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及唯物论可以对德育及其关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解析。首先,我们一般把有目的、有意识从事某种认识实践活动的人叫做主体,把主体活动所指向并对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产生制约的对象叫做客体。其次,德育是客观事物存在物质要素被视为主体,人作为客观存在的精神要素的综合体,应视为德育的客体。因此从德育主客体关系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可以论证德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及与各育对立统一关系。进而以更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德育教育,观察、认识、分析和处理德育教育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传统德育总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把德育看作是一种“主体——客体”对象化的活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缺陷越来越要求对德育的认识必须有所超越。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来关照德育,德育就是师生主体与主体之间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所构成的交往活动。它对克服传统德育的弊端和回归德育“育人”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认识论。它既是完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又是完全中国的,其共同的基本特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突出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长期实践中取得巨大成果,并且在科学实践观、认识的辩证法、哲学的认识路线、人民群众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认识规律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相似文献   

4.
一在现代认识论中,所谓主体,主要是指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所以主体包括两项基本规定:其一,主体是有头脑,能思维的。“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其二,主体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所谓客体则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的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上不仅表现于双方相互依赖,一方以另一方为存在条件,而且表现于相互创造和制约。关于主客体问题,近年来逐  相似文献   

5.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明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正确理解实践概念的科学涵义,直到今天仍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有一种意见认为,实践是社会的人(主体)改造客观世界(客体)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总和。这个定义的优点就是很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区别开来。但是这个定义有不足之处,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因为人类的活动是丰富的复杂的。如果只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算是实践活动的话,那…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早在1845年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论的基础。他明确提出了社会实践的观点,指出它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并辩证地说明了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样不仅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讨论数学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首先引入数学认识客体的三个层次:即现实世界的量及其关系可以看作外在于人的较原始的认识客体;作为思想事物的纯的数学研究对象是内在于人的较高层次的认识客体;界于这两个层次之间中间层次的认识客体是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的生理——心理结构。接着在分析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继承与发展,阐述了在数学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是怎样相互作用的。最后以上述的思想观点为指导,分析了数学哲学中争议较多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谭健 《潍坊学院学报》2004,4(6):113-115
科学研究的过程可以看成是由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工具三者组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实践系统.文章从认识论的角度对三者进行了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9.
对于悖论的认识论根源,可从认识的主客体双方进行分析。从主体方面考虑,主体的认知水平和推断能力是悖论产生的基础;从客体方面考虑,认知客体的复杂性及科学理论自身可能存在的缺陷或不完备性是悖论产生的基础。悖论的出现是人类认识深化的表现,又是人类深入实践的产物,并不同程度地推动着认识的深化和科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如何发生发展的本质、规律和方法的学说。从古代认识论发展到近代认识论,马克思从根本上结束了以往人类认识史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论传统,开创了认识论的新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根本特征的实践视角的解读是从真正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实质的把握。基于实践视角对真、善、美进行理解与研究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是真正体现时代精神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三个视角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耳熟能详的《矛盾论》提出自己的见解。首先,从互系共存视角新解《矛盾论》的宇宙观思想;其次,从主客相通视角追问《矛盾论》的认识论思想;最后,从关联性思维视角重视《矛盾论》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历史演进,即人类思维在古代是追求和谐统一的本体论思维方式,是一种原始粗暴的和谐统一,人性归属于物性,人的主体性被淹没;近代哲学认识论的思维方式高扬人的理性和主体性的同时又过分地强调主客两分,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僵硬化、对立化;现当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危机使哲学家们寻求一种超越主客意识的和谐思维方式。由此去认识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认为和谐思维方式具有其逻辑发展必然性。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最迫切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以超越主客意识的和谐思维方式指引对人和世界关系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主(体)客(体)二分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主客二分"度"的重要性及其把握的途径。认为主客二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改造世界能力的提升以及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必然结果。以物为本和人类中心主义这两种将主客体根本对立的观念,都难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保持主客体二者的辩证张力,积极追求"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才是解决主客矛盾的根本之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的对象性思想,是有别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对象性,是感性的对象性活动。而这一思想最根本之处就在于其存在论上的意义,它成为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变革的基础,破除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知识论藩篱,终结了抽象的实体论,从而回复了自然、人、社会于一体的现实存在、现实生活,也开启了一种实践生存论。  相似文献   

15.
哈耶克的经济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它包括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以“感觉论”、“规则论”和“基据论”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以“知识分工理论”为代表的不可知论认识论;以“真个人主义”为代表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以“知识分子决定论”等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哈耶克的经济哲学整体上是非科学的,这导致其指导的实践必然失败,因此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主客两分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关系缺乏对话和沟通,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唯有正视人的主体性,开展教育对话,进行如教育者——教材的教育对话;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的教育对话;受教育者自身学习——考评的对话才能提高基础课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定罪论是犯罪存在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德日刑法定罪理论的存在论与认识论都有深刻逻辑矛盾,存在论是构成要件与违法性和有责性之间关系的矛盾,认识论是构成要件与符合构成要件事实之间关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直接原因,是德日刑法的形式化犯罪定义。其哲学实质,是混淆了存在论与认识论的性质和功能。德日刑法定罪论根本特征,是三要件的形式化犯罪存在论与二分式的对抗性犯罪认识论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于其中,内容科学、逻辑缜密。而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本保证,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生命力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发展与创新,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9.
以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存在很多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实践观才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一方面完整地再现了经典文本中马克思把物质世界看作实践的思想意旨;另一方面抓住用时空来阐释和说明物质范畴的哲学传统,运用海德格尔思想完成了时空的实践揭示,从而证明了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物)本身是实践的,终结了唯物主义在世界观上的统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彻底的实践哲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