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其中,海洋生物也存在多样性的特点。我国的海洋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都存在多样性的特点。但是,现阶段我国海洋物种却面临着过度利用、海洋污染、生境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使得海洋生物的利用率得到下降。因此,急需对我国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实施保护性措施,还海洋生物一个美好家园。本文阐释了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分析了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并重点分析了我国海洋生物物种样性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昆虫物种多样性格局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种多样性格局作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昆虫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倍受昆虫学家的重视,尤其是随着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害虫研究的发展,昆虫物种多样性格局评价方法成为影响评价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害虫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对物种多样性格局的评价方法有几十种,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数量还会有增加.为深入了解和研究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从物种多样性的丰富度评价、物种多度模型及物种多样性非参数指数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较为常用的一些计算方法和模型,并简要讨论了这些算法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简析了其生态学意义或数学表达意义.  相似文献   

3.
北部湾海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域之一,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物资源。北部湾还蕴含着极丰富的微生物资源,是新物种、新基因、新药物、新生物材料的潜在来源。为更全面地了解北部湾海洋微生物的研究现状,促进北部湾海洋微生物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本文综述了北部湾海洋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代谢产物活性成分多样性,为深入研究北部湾海洋微生物,开发和利用北部湾海洋微生物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过去和现状。阐述了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学说的基本原理,剖析了我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与国际研究的差距,提出了海洋底栖生物研究的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对传统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质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今生命科学中一个急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而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又是定量评价生物多样性现状和为其保护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依据的重要工具,研究发现,目前使用的大多数物种多样性计算公式,都没有客观反映群落内各种群在个体数量上的绝对差异,忽略了种群大小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中的贡献,因而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群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不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此提出了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
隐种广泛存在于各类海洋生物中,尤其是底栖无脊椎动物.然而,海洋终生浮游生物由于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往往被视为生物多样性低、物种形成慢.本文就海洋终生浮游生物隐种与物种形成的研究作一综述.基于研究的38个种类,结果表明:1)海洋终生浮游生物普遍存在隐种。其物种形成要比想象得快;2)由于引种的广泛存在,形态种生物多样性无法反映海洋终生浮游生物真正的物种多样性;3)地理隔离有助于海洋终生浮游生物隐种的形成,但异域物种形成的作用仍值得商榷;4)生态物种形成很可能是海洋终生浮游生物物种形成的主流模式.海洋终生浮游生物强基因流下快速的物种形成有悖于生物进化常理,解决该悖论将有助于我们对海洋物种形成和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试谈海域生态环境与种群数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首先讨论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接着指出环境的差异导致生物的多样性;多样性是生态环境与生物种群关系的核心.生物种群数量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急剧增加会危及生态环境,而人工移养驯化促进生物多样性已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广西海洋生物5635种。占专家估计的世界物种(约3191604种)数1.76‰、中国占世界物种数的7.9%,与广西海洋捕捞量为世界的1.69‰,中国占世界的6.3%相当接近,提示海洋生物种类与渔获量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消长机制有待人们去研究揭示,而生物多样性是水域生态环境与生物种群正常关系的主要指标。最后提出扩增广西浅海某一种群数量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邓爱华 《科技潮》2004,(8):14-16
近日,国内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主题为“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的第225次香山科学会议,目的就是借鉴人类和农业生物基因组及功能基因研究的经验,研讨如何整合我国从事海洋生物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研究方面的力量,加速我国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研究开发和利用的进程。海洋生物基因:生物研究的新亮点海洋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空间,然而人类在利用海洋的同时,种种不当的措施正不断地恶化海洋的生态环境,海洋生物多样性正遭到破坏。从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来说,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世界各海洋大国竞争的…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物种灭绝的内在机制,并从全球变暖与生物多样性丢失间的正反馈因果关系出发,指出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对遏制全球变暖的重要价值,同时也指出了生物多样性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过去和现状,阐述了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学说的基本原理,剖析了我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与国际研究的差距,提出了海洋底栖生物研究的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温州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温州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现状,于2012年秋季在温州潮间带设6条断面进行调查,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多样性及ABC曲线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春、秋季历史调查资料综合分析资源现状。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6目、31科、45种,以甲壳类与软体动物为主。(2)生物量与丰度普遍较低,滩涂区各断面以甲壳类占优势,岩礁区以软体动物占优势,且岩礁区生物量与丰度均远高于滩涂区。(3)长足长方蟹在滩涂区各断面均为优势种,疣荔枝螺在岩礁区各断面均为优势种。(4)T3(苍南)、T5(洞头)断面生物多样性水平较高,群落结构受较轻干扰,稳定性较好;而T2(平阳)、T6(洞头)生物多样性水平较低,受较严重干扰,稳定性较差。建议合理利用底栖动物资源,修复沿岸海洋生态,科学管理沿岸海域资源。  相似文献   

12.
广东闸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广东省闸坡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潮间带调查采获的潮间带生物标本共55科80种,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出现的种类最多,两者占了总种类数的85%,其中部分属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潮间带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7 420.92 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3 929.93 ind/m2。全年各类群生物中,平均生物量及栖息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其Shannon-Weaner多样性指数(H)属中等水平,分布范围在1.657~4.226,平均为2.848;均匀度(J′)为0.390~0.721,平均为0.612;种类丰度(D)为2.062~4.234,平均为2.964。  相似文献   

13.
钦州湾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及评价钦州湾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程度。【方法】2010年3月(春季)及2010年9月(秋季)在钦州湾近岸海域布设9个站位进行水质、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调查。采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对调查结果进行评价。【结果】钦州湾近岸海域春季、秋季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20、3.68;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37、3.35;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33、2.89。【结论】以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2010年钦州湾近岸海域污染等级为轻污染;以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污染等级为轻度污染至无污染;以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进行评价,污染等级为轻中污染。相对于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能更灵敏地指示和评价海洋环境的污染形势,但其评价标准和方法有待更多的调查和研究来进行验证和修正。单一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海域污染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海洋环境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4.
隋吉星  李新正 《广西科学》2015,22(5):558-563
双栉虫科和蛰龙介科是环节动物多毛纲蛰龙介目中两个大科,种类多,形态和生活习性变化大,多样性高,全为海生,从海滨至深海均有分布,尤其在潮间带和近岸环境种类异常繁多,地区性特点显著,是重要的底栖环节动物,也是海洋底栖生态系的重要生物组成成分,具有重要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由于其系统演化的复杂性和分类系统的混乱,造成大量属存在并系、多系现象,分类困难,系统发育关系不清,因此,对其生物多样性和动物地理学研究将十分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概述文山州兜兰属植物种质资源情况,对州内有分布记载的18种兜兰属植物的器官形态学自然属性进行了归类分析,认为器官形态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度量的基础之一,对区域物种器官形态多样性的研究能够启示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区域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专业物种数据库(IUCN, OBIS 和 GBIF)、文献数据库和专著中提取并整合分布在我国海域的 86 种受威胁海洋鱼类的基础信息数据, 利用 GIS 技术得到热点分布区域和捕捞压力格局, 通过比较物种丰度图层和脆弱度指数加权丰度图层, 探讨我国受威胁海洋鱼类的分布与受威胁状况, 并结合现有保护区信息与渔业捕捞热点区域进行保护空缺分析。结果表明: 1) 我国受威胁海洋鱼类分布热点区域包括台湾海峡海域、闽南海域、台湾以东海域、粤东海域和珠江口海域, 面积达到23.1 万 km2, 占我国海域总面积的7.7%; 2) 我国海洋保护区面积仅占受威胁海洋鱼类分布热点区域的2.3%, 覆盖度需要加强; 3) 浙中南部分海域既是捕捞“热点”区域, 也是客观上受捕捞威胁严重的区域, 需加强管理; 4) 结合Global Fishing Watch的捕捞数据分析显示, 我国的禁渔政策对鱼类多样性保护效果显著, 在休渔期捕捞强度降低80%以上, 但整体捕捞压力仍巨大。  相似文献   

17.
海洋硅藻多样性与生态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对海洋硅藻多样性和生态作用的认识还很有限.在叙述海洋硅藻多样性、生态作用及硅藻分类学与系统学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概述了厦门大学硅藻课题组近年来在海洋硅藻分类学与系统学、多样性与生态分布、硅藻数据库与计算机自动识别、微型硅藻与硅藻隐形种、硅藻遗传地理差异、硅藻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硅藻细胞硅吸收与硅质壁形成机制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取得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及其产出层位、产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和总结,划分出4个相关的海生爬行动物群:早三叠世南漳海生爬行动物群、中三叠世兴义海生爬行动物群、晚三叠世关岭海生爬行动物群、晚三叠世定日海生爬行动物群.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数量比较丰富,种类多样;特别是贵州关岭地区三叠纪海生化石数量多、保存完整,基本上为原地埋藏,实属国内外同期地层之罕见.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地史分布从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到晚三叠世诺利期都有分布;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古东特提斯海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