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第四代股骨髓内钉InterTAN、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髋动力钢板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InterTAN和PFNA两种不同器械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72例病例,并选择同期使用DHS的23例病例对比,其中总的83例得到了4至16个月不等的随访.比较这三种手术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随访时记录术后下床时间以及参照Sanders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患者髋关节的功能进行评定.结果:DHS组比InterTAN组和PFNA组手术时间都长(P0.05),而InterTAN组和PFNA组间手术时间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DHS组、InterTAN组和PFNA组手术出血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出血最多的为DHS组,出血最少的是InterTAN组.DHS组比InterTAN组和PFNA组下地时间更延后(P0.05),而InterTAN组和PFNA组间下地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Sander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后发现三组患者术后功能优良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FNA、InterTAN符合骨折的微创手术要求,与传统的DHS相比,PFNA和InterTAN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有更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髓外固定系统,髓内固定系统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方法:将2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资料完整的患者分动力髋螺钉(DHS)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HHA)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DHS组82例、PFNA组6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70例.男性92例,女性128例,年龄70~101岁,平均79.8岁,骨折按Jensen-Evans分型:Ⅰ型22例、Ⅱ型51例、Ⅲ型78例、Ⅳ型44例、Ⅴ型20例、R型(逆粗隆型)5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髋功能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患者获得8~24个月随访,平均13个月.三组疗效满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内科合并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PFNA组与DHS组及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FNA、DHS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手术时间最短,术中出血量最少,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最长,术中出血量最多,DHS组居中.术后下地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与PFNA组、DHS组、PFNA组与DHS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折愈合时间PFNA组与DHS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29例(13.2%).人工股骨头置换组Harris评分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方法均可以有效的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但应根据年龄、身体状况、骨质疏松情况、骨折类型等进行综合评估.对于不稳定型并有严重疏松且不能耐受关节置换术者,髓内固定为首选;对于高龄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术前可行走,能耐受一次较大手术者可首选人工股骨头置换.而对骨折稳定、骨质疏松不严重、身体状况较好者,也可选用DHS髓外固定.  相似文献   

3.
摘 要 为探讨InterTan髓内钉与解剖型股骨近端髓内钉(ZN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研究从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的年龄大于65岁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最终收入114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为77.88岁。采用InterTan髓内钉治疗69例,ZNN髓内钉治疗4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第3天、第7天,以及术后1月、3月视觉模拟评分。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3月、6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手术时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InterTan髓内钉组手术时长较长。两组术中出血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12)。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第7天,以及术后1月、3月视觉模拟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77; p=0.06; p=0.32; p=0.56)。术后3月、6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两组患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39; p=0.27)。两组均未有患者出现伤口感染,内固定失败,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可见短期随访研究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ZNN髓内钉与InterTan髓内钉均可以获得满意疗效。但是InterTan髓内钉操作步骤复杂,手术时长较长,所以对于手术耐受能力较差的患者,推荐采用ZNN髓内钉进行固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P)、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FN)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方法:回顾分析2006-05~2010-10我院收治的并进行随访的143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102例),分别采用DHS(A组)、PFLP(B组)、PFN(C组)三种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Harris髋关节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术后进行随访10~22个月,平均17.4个月,骨折全部达到骨性愈合,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疗效:优102例,良33例,中8例,优良率94.4%.结论:C组与A、B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即C组与A、B组相比,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依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与B、C组相比较,A组较差(P<0.05),但术后并发症上并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田永新 《甘肃科技》2022,(4):112-114
探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随机选取2019年1月—12月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3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PFLP)手术的患者为PFLP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的患者为PFNA组,对比2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PFNA组手术用时(62.73±14.82) min、开始负重时间(7.54±1.63)周及骨折愈合时间(13.32±2.51)周均短于PFLP组(78.59±16.37) min、(10.17±1.85)周、(16.05±3.46)周(P<0.05),手术出血量(115.45±17.86) mL少于PFLP组(128.31±16.54) mL(P<0.05);PFNA组总并发症发生率7.14%低于PFLP组24.39%(P<0.05);2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FNA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Harris评分(77.38±8.21)分、(89.18±4.73)分均高于PFLP组(70.65±7...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3种内固定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CP)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评价。方法纳入研究对象的122例老年骨折患者中,采用PFNA固定的有43例,采用DHS固定的有32例,采用LCP固定的有47例,通过临床记录及随访统计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PFNA手术组在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上与后两组(DHS、L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2例患者均无相关并发症。结论PFNA设计合理,固定牢固可靠,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内固定器材,其微创操作、出血少的优点,更适合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从2005年10月~2007年2月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6例.PFNA组:6例,DHS组:20例。从手术时间、平均失血量、内置物理想位置、术后引流量、行走能力作对比研究.结果PFNA组在上述各方面均优于DHS组,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FNA具有创伤小、设计合理、允许病人早期活动,是理想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femul plate,LPFP)与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rox-imal femur nail,PFN)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82例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2例采用LPFP、40例PFN进行治疗。从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LPFP组与PF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FP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上高于PFN组。LPFP组较PFN组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中,LPFP较PFN具有切口长、手术时间长、出血多、术后并发症多及术后并发症较高的缺点,在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中应慎用,推荐PFN。但对于髓腔过小、股骨生理性前弓曲度过大的患者LPFP为首选。  相似文献   

9.
王卫东  白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5):9640-9643
评价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本组患者共63例,分为PFNA内固定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手术入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髋关节功能、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及并发症等指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1、3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PFNA组(P<0.01),术后6月、1年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早于PF-NA组,术中出血量多于PFNA组(P<0.05)。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两种内固定方式均有较好的疗效,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及骨折类型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性股骨下端骨折内固定材料的选择及临床疗效,为老年性股骨下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132例老年性股骨下端骨折患者均采用内固定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32例应用动力髁螺钉(DCS),60例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40例应用股骨髁支持钢板.随访6~18个月,按照疗效标准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疗效分级统计,并对3种不同固定材料患者愈合的优良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选取的3种不同固定材料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使用内固定材料治疗老年性股骨下端骨折均见好转,使用逆行交锁髓内钉的优良率是100%,使用动力髁螺钉的优良率是96.2%,使用股骨髁支持钢板的优良率是90.0%.t检验分析,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逆行交锁髓内钉的患者愈合的优良率较高,好于动力髁螺钉和股骨髁支持钢板.结论 3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性股骨下端骨折均取得良好效果,使用逆行交锁髓内钉的优良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锁定接骨板与解剖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应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及解剖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56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关节功能评分(score)等方面的差异.结果:56例均获随诊,随诊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锁定接骨板组术中出血量(134.55±3...  相似文献   

12.
邹惠平  宋勇  胡德炜  李新忠  魏琴 《江西科学》2012,30(5):617-619,651
评价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奉新县人民医院使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43例,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3例,三部分骨折24例,四部分骨折6例。随访评定包括X线片、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43例患者获得平均15个月(8-24个月)临床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平均时间3.5个月(1.5-6个月),无畸形愈合。肩关节功能按照Constant评分标准,优18例,良21例,可2例,差2例。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特别适用于粉碎性骨折和肱骨近端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与髋部骨密度(BMD)和股骨近端几何结构的关系。方法老年髋部骨质疏松骨折47例为骨折组,无骨折50例为对照组,测量两组股骨近端骨密度及股骨颈轴长(FNAL)、颈干角(NSA)(髋部骨折组对其健侧进行检测),比较分析彼此间的相关性。结果老年髋部骨折组与对照组比较股骨近端骨密度明显降低,FNAL长于对照组,NSA较对照组大。结论股骨近端骨密度和FNAL及NSA可以提高对老年髋部骨质疏松骨折危险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骨密度与几何结构参数在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5例髋部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的60例老年志愿者为对照组。在骨盆片上测量股骨近端几何参数,在股骨颈、Ward’S三角和转子处测量BMD值(髋部骨折组对其健侧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的BMD值低于对照组(P〈0.05);股骨颈骨皮质厚度与股骨颈BMD值有相关性(r=0.54,P〈0.05);股骨距内侧皮质厚度、转子处BMD值、颈干角和Ward’s三角BMD值相结合在预测髋部骨折中价值较大(r=0.78,r2=0.57,P〈0.05)。结论股骨近端骨密度结合其几何结构参数在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诊治中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蒙古族乌亚疗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蒙古族乌亚疗法治疗,对照组用蒙医传统整骨疗法治疗,疗程21天,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蒙古族乌亚疗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析应用三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对82例Pilon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法、外固定支架超关节固定法等三种不同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结果:三种治疗方法后平均随访2年,对患者踝关节进行评分,传统治疗的优良率88.20%;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优良率92.60%;外固定支架超关节固定法的优良率97.40%.结论:Pilon骨折三种治疗方法的比较,后两种方法治疗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比保守治疗效果好,而外固定支架超关节固定方法是治疗Pilon骨折的最佳选择,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边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不同部位严重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90例胫腓骨不同部位严重开放性骨折予以双边外固定支架治疗,根据是否跨关节固定而分为三组。A组29例骨折位于胫腓骨上段近膝关节部位,支架跨膝关节固定。B组34例骨折部位位于胫腓骨中段,支架治疗不跨关节固定。C组27例骨折部位位于胫腓骨远端,可涉及关节面,支架跨踝关节固定。疗效及关节功能结果评定分为优、良、可、差四级。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月~4年,平均14月。A组骨折愈合的优良率68.97%(20/29),B组骨折愈合的优良率91.18%(31/34),C组骨折愈合的优良率59.26%(16/27)。各组之间的骨折愈合与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的比较,B组与A组和C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边外固定支架对伴有软组织缺损的严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跨关节固定时,对关节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lizarov外固定架在股骨延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2001年10月~2009年9月对19例(21例股骨)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进行股骨截骨延长的患者手术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延长时间61.164d,平均102d;延长长度最长14.3cm,最短5.7cm,平均6.8cm;拆架时间4.3.10月,平均6.0月;愈合指数29~61d/cm,平均35d/cm。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6例出现轻度的针道感染;4例出现膝关节屈曲受限,经对症处理好转。结论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技术对于股骨截骨延长是一种确实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