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意识与民族自我意识不能划等号。要把民族意识研究引向深入,必须建立民族意识的科学概念。民族意识是社会意识中对民族存在的知识、意向、决策三类观念的总和。它有具体和抽象两种形态:具体民族意识是民族范畴中,人们对具体的人、事、物的民族性的认识和心志反应,其核心是民族自我意识;抽象民族意识是非民族范畴中,人们对民族存在的宏观认识和反应,其核心结晶是民族社会的民族观。  相似文献   

2.
民族意识研究的创新之见──推荐“民族意识及其调控研究”徐杰舜笔者在1989年12月撰写的《论民族自我意识》一文的开篇中曾说过:“民族自我意识,即民族意识,这个长期以来被人们忌讳的问题,现在,随着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繁荣的发展,随着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3.
王坦 《科技信息》2012,(32):I0083-I0083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它真实地再现了美国黑人在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双重迫害下的悲惨生活,揭示了奴隶制给黑人带来的巨大伤痛。本文对小说中四位女主人公:贝比·萨格斯、塞丝、宠儿和丹芙进行分析,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历经三代逐步确立的过程:从沉睡到觉醒,从自发到自觉,最终主动去建立自我主体身份,从而可以得出黑人女性对身份的寻求。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存在着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民族意识的觉醒始于近代西方的殖民侵略。伴随民族危机的加剧,民族意识逐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和爱国情感的体现。按地域的角度划分,通过论述各地区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打破民族界限,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史实,展现民族意识初步觉醒的发展历程。这是对民族意识发展阶段性问题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已知世界》是爱德华·P·琼斯关于美国奴隶制度的小说,它描述了主人公亨利·汤森从黑人奴隶到奴隶主的经历。本文结合拉康的自我建构理论,分析亨利在其一生中追寻自我认同的历程,通过拉康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以亨利为代表的边缘群体在奴隶制中自我建构的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存在着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民族意识的觉醒始于近代西方的殖民侵略.伴随民族危机的加剧,民族意识逐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和爱国情感的体现.按地域的角度划分,通过论述各地区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打破民族界限,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史实,展现民族意识初步觉醒的发展历程.这是对民族意识发展阶段性问题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7.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讲述了奴隶制的历史创伤给黑人女性生活带来的隐痛。小说借用哥特式的写作手法,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于黑人女性来说,要想克服种族主义和父权制的双重压迫并实现自我身份的建构,必须坦然面对本民族的历史及自己的过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描写了强势文化对黑人文化的侵蚀,揭示了在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重压下,白人的文化霸权以及黑人对自身身份的质疑和否定,同时也谴责了殖民主义的种种摧残行为,力图唤醒黑人民族的自我意识,建立黑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相似文献   

9.
托妮.莫里森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通过描写黑人女孩佩克拉的遭遇,批判了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的侵蚀,揭示了在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重压下黑人的人性被扭曲,谴责了殖民主义的种种摧残性的行为,力图唤醒黑人民族的自我意识,抵抗白人文化霸权的糟粕,建立黑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相似文献   

10.
谷萍 《科技信息》2008,(6):203-203
托妮·莫里森作为一名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黑人女权主义代表,在其小说中深刻探讨了黑人妇女的解放问题。本文以她首部作品《最蓝的眼睛》为例,通过分析小说中保琳与佩克拉母女的人生悲剧揭示了黑人女性所遭受的性别和种族的双重压迫。广大的黑人妇女只有挣脱了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桎梏,建构出黑人妇女独特的文化价值观,才能在本民族的文化基础上实现妇女解放的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