈的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历史小说创作领域,随着时代主题的变迁和作家主体性的日益张扬,更具人性深度的创作面被开掘,阶级、革命、历史等宏大叙事逐渐为人性的抒写所取代,"人的回归"主题得到了愈益鲜明的体现,其经历了从隐性显现到狂欢表演,最终走向正常表达的三个阶段。本文结合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学作品,具体分析了当代历史小说的总体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15.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是一种在时间中展开和完成的艺术。通过借鉴中、西方现代叙事学理论,对《呼啸山庄》的叙事时间的分析,来展示《呼啸山庄》在叙事时间的设计的独特之处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年,伴随着社会转型,作家的主体意识发生变化,无论是自觉承担启蒙济世的的重任,还是对小说使命的认知,均与传统迥异。这种变化影响到小说创作,既产生了新的形象,也促使内蕴更新,凸显出人本意识;同时导致小说叙事特征的变革,限知叙事视角的引入、"革命﹢恋爱"叙事模式的产生以及心理描写等叙事特征的嬗变,凸现出中国小说现代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孙方友的小说无论从叙事风格上还是从小说精神上都明显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是中国传统叙事方式的延续。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地域文化、传统精神越来越受到冲击,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孙方友的这些小说显然就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瓦解了小说的传统范式,纳博科夫的作品深受其影响.纳博科夫独特的叙事技巧、语言风格以及作品中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的人生终极主题,一定程度上造成纳博科夫的作品的多义性与复杂性,《微暗的火》是纳博科夫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文本的叙事层次与作者使用的转叙手法十分独特,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