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二连盆地是中国东北重要的油气、煤炭和铀矿基地,吉尔嘎朗图凹陷是盆地最重要次级凹陷之一。吉尔嘎朗图凹陷的资源勘查工作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然而,至今凹陷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仍缺少精细地刻画。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地震反射剖面分析,结合前人地层定年工作,对晚中生代吉尔嘎朗图凹陷地层和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是凹陷的主要断陷期。但是,凹陷在晚中生代并不是始终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凹陷至少在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初(中侏罗统与阿尔善组沉积间歇期)、早白垩世中期(阿尔善组与腾格尔组沉积间歇期)、早白垩世中晚期(腾格尔组与赛汉组沉积间歇期)、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赛汉组与新生界沉积间歇期)经历过短暂但强烈的挤压构造作用。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首次发现于花海-金塔盆地花海凹陷花探9井、湖西新村、阿拉善左旗早白垩世介形类化石。根据它们的组合面貌及其在国内外分布的主要层位,认为:湖西新村原划归为上侏罗统并含有丰富介形化石的这套地层应属下白垩统;花探9井和阿拉善左旗塔塔水沟含化石地层的时代应为早白垩世。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为建立该地区中生代地层层序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对认识花海-金塔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及进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白垩纪地层、古生物群和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盆地周缘露头、盆内钻井资料系统总结了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白垩纪的地层、古生物特征,探讨了白垩纪的古环境.白垩系划分为下统巴音戈壁组、苏红图组及银根组,上统乌兰苏海组.地层特征盆地各区差异明显,巴音戈壁组北、东部以含烃源岩,西南部以不含烃源岩为特征;苏红图组西部以不含火山岩系和含煤层,东部以含火山岩系为特征.白垩系地层中发育介形类、双壳类、叶肢介、轮藻、藻类、腹足类、鱼类、昆虫、古植物和孢粉等多门类古生物化石.白垩纪可分为早白垩世的暖温带—亚热带干湿交替过渡性气候和晚白垩世的亚热带—热带半干旱—干旱气候.  相似文献   

4.
六盘山盆地早白垩世地层称为六盘山群,由下至上划分为三桥组、和尚铺组、李洼峡组、马东山组和乃家河组,其中三桥组由紫红色砾岩组成。位于六盘山盆地东部的固原炭山剖面是六盘山盆地白垩系重点研究剖面,该剖面下白垩统六盘山群下部含有一套厚度为28.0 m的砾岩,以往一直归为三桥组,但本套砾岩的基质或填隙物为灰绿色,与三桥组的砾岩的基质或填隙物为紫红色明显不同,通过结合地震剖面地层解释和沉积演化规律研究,新确定了炭山下白垩统剖面的砾岩层位为李洼峡组边缘相,本剖面缺失六盘山群下部的三桥组、和尚铺组。  相似文献   

5.
新疆东部三塘湖盆地构造演化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三塘湖盆地形成于晚古生代以后,是一个构造演化复杂的中小型含油气盆地,经历了石炭纪到早二叠世盆地基底形成阶段、晚二叠世到白垩纪盆地发育阶段和第三纪以来的后期盆地改造阶段。在基底形成阶段,早石炭世为古准噶尔洋盆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时期,晚石炭世进入哈萨克斯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造山时期,早二叠世为碰撞后伸展转换时期。从晚二叠世以后,盆地进入发育阶段。晚二叠世为造山后伸展断陷时期,三叠纪末为挤压隆升时期,侏罗纪-早白垩世盆地进入拗陷时期,早白垩世末期为挤压逆冲时期。从第三纪以来,盆地进入了后期的改造阶段。在整个盆地演化过程中,晚二叠世盆地处于张性成盆环境,并沉积发育了上二叠统芦草沟组泥灰岩、上三叠统小泉沟群和下-中侏罗统水西沟群以暗色泥岩为主的三套烃源岩。受其区域性挤压构造背景影响,早白垩世末期和晚始新世是盆地两个油气成藏关键时刻,特别是新生代晚期盆地的改造对油气能否进入成熟生油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东非Anza盆地结构及沉积充填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Anza盆地的地震、钻井及周边野外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较为详尽地阐述了Anza盆地的区域地质特征和盆地结构,确定了Anza裂谷盆地的叠合改造性质。重点分析了Anza盆地自Karoo期以来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认为盆地的主要经历了Karoo期裂陷、白垩纪-古近纪裂陷及新近纪坳陷沉积,形成了明显的下部断陷、上部广覆式坳陷的双层沉积充填结构。盆地湖相地层主要发育在早白垩世的快速裂陷阶段,并到早白垩世晚期快速消亡,后期几乎全是河流相的粗碎屑沉积,在裂谷活动中缺乏旋回性湖相地层的发育过程。这种演化发育的特点决定了Anza盆地下白垩统发育的三角洲前缘沉积是油气勘探比较有利的储集相带,发育较好的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7.
以三江盆地绥滨坳陷为研究对象,采用构造-地层分析方法,通过选取5条地震剖面进行二维构造-地层解译,结果表明三江盆地绥滨坳陷同沉积期(城子河组,穆棱组,东山组)的盆地结构已经被后期逆冲作用改造;其内部断裂构造主要为北西向、北北西向,与北东向的隆坳结构相交,隆坳结构之后还发生了北东至南西向的挤压作用,从而导致绥滨坳陷内部发育的大量逆冲断裂。三江盆地西缘北东向断裂、南缘北西或北西西向断裂及东缘北东向断裂均在地震剖面上显示为正断层,虽然后期部分断裂发生了逆冲反转,但是它们控制了白垩系裂陷沉降与沉积;三江盆地在同沉积期遭受了2个方向伸展,即近南北向伸展和近东西向伸展;盆地东西两侧为依兰-伊通断裂和敦密断裂所限,三江盆地及北部的中阿穆尔盆地在早白垩世初期为右旋走滑伸展盆地;三江盆地西部主体剥蚀东山组之上的白垩系沉积,而东部上白垩统与东山组不整合接触,表明盆地在早白垩世初之后遭受了挤压和隆升剥蚀。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陕西山阳盆地上白垩统-古新统界限地层——山阳组和鹃岭组地层学、元素地球化学及地层中化石特征的研究表明:山阳盆地的上白垩统和古新统构成完整的沉积旋回;古气候以干热为主,且在晚白垩世晚期干热程度尤为严重,这种干热的气候很可能对恐龙在白垩纪末的绝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概况云南思茅地区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地层共划分四个组,从新到老为:含盐地层系指上白垩统的曼宽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晚三叠世以来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探讨地层埋藏演化特征对油气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以来经历的4期沉降—抬升循环演化过程中,都对研究区产生了影响,一方面印支运动大部分地区缺失了长1段的地层,同时导致长2+3地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剥蚀,另外剥蚀地层呈现趋势性变化,越往东北部和东部,长2+3残存地层越少,剥蚀厚度相对也大。侏罗纪末期和白垩纪末期的燕山运动造成中侏罗统和早白垩统遭到不同程度剥蚀。喜山运动造成古近系和新近系在研究区均缺失。另一方面本地区油气生成从中侏罗世(约170 Ma)开始,至130 Ma进入生油高峰。随着早白垩世的快速沉积和埋深增大,以及构造热事件的作用,油气生成在早白垩世末期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11.
大港探区中生代原型盆地恢复及成盆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大港探区中生代残留盆地进行原型盆地恢复.原型盆地可分为:早中侏罗世坳陷型盆地,晚侏罗至早白垩世断坳共存盆地及晚白垩世热坳陷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分布方向为NE-NNE向,分布范围有限,且沉积厚度较小,这与中生代中国东部受伊泽奈崎板块斜向俯冲和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所致的挤压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2.
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盆地演化及其对构造运动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盆地演化的阶段性反映了燕山运动的幕式过程.在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残留盆地分布、沉积充填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恢复了晚中生代华北东部的原型盆地格局.结果表明:早—中侏罗世华北东部处于由古亚洲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的过渡阶段,早期发育一些小的山间沉积盆地群,表现为对印支期造成的低洼地区的充填,晚期表现为披覆式沉积;晚侏罗世进入中生代重要的构造转折期,华北东部构造演化受控于西太平洋区板块活动,晚侏罗—早白垩世伸展断陷盆地发育,盆地的展布具有明显的分区性,沉积充填受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北西西向断裂系统控制;晚白垩世,郯庐断裂带以西的华北东部地区持续隆升,仅局部洼陷有红色碎屑沉积充填.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总被引:88,自引:3,他引:85  
根据中生界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中生代晚期晚侏罗—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平移导致郯庐断裂带以西自北向南发育了3个北西向断堑系,即北部的渤海断堑系、中部的济阳断堑系和南部的鲁西南断堑系。从区域资料综合分析,渤海湾盆地的基本格局是早第三纪以来的新生代盆地格局。渤海湾盆地的形态、构造和沉积特征及热流值分布表明该盆地在新生代为拉分盆地。根据渤海湾盆地的各个坳陷内新生代各时期的地层分布、沉积厚度和控盆边界断裂在各时期的空间位置以及活动性质综合分析,恢复了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格局。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沉积分布特征表明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14.
In the updip portion of the Yulin Gas Field in the Ordos Basin, there are no any structural, stratigraphic and sedimentary lithologic seals. Using thin-section petrography, ultraviolet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micro-thermometry and Raman microspectrometry, 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diagenetic trap and studies the diagenetic history of this field. It was revealed that three phases of diagenesis and hydrocarbon charging happened in late Triassic, late Jurassic and the end of early Cretaceous respectively. In the first two phases, acid geofluid entered the reservoir and caused dissolution and cementation. Although the porosities had been increased, further compaction accompanying re-subsidence resulted in tight sandstone and conglomerates. Till the end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bulk of gas migrated into the tight reservoir. Cementation, however, kept on in the updip portion of this field due to low gas saturation and formed the diagenetic trap. The mechanism for gas accumulation was changed from deep basin gas to diagenetic trap, which offers a sealing condition that can retain gas for much longer time.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化准噶尔盆地南缘新生代前构造演化研究,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齐古断褶带上侏罗统-下白垩统露头剖面为例,利用野外地质调查、二维地震剖面解释、无人机航拍建模,分析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之间地层接触关系,结合重矿物不稳定系数和地层厚度分布,得出区域不整合的成因,建立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断褶带上侏罗统喀拉扎组和下白垩统清水河组地层之间存在角度不整合,与中-晚侏罗世欧亚板块南缘一系列的碰撞拼合背景下构造变形引起的剥蚀密切相关.自晚侏罗世进入挤压构造背景以来,天山北缘的构造活动经历了由强到弱的过程,强烈的构造抬升使得喀拉扎组沉积范围明显缩小并整体遭受暴露剥蚀,清水河组超覆在喀拉扎组地层之上形成区域不整合.  相似文献   

16.
在残留盆地展布、地层发育特征以及控盆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恢复了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的原型盆地格局。研究表明,早—中侏罗世,华北东部处于古亚洲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的过渡阶段,为弱挤压成盆期,发育中小型山间盆地,早期盆地走向以近EW向为主,晚期NNE向盆地更为发育;盆地早期的沉积表现为对印支期造成的低洼地区的充填,晚期则表现为披覆式沉积。晚侏罗—早白垩世,华北东部构造演化主要受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控制,进入大规模裂陷或断陷盆地发育阶段,火山活动强烈,原型盆地的展布具有明显分区性,受NW/NWW向、NE/NNE向断裂系统的控制,拉张断陷、拆离断陷、反转断陷及走滑拉张型盆地在不同的地区分布。晚白垩世,华北东部隆起剥蚀,仅少数地区沉积充填。  相似文献   

17.
北山盆地群侏罗、白垩系沉积体系及其分布、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地质调查并结合前人资料,研究了北山盆地群侏罗系与下白垩统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分布、演化。结果表明:北山盆地群侏罗系及下白垩统为典型的内陆湖盆沉积,发育冲积扇、河流(以辫状河为主)、三角洲(包括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等沉积体系;沉积体系的分布及演化主要受构造及古气候条件的影响,侏罗系及下白垩统属两个沉积旋回,每个沉积旋回大致可以划分为初始断陷期、强烈断陷期和断陷萎缩期3个沉积阶段;由于阿尔金断裂在侏罗纪时对北山地区南部影响较大,导致侏罗纪沉积呈现出一定的南北差异,表现为南部盆地断陷更为强烈.出现了较深湖相沉积,北部盆地断陷强度相对较弱,只出现滨浅湖沉积;早白垩世阿尔金断裂对本区影响不大,其沉积特征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丽水、椒江凹陷是晚白垩世以来发展起来的大陆边缘裂陷盆地。利用剖面平衡技术,计算了东海陆架盆地丽水、椒江凹陷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的伸展量、伸展率和伸展系数,研究了丽水、椒江凹陷的伸展演化特征。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伸展量有所差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伸展量也有所不同。空间上,盆地伸展率由南向北依次减小;时间上,水平伸展运动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最大伸展时期,南部早北部晚,南部在晚白垩世,北部在早古新世。盆地的伸展是在拉张应力场或右旋拉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铲式或坡坪式正断层及幕式正断层的水平离距和断块的掀斜伸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中新生代天山及其两侧盆地性质与演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天山两侧中新生代盆地中的沉积记录、沉积中心展布及其迁移特征反映了盆地演化特征,天山地区的年代学数据则是构造活动的响应。这些沉积学记录、年代学记录及山前构造变形与天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天山快速隆升和区域地壳缩短相对应,反映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晚新生代是天山快速隆升的2个时期,也是盆地性质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综合分析认为,天山两侧盆地早中侏罗世为陆内断陷坳陷盆地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盆地开始进入挤压背景下的陆内坳陷盆地阶段,晚新生代开始发育再生前陆盆地。天山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总体显示西强东弱的特点,这种变形差异可能与帕米尔构造结的向北推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