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淮南子》以先秦道家圣人思想为主体,兼收儒、法等家的圣人思想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圣人观。在《淮南子》中,圣人一般是指伏羲、神农、尧、舜、禹、汤、文、武等人,是体道者、载道者、践道者和治世者,具有无为、因循、虚静、无欲和察微知几等品格。《淮南子》的圣人观彰显了《庄子》所标示的传统道家孜孜追求的"内圣外王"之至高理想。  相似文献   

2.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论题,其内涵丰富,历代思想家都有着大量的论述。作为汉代道家集大成者的《淮南子》也不例外,对天人关系有着丰富的探讨。天人同构作为天人关系的基础性内容之一,直接关涉到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方面。《淮南子》天人同构以气为同构的始基,形成了天人同律、相参的思想。通过分析《淮南子》天人同构的理论来源及其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代天人观的丰富理论及其为中国古代医学、养生等提供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淮南子》的思想系统的阐述,以及《淮南子》前后的文化状况的分析,对《淮南子》的文化一统的自觉追求现象作了理性的分析和概括。认为〈淮南子》文学思想受制于其文化一统的自觉意识,在思想渊源上,具有立足黄老,兼容并取而以融汇儒、道为主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是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思想学术著作。该书内容博大精深,其中记载了有关夏代及其以前的宗教信仰的一部分资料。这些珍贵的资料是研究古代宗教思想的重要依据。《淮南子》宗教思想以神仙道家思想为主,兼及其他有神论信仰,包含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邱忠堂 《西藏大学学报》2010,(Z1):162-165,178
南朝皇侃《论语义疏》中的圣人观,从先秦圣人观发展而来,经过两汉及魏晋学术的熏陶涤荡,吸收融合佛道思想而成型。皇侃《论语义疏》中的圣人观从内涵、人性论基础和价值启示等个方面都凸显出儒为宗、融合佛道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两汉学术中始终存在兼治《易》、《老》的学术风气,这种学风直接促进了易学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淮南子》以及严遵、扬雄、王充都追求《易》、《老》在义理上的契合,融汇贯通,成一家言。《周易参同契》则主要是运用《周易》和易学的思想来作为道教炼丹术的理论指导,形成独特的道家养生之术。总之,两汉兼治《易》、《老》的学术风气体现了儒、道思想的融合,不仅对魏晋玄学和道教易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也为以儒道精神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一书蕴涵着丰富的技术思想,主要包括以技合道、以道通技和重技轻器的技术观、默会之知与言传之知的统一、实用至上的技术传统以及对机械技术使用的矛盾心态。《淮南子》的技术思想体现了汉初技术知识和哲学思想的精华,至今仍有独特的价值。研究淮南子的技术思想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古代技术的特点,获得对技术的一种理性认识,另外也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面临的困境提供一些颇具启示和借鉴意义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小易 《科技智囊》2011,(1):71-71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此之谓也。这句话是这一章的结尾,即以上前文所说的是四大圣人之道。联系上文,四大圣人之道是指此章开头所言:《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相似文献   

9.
刘勰《文心雕龙》的篇首《原道》,历来争论颇多。本文认为,以单一的儒家之道或纯粹的道家之道来解释《原道》,都是不足据的,就“道沿圣以垂文,圣因以明道”一句来看:第一个“道”,当为道家的自然之道,是天道;第二个“道”,实则圣化以后的道,是圣人所体悟的并在文章里表现的道,是道家的天道与儒家的人道的统合。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通过历史叙事,呈现了道在历史中的存在方式。在人类历史中,道显现为具有审美性质的“至德之世”,道被遮蔽的历史阶段就是“衰世”。《淮南子》的“至德之世”是通过正向建构和反向建构的两种方式进行的。然而,事实证明《淮南子》无意于审美社会的实现,它只不过是通过“语言”行动来表达某种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11.
两汉经学极盛,在后汉时期“我注六经”的治学之风达到了顶点。物极必反,到魏晋时,道家思想发展起来,当时的知识分子尊《易》、《老》、《庄》为“三玄”。他们注重辩论,提倡自然,菲薄礼教,行动上豪放旷达,善作惊人之语,开启了独具轻力的玄学时代。现试就道家思想与魏晋玄学之关系撮要论之.一、辩证思想的启示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在这里,老子首先…  相似文献   

12.
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龙 《科技信息》2009,(28):I0224-I0225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又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颇深,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道家思想进行研究发现,道家思想中道生万物论、气论、天人合一论、防阳论辨证观、反者道之动对武术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3.
谈及道家,人们不约而同的看视老子(约春秋中晚期)、庄子(约公元前369~286)为其始祖,不过我认为如此观之未免失当。庄子吸取了《老子》书中的一些成份,却并不能得出这样一个学术谱系:老子传关尹子与庚桑子,庚桑子传壶子,壶子传列子,列子传庄子。并不能因庄子与老子的学术关系而称“老庄”,正象孔子吸取了老子的学说而不称“老孔”一样。其实《老子》务实与务虚精神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最重要之两派——儒家、道家。《老子》是中国文化的始基。王夫之指出《庄子》“虽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庄子解》)。因此,在论及先秦道家思想时,我不论《老子》的思想,而以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庄子》为立说重点。《庄子》是道家的开山著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崇尚圣人的国度,圣人观念和思想从许多方面表现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史、哲学史,圣人观念从原初的含义到它的引伸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连续不断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本文仅就孔孟荀的圣人思想来考证原初圣人观念和思想的演化和形成。 在圣人观念的历史累积过程中,“圣人”的最初含义所表现的智慧因素被充分放大和强化,以致成为“圣人”的标准的首要前提,“圣人”被认为是天下的最高智慧者,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弟子曾多次谈论过孔子如何为“圣人”的问题,“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孔子乃一介布衣,但却被弟子和后人尊为“圣人”,这不能不与他的多能、多智有关。 “多能”,即“是人”知识无所不备,能够通达任何真理—“道”,“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孟子·尽心下》),“圣人者,道之管也(《荀子·儒效》)”。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理性主义者荀子,更是放大了“圣  相似文献   

15.
小易 《科技智囊》2011,(2):55-55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这句话作为这一节的开端,概括说出了《易经》的功用。回顾前文可见,前文中已详细阐述过《易经》的组成以及《易经》对事物形成变化规律的认识、对人的言行的指导意义等,还包括为什么圣人会效法天地、尊崇《易经》等等,但是《易经》归结起来,它的本体为何?这一句给出了概况说明。  相似文献   

16.
西汉淮南王刘安不喜欢弋猎狗马驰骋,但是好著书、好鼓琴,希望积阴德,千古留名。于是招募大量宾客名士著书立说,《淮南子》是其重要著述。其中的《兵略训》主要阐述的是军事思想,但又蕴舍了浓重的民本主义思想元素。这些思想元素,对中国后世的民本主义思想发展,乃至现代人民战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无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演绎对道家养生思想进行研究,道家养生思想是以“道”为思想基础,以“守静的养生观”为基本内容,以“节欲”的养生思想为基本手段,对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庄子》“道”“德”观童坚强(92中③)《庄子》“道”的思想是道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庄子》道的思想时,发现其中“德”也自成一个体系,与道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首先,庄子提出德思想的原因。《庄子》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  相似文献   

19.
儒家与道家常被看作是一个出世,一个入世。其实,儒道二者在修身思想上有许多一致之处。通过对儒家经典《周易》与道家经典《老子》修身之道作一比较,可看出儒道两家在修身思想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山水画论的思想基础是道家思想,从宗炳的“含道映物”到郭熙的“林泉之志”,道家精神始终贯穿其中.通过阐释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代表作《画山水序》、《林泉高致》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可以发现,正是老庄的道家思想促成了中国山水画理论与批评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