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壮族地区呈现出一种“壮化”倾向 ,在主题、情节、结局的处理等方面深得壮族文化的内蕴。透过这种“壮化” ,可以看到壮族文化追求智慧人生、具有强烈的巫鬼观念和乐生意识以及淳朴自然、清新健朗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作为壮民族的文化代表之一的刘三姐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是与壮民族的文化空间建构与文化认同分不开的。刘三姐山歌文化现象的深层底蕴其实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她的形成与流传过程就是壮族独特的“他者文化空间”、“身体文化空间”、“公共空间”、“认同空间”、审关及其他空间的建构和认同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3.
云南壮剧与壮族民间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壮剧剧目主要由壮族民间的宗教祭祀活动衍化而来。壮族巫师“魔公”在壮剧演出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戏班演出要由魔公择算吉日,念咒迎神,驱鬼除邪,有“魔公不开腔,戏班不开箱”之说,许多壮剧戏班甚至由魔公掌班。演壮剧是壮族农村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娱神娱人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4.
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众所周知:使用、拥有、收藏铜鼓的民族,不能说明其就是发明、创造、传承铜鼓的民族。经出土文物证实:万家坝型铜鼓,为“濮人”所造和使用,故称“濮人鼓”和“越人鼓”。而其出土地点的地名为“那波”,与壮族“那文化”有关。越人中的“巫成”就是最早的铜鼓制造者。壮学先驱者徐松石认为:铜鼓与壮族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壮族被誉为“铜鼓民族”。因此,壮族是最早发明铸传承铜鼓的少数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5.
评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毛志东黄秉生/著潘其旭先生的壮学研究博大、精深。博大体现于他参与《古壮字字典》、《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的编纂工作;精深体现于《壮族歌圩研究》这部专著之中。潘先生对壮族歌圩的起源,从壮族族源方面进行探讨,他认为壮人自古...  相似文献   

6.
动物崇拜是壮族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壮族先民对于动物与自身关系的探求与信仰。动物崇拜作为壮族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质的文化内蕴,乃在于人类对于生殖的崇拜。壮族文化中的动物崇拜是与生殖崇拜紧密相连的。这种以生殖崇拜为本质的动物崇拜现象,一直传承于壮民族的宗教、神话、民俗以及文学艺术之中。  相似文献   

7.
植物崇拜是壮族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壮族先民对于植物与自身关系的探求和信仰。植物崇拜作为壮族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质的文化内蕴,乃在于人类对于生殖的崇拜。壮族文化中的植物崇拜是与生殖崇拜紧密相连的。这种以生殖崇拜为本质的植物崇拜现象,一直传承于壮民族的宗教、神话、民俗以及文学艺术之中。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壮剧作为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应当尽快“走出去”,让英语世界国家认识壮剧,了解壮剧,从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壮剧的行当角色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因而在对其进行荚译时,应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遵循“文化再现”原则,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壮剧行当所蕴涵的壮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9.
性器崇拜是壮族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壮族先民对于自身奥秘的探求与信仰。性器崇拜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质的文化内蕴,乃在于人类对于生殖的崇拜。壮族文化中的性器崇拜是与生殖崇拜紧密相连的。这种以生殖崇拜为本质的性器崇拜现象,一直传承于壮民族的宗教、神话、民俗以及文学艺术之中。  相似文献   

10.
就十年来壮族民间信仰的研究成果分别作简要的阐述。认为近十年来,随着广西政治、经济的发展,引起壮人文化的自觉,越来越多的壮学家将目光审视于自身的文化,以自然崇拜、“布洛陀”“姆六甲”始祖神崇拜、师公教信仰等为特征的壮族民间信仰研究取得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11.
壮族是一个喜欢唱歌的民族,壮族民歌“欢”(译音),有着悠久的历史。很久以前,壮族人民就根据祖国古代许多民间故事传说,经过创作加工并用壮文方块字(壮话叫Sawndip),编写成壮族民歌  相似文献   

12.
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对壮族的历史起源、民俗文化,教育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随着壮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壮学研究中心的建立及研究  相似文献   

13.
富宁坡芽歌书是壮族文化的一枝奇葩,歌书的81个符号形象以当地生产、生活中的实物为主要描绘素材,每个符号形象既是独立成章的单体山歌,又一气呵成、联为一体,被学界称为“壮族爱情三部曲”。坡芽歌书虽为情歌,却涵盖了诸多的壮族文化元素,生动反映了当地壮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及稻作文化。  相似文献   

14.
壮族族称“撞”字的来源与演变新探覃小航,韦文安来源“撞”是现代壮族族称“壮”字的源头,始见于南宋时期①。绍兴二年(公元1123年),岳飞率官军至贺州,与杨再兴战而失利,“飞怒,尽诛亲随兵,责其副将王某擒再兴以赎罪。令张宪与撞军统制王经皆至,再兴屡战,...  相似文献   

15.
“影瓦(yen11wa12)”,壮泰语花样的意思,即剪纸艺术。壮族是一个充满艺术灵性的民族,尤善于刺绣和剪纸。其五彩碎布相簇成锦,绚丽多姿,相映成趣。壮锦的纹饰、图案和色彩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当以反映壮家人群体意识的图案为最,壮家的剪纸便是这些图案的再现和写照。艺术源于生活。在壮族宗教活动中大都可见数丈高的纸塔、数米长的纸屋,纸马、纸桥、纸幡等更是比比皆是。这些斑斓璀璨的“影瓦”作品正是艺术对生活的回应。文山地处云南边陲,丰富多彩的地方民族文化自古就折射着迷人的魅力。文山师专美术系第二…  相似文献   

16.
壮学研究的一朵新花——评邵志忠《壮族文化重组与再生》●徐杰舜/著壮学,作为研究我国第二大民族的一门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分支学科,近几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版了《壮族通史》、《壮族百科辞典》、《壮族风情录》和各具特色的郑超雄的《壮族审美意识探源》、潘其旭的...  相似文献   

17.
在壮族文化史上,从远古时代产生的创世神话,史诗《布洛陀》、《布伯的故事》起,随着时代的变迁,壮族的各种文学现象相继产生并得到长足的发展。几千年来,壮族人民创作了难以计数的神话、传说、史诗、叙事诗、歌谣、故事、戏尉等等,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斗争、理想、爱情和他们的命运。它以壮民族特有的风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具有很高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由于壮族过去一直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唐以后有些地区曾借用汉字编造过形声结构的壮族“土方块字”  相似文献   

18.
北路壮剧是壮族传统戏剧的重要品种之一。北路壮剧在唱腔类型、词曲结构、调式色彩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体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理念、文化心理和审美观念,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蛙崇拜的起源、蛙婆节和蛙图腾三个方面来阐述蛙崇拜表现出的心理特点。蛙崇拜的气候起源反映了壮族先民食物需要和生殖需要的心理特点,蛙崇拜的血缘起源反映了当时壮族先民的安全需要,蛙图腾的花山壁画看出壮民族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及民族凝聚力,而蛙纹铜鼓体现了壮族先民的情绪情感和民族团体遵从;从蛙婆节看出壮民族原始初民的心理状态和生存需要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20.
壮族是中国的第二大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惟一超过一千万的民族,堪称少数民族的老大。按人口多寡排序,壮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居第62位,①举足轻重,不言而喻。令人遗憾的是,学术界对壮族的研究起步晚,成果不多,与壮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极不相称。进入8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广西壮学学会成立以后,“壮学”作为一门内容丰富的专门学科逐渐为人重视和接受。继之,一批有分量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应运而生,从两部《壮族通史》的出版,②到壮族“那文化”概念的提出,③在学术界,尤其是在民族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