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在离体细胞内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小菜蛾颗粒体病毒侵染家蚕胚胎细胞系Bm-21E-HNU5,对受梁细胞的超薄切片做电镜观察,在攻毒后120h的受梁细胞核内开始发现病毒发生基质、核衣壳和病毒粒子,病毒粒子以出芽方式通过细胞核膜排出核外,攻毒后,144h蒴状体所在囊膜和细胞核中可见大量小膜泡。  相似文献   

2.
从豆田采到自然罹病死亡的银纹夜蛾幼虫,经分离鉴定其病原体是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感病幼虫体色由淡绿变为黄绿以至黄白色,体节肿大,倒垂死亡,体壁脆软,常液化流出淡褐色脓液,无嗅味。切片观察幼虫受害组织,主要是表皮细胞、血细胞、脂肪体,气管基质及中肠上皮细胞,此处丝腺、肌肉细胞也被侵染。病变主题表现为细胞核膨大,核内充满大量多角体。电镜观察多角体呈正三边形,直径1.34u,病毒粒子杆状,大小346×57.8nm呈单粒包埋。根据国际病毒分类与命名系统,此病毒属于杆状毒科(B aculoviridae)、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或核型多角体病毒A亚组,定名为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在室内用人工饲料连续饲养的棉铃虫的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病的某些特点。患病幼虫受感染的组织主要限于中肠上皮细胞,而对核多角病毒最敏感的脂肪细胞、表皮细胞等不被感染,但明显萎缩.多角体大小为1.88±0.5μ,大都为正六角形多面体.病毒粒子近园形,直径66.7±7.3nm,随机包埋在多角体中.  相似文献   

4.
质型多角体病毒在家蚕体内入侵与复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在家蚕活体内研究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的入侵增殖复制过程,探讨BmCPV的入侵过程和增殖复制机制。实验用健康的三龄起蚕经口接种BmCPV后不同时间取中肠后部固定,制作电镜样品,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BmCPV病毒被食下1.5 h后,在中肠上皮组织圆筒形细胞微绒毛之间有病毒粒子存在,6 h后病毒进入微绒毛内,并向细胞质移动,9 h后观察到圆筒形细胞质中有病毒粒子。作者认为病毒入侵是以整个病毒粒子穿越中肠围食膜,吸附并进入微绒毛,感染圆筒形细胞,与前人病毒入侵只是髓核进入细胞,而病毒衣壳仍留在细胞外的推测不同。随后病毒核心物质进入细胞核,启动复制循环。经过隐潜期后病毒复制,在感染24 h后,细胞质中形成病毒发生基质,子代病毒开始形成,逐渐增多。感染48 h后,圆筒形细胞质中的多角体蛋白逐渐沉积并将病毒粒子包埋,最终形成新的多角体。  相似文献   

5.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以及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对黑胸大蠊浓核病毒感染蜚蠊的病理学作了初步研究.经孚尔根—亮绿染色、甲基绿—派洛宁染色、吖啶橙染色,发现蜚蠊中肠柱状上皮、盲囊、马氏管和砂囊组织不被蜚蠊浓核病毒感染外,其它几乎所有蜚蠊组织都被病毒感染,并在细胞核内形成孚尔根反应强阳性,派洛宁和吖啶橙好染的均匀物质团.电镜下发现,感染细胞核明显膨大,核内异染色质浓缩并被推向核的边缘,核仁分离并最后消失.核内病毒粒子从发生基质形成、释放,最后使核膜破裂而进入细胞质中.在少量细胞中可见到大片晶格排列的病毒颗粒.感染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均退化,空泡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大体观察、显微观察和超微结构等方面对感染苏云金芽孢杆菌后的菜青虫幼虫进行了组织病理学研究。菜青虫在摄入苏云金芽孢杆菌后立即停食,30分钟后就在中肠上皮细胞中发现线粒体的脊内空间扩大、粗面内质网局部膨胀,微绒毛开始膨大并部分溶解。感染后1—2小时可见中肠上皮细胞靠近微绒毛一方出现较大的空泡,线粒体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内质网的网膜慢慢分离。到第4小时,中肠上皮细胞的病变加剧,显微镜下看到细胞开始解体,电镜观察到线粒体开始破裂,内质网膜糊断裂。以后细胞迅速解体,到第8小时仅存基底膜,但其它组织基本完整。第10小时以后,观察到基底膜开始破裂,细菌进人血腔.脂肪体肌肉等组织均遭破坏,此时幼虫中部渐渐变黑,下痢并开始死亡。  相似文献   

7.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颗粒体病毒的蒴状体(Capsules)大多呈长椭园形,长735.57±33.58nm,宽269.42±20.49nm,也有少数球形、立方形和其它不规则形状。蒴状体的切面电镜观察表明,在其外周有一层似膜的结构.表面有吸附物。颗粒体蛋白质品格表现为线型和型。线型品格中心距约62.1(?)。在点型中,点形成两个方向行列的夹角为90°,相邻品格中心距约为58.3(?)和58.3(?)两种。点形成三个方向行列的夹角为75°和130°,相邻品格中心距为55.2(?)和62.1(?)两种。每个阙状体中只含有一个杆形病毒粒子,内、外膜清晰可见,厚度分别为34.5(?)和57.5(?),内外膜间空隙约34.5(?),内膜紧帖核壳体,核壳体约为183.04×27.98nm。碱溶解释放出的病毒粒子,长238.96±3.99nm,宽57.84±1.44nm。本文还讨论了蒴状体在碱降解过程中出现的“U”形和“C”结核与蒴状体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用棉铃虫病毒(VHA—273)感染棉铃虫细胞的原代培养,成功地复制了病毒核多角体. 供感染用的细胞已长成单层,并经过四次换液,病毒接种物是采用病虫的血淋巴. 病毒复制的整个过程进行较快。4—5天即巳完成。多角体的数量也较多. 培养的细胞在接种病毒的第二天,即开始发生病变,此时细胞肿胀,胞核膨大。第三天,核内开始出现大量的多角体,占满了整个胞核,第四天起,部分细胞开始解体,通过镜检,可在培养液内看到许多游离的多角体。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在宿主细胞内的发生过程.病毒核衣壳进入敏感组织之后,首先见于核膨大,核内出现病毒发生基质,随后在病毒发生基质内或周围出现核衣壳.在核衣壳形成之后,从周围已形成的线状物质中获得套膜,然后具套膜的病毒粒子上出现蛋白质堆积并联合产生发育中多角体.随着病毒粒子不断嵌入,发育中多角体逐断成熟,成熟多角体中的病毒粒子多数以两个成束,部分是单粒包埋,并随机分散在多角体中.  相似文献   

10.
为害广州市郊龙洞一带松树林的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经常感染病毒病。我们曾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这种病毒的形态,确定为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这种病毒感染马尾松毛虫幼虫的中肠细胞,感染部位为细胞质。病毒粒子包容于多角体内,(图1)每个感染细胞有大量的多角体。多角体近园球形或椭园,大小相差颇大,直径0.40至3.50微米。多角体可被0.03M 的炭酸钠水溶液所溶解,溶解后释放出大量的病毒粒子(图2)。病毒粒子由一个电子浓密的核心及周围较透明的薄层外壳所构成。多数病毒粒子呈多边形,直径30至50毫微米(图3)。每病毒粒子常由一层较大的透明层所环绕。  相似文献   

11.
养殖日本对虾病毒的观察与分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患病毒病的日本对虾剥取肝胰脏组织切片后电镜观察发现,很多肝胰细胞核中有典型的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已成熟,具有清晰可见的包膜结构,两端钝圆,直径约70~80nm,长度约250~300nm,有的整个细胞核中充满了未成熟的病毒粒子,核结构已瓦解,未观察到病毒包含体的存在,该病毒可能为BMNV.有的病虾标本肝胰细胞质中含有直径约55~60nm的具包膜结构的球状病毒.中肠中也发现了染色深的病毒颗粒,并有一些尚未成熟的病毒颗粒在微绒毛中形成串珠状结构,但均无发现病毒包含体.分别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案从这些病虾中分离纯化了两种病毒,一为70~80nm×300~380nm的BMNV;另一为直径约60~65nm的日本对虾球状病毒,它们的大小与电镜测量值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虎纹蛙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了病毒感染细胞超薄切片中的病毒 ,发现细胞内病毒为二十面体对称结构 ,由衣壳、核心体和其间的非电子致密层构成 ,大小分别为 (12 5± 7)nm (N =2 5 ) (角对角 )、 (84± 7)nm (N =17)和13nm ,在感染细胞质中形成病毒发生基质 ,成熟病毒粒子在胞质中可积聚呈晶格状排列 ;病毒自细胞出芽释放时获得源于细胞的囊膜。回归感染证实虎纹蛙病毒的致病性 ,该病毒对虎纹蛙幼体和幼蛙敏感 ,浸泡和肌注感染死亡率为 10 0 % ;病毒可感染成蛙 ,但并不致死 ;肝脏和肾脏是病毒的感染器官 ;培养细胞内和释放进入培养液中的病毒粒子对虎纹蛙均具有感染性 ,说明虎纹蛙病毒的囊膜不是感染所必需的 ,缺乏囊膜的核衣壳也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光镜和电镜研究斑节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 WSBV) 的形态和感染的组织病理,结果证实WSBV 感染的细胞解体坏死.电镜观察对虾肝胰腺细胞未发现病毒粒子,而鳃上皮细胞和甲壳表皮细胞感染3 种杆状病毒,分别称之为细胞质杆状病毒,细胞核Ⅰ型杆状病毒,细胞核Ⅱ型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分别为(102 ~112) nm ×(308 ~326)nm ,(98 ~105) nm ×(265 ~275) nm ,(101 ~112) nm ×(391 ~420) nm .病毒不形成包含体.负染后病毒粒子还可见细端有一乳头状结构,大小约40 ~50 nm ,后带有一宽约18 nm 、长约340 nm 的尾.  相似文献   

14.
用中国棉铃虫多粒包埋核多角体病毒VHA—273感染小菜蛾的BCIRL—PX_2—HNU_3、美国棉铃虫的IMC—HZ—1和IMC—HZ—3三个细胞系。试验结果表明,这三个细胞系对VHA—273都敏感。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典型的细胞病理变化,以及病毒发生基质、核衣壳体、具有套膜的病毒粒子和多角体.在部分细胞中可观察到不含病毒粒子的空多角体.此外,还可见到一些多角体上有一种特殊的唇形结构,它可能是多角体内的特定部位存在空隙或折叠所致。本文还就病毒的形态发生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取纯化病毒人工感染的中华绒鳌蟹(Erioeheir sinensis)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用电镜观察呼肠孤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蟹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该病毒能感染中华绒螯蟹的肠、肝胰腺、心脏等多种组织.在感染组织的细胞质中可观察到55nm的无囊膜球状病毒,但观察不到病毒包涵体.随着病毒的增殖复制,可观察到细胞核中染色质凝结、电子密度增高,线粒体组织结构严重破坏、内脊消失,粗面内质网异常发达。溶酶体大量出现等明显的细胞病变.  相似文献   

16.
小麦根端分生组织经整体银染色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看到,间期集缩染色质中分布有许多大小不等、数量各异的银染颗粒,这些银染颗粒形状的图象分析结果显示,大的银粒 状,小的银粒有的为点状,有的实际为短纤维状,这些结果表明:小麦间期集缩染色质中存在着非组蛋白性质的骨架结构,骨架蛋白以颗粒和纤维状的形式分布于整个集缩染色质中,最后对染色质骨架、染色体骨架和核基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该文报道在中国对虾淋巴组织培养细胞中发现了一种立克次氏体,大小0.2-0.9um,具有链状,双球状,亚铃状等多形性,存在于细胞质中,在感染细胞中有大量包函体样的结构,包涵体周围包有一层膜,膜内存大量不同形态,大小和电子密度的立克次氏体,在包函体之外,也可观察到许多散在的立克次氏体,感染立克次氏体的细胞,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细胞病变,表现为核膜溶解,核染色质凝聚,部分线粒体膜溶解,粗面内质网水肿。  相似文献   

18.
用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MNPV)和芹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faMNPV)感染甜菜夜蛾(Laphgma exigua)血细胞系Le-H-HNPU_7,通过光镜和电镜技术证实,该细胞系对这两种NPV都很敏感,病毒在细胞中的发生呈现出典型的NPV病理发展过程。电镜下可以见到受染细胞核中病毒发生基质、病毒粒子和多角体。其病毒形态大小分别是:AcMNPV病毒粒子为27.8±1.83×214.4±33.5nm,多角体为1.82±0.35μm,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为60.7A;SfaMNPV病毒粒子为38.1±2.09×306±14.5nm,多角体为1.45+0.1μ,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为70A。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中检出杆状病毒,经对病虾鳃,前中肠,卵巢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在这些组织中发现大量有囊膜的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约为367nm×128nm,核衣壳为324nm×92nm。病毒在细胞内不形成包涵体,在核内或在细胞质的发生基质中装配。从病毒的形态特征,感染组织以及典型的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认为亲虾感染的病毒与近年广泛报道的造成养殖对虾大规模流行病的主要病因--中国对虾杆状病毒为同一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导黄螟的性外激素分泌腺显微及超微结构的研究。用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黄螟性外激素分泌腺,见腺体位于腹部第8节及第9节节间膜的背部,外形是一个折叠成囊状的结构,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腺体对外有一裂缝状开口。腺细胞在透射电镜下可见到深,浅色二种类型,腺细胞的顶端覆盖着深色的上表皮及浅色的下表皮,性外激素分泌颗粒群集在细胞的上端及基部,分、泌颗粒之间有许多腺粒体。核近似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核上分布着许多异染色质。细胞基部与基底膜相连。腹部第9节上的刚毛及腺体两侧的两条垂直光滑沟道,均有助于激素的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