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汪淏的小说里,差不多都有一个与作家本人经历极其相似或在性格上极其相近的主人公形象,这些人物的共同的性格全都是与世俗格格不入。他们虽然极力想为社会做些事情却无论如何都不能被社会所接受。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所遵循的精神是与现实完全不能相容的。汪淏小说中的所有矛盾冲突都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具有着共同身份的知识者和广大的市民社会的各个阶层的关系而展开的。而且其中的对立主要在于他们各自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世界的互不相容。小说主人公们大都以精神上的追求高于一切,甚至可以为了精神的高尚而不顾一切,不惜一切。汪淏理想的小说就是所谓诗意的小说,而他所追求的诗意的小说,又是以“语言”为根本要素,以“叙述”为根本技巧,以“故事性”为核心构成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2.
萧红和张爱玲所创造的现代抒情小说和传奇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文体模式,为小说创作的抒情化及通俗化带来了新的形式和新的世界。忧郁感伤的抒情格调与冷静细致的反讽笔法、松散自由的散文体与传统小说的故事性、充满诗意的美学意蕴与繁复艳丽的意象追求,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成为现代小说史上两种个性不同的艺术建构。  相似文献   

3.
汪淏的小说里,差不多都有一个与作家本人经历极其相似或在性格上极其相近的主人公形象,这些人物的共同的性格全都是与世俗格格不入.他们虽然极力想为社会做些事情却无论如何都不能被社会所接受.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所遵循的精神是与现实完全不能相容的.汪淏小说中的所有矛盾冲突都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具有着共同身份的知识者和广大的市民社会的各个阶层的关系而展开的.而且其中的对立主要在于他们各自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世界的互不相容.小说主人公们大都以精神上的追求高于一切,甚至可以为了精神的高尚而不顾一切,不惜一切.汪淏理想的小说就是所谓诗意的小说,而他所追求的诗意的小说,又是以"语言"为根本要素,以"叙述"为根本技巧,以"故事性"为核心构成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4.
从《哈利·波特》小说中所描绘的"死亡"切入,分四个方面进行了剖析,认为小说"不仅描绘出令人惊叹的魔法世界,也形象地诠释了深刻而富有诗意的死亡科学。"  相似文献   

5.
金庸小说在武侠叙事之外,还有一个言情叙事的存在。其作品通过言情叙事来彰显人的生命价值,从情爱本质的拷问中展示人性的复杂与深刻,情侣们携手江湖还表现了金庸小说对诗意生存理想的追寻。小说中丰富的言情话语已经构成情爱诗学。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审美素质对教学美的创造起关键作用:具备审美素质的教师会将教学当作艺术看待、教师的审美修养直接影响教学美的创造、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诗意地生活是教学诗意化的必要条件、教师审美情趣有利于化非审美因素为审美因素,优化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萧红小说深刻而独到的悲剧意蕴是其思想价值与艺术品格的重要内涵,其悲剧意蕴的特征体现为着眼于生命价值的缺席与群体愚昧,贯穿着鲜明的女性意识与悲凉的情感基调,既是深刻的,又是充满感性化与个体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由诗意写实到散文写实——孙犁《芸斋小说》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犁小说由前期列后期,有一个由诗意写实向散文体定实的转变过程。孙犁晚年创作的芸斋小说三十篇,以简洁的文笔刻画出复杂多变的人情世态,不复有《荷花淀》式的单纯。在形式上,孙犁杂取古代文言小说与传统散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传统散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小说体式。  相似文献   

9.
林白是文坛上"个人化写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小说语言自由妖娆,具有强烈的诗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色彩描摹的诗性化、句式选择的诗性化、语言变异的诗性化。认知语言学认为,人脑中存在着隐喻式的思维活动,而这种思维是借助隐喻、借助诗歌描写来进行的;因此,考量林白小说诗性语言的修辞成因,隐喻作用不可或缺。林白小说的诗性语言以陌生化和空白点为读者带来一种语言延伸的审美体验,这种诗性语言不仅是中华民族语言诗意血脉的传承,也是推动文学风格演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0.
河南作家李佩甫在《城的灯》中描述了刘汉香充满诗意的悲剧人生,即对爱情的诗意追寻、对苦难的诗意解读、对挫折的诗意抗争、对理想的诗意守望,从而折射出她一身诗意千寻瀑的个性魅力。在她身上,不仅带有传统的古典的爱情悲剧的意味,而且洋溢着鲜明而强烈的当代气息。其独特的形象意义还在于:她是照亮当代中国工农业之间由7中突对立走向互融共生的一盏明灯。  相似文献   

11.
乡村与城市的对立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母题。泰安青年作家子丁的小说创作既有对乡村诗意想象与现实消失的描写,也有对爱恨交织的欲望化城市的独特感悟。作品所体现出的对乡村诗意和城市美好的双重超越,使飘泊和流浪成为叙述者恒长的生存状态。在某种意义上既超越了有关乡村诗意的想象,也超越了“向城求生”的新乡土叙事对城市现代化的肯定与推崇,从而使其创作具有了独特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选》所选边塞诗体现出魏晋刘宋一段历史时期边塞诗的发展轨迹。这一发展变化可从两个方面阐释:诗人主体由不具备边塞意识转向具备边塞意识;诗歌从建安军事诗衍变为刘宋边塞诗。  相似文献   

13.
“贫女诗”是唐代中后期较为集中地出现的诗歌主题。根据诗歌文本与作者的写作意图,“贫女诗”可分为白描“贫女难嫁”和隐喻“寒士难举”两种类型。“贫女难嫁”和“寒士难举”现象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并且都与唐代社会变革密切相关:“贫女难嫁”是唐代社会结构变动、士族门阀走向解体对人们婚姻观念的影响,“寒士难举”则反映了科举制替代官僚世袭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经历了南渡初年烽火岁月后,理学思想再次占据了学术论坛的重要地位,其学术观点和文学创作主张对南宋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经典”化的晚唐诗风和“陶、韦”诗风被逐渐打造为最符合理学家审美理念的,直承《诗经》的诗歌经典范式,而诗歌创作中的含蓄蕴籍和萧散冲淡便成为理学影响下南宋诗坛的两大美学旨归。  相似文献   

15.
"人之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的主要思想。他把栖居之所具化为天地神人所构成的"四重整体,"通过建立一个本真的自然世界而恢复神与人,存在与大地的本源联系,使人与物的存在居于澄明。无独有偶,张炜在其小说《九月寓言》里也做了同样的努力:对"地瓜"、"黑夜"、"九月"等独特的意象的歌吟,极富诗意地还原了自然生命的本真形态;同时,通过对小村人流浪与安居两种生存境遇的诗意描绘,昭示了诗意栖居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工笔画在画史中的尴尬处境,实乃文人画语境下的一元论所致。工笔画不等同于画工画,与画工画最大的区别在于画工画只描摹客体而无主体,而工笔画既有客体又有主体,在追求画外意境、诗性的同时,更注重画内的功夫,最求细节与意境、诗性的统一,故传统工笔画的审美,遵循着绘画性、社会性、文学性与精神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北京诗坛双子星座王家新和西川以其独特的诗歌创作及诗学思想,向人们呈现了别样的诗歌美学境界.这种独特性体现在他们的诗学及创作带有较为明显的精神超越性和信仰性追求,但是其诗作和诗学思想又具有较为深邃的现代主义风格.因此,作为1990年代以来的代表性诗人,他们较好地把现代主义艺术创新与神性信仰结合起来,从而接续上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优良传统,又开拓了诗学的新境界.这可谓当代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汲取神性信仰的价值,以救治文学缺钙症的艰难努力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温庭筠的创作正处于诗向词过渡的晚唐时期,他的作品也初步显示了这种文体上的变革。尤其是他以女性为题材的乐府诗作不仅改变了以往“唐人乐府皆不入乐”的局面,在创制上更是采用了“由乐以制词”的词体创制之法,其工整的章法、和谐的音律奠定了词调创制与定型的基础。这与词作华美的形式、悠远的意境相结合,奏响了诗体文学向词体文学过渡的先声。  相似文献   

19.
试论笛福小说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18世纪著名小说家笛福,被誉为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其文学作品中大量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主要体现在笛福笔下的人物真实性、时间真实性、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20.
朵渔在诗歌写作中抛弃了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的哲学名词的演绎后换来的是对生活的即时性、当下性和个人性的审美把握,对僵死的哲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悬置延宕敞亮了备受遮蔽和压抑的生活的鲜活性和丰富性。朵渔以形而下的描绘与形而上的探索、自责意识与难能可贵的反省精神,在琐碎庸常、反复循环、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被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惯性思维遮蔽的事物的另一面。这种脚踏实地的诗风也为理论的夸大与实验的渺小、标签的美轮美奂与作品的干瘪无味的乱哄哄的当代诗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