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巍 《科技资讯》2014,(2):206-207
本文围绕环境陶艺雕塑的形式与内容,探讨作为新兴艺术门类的陶艺对当代主流艺术的影响以及其独有的优越性质,并通过环境陶艺雕塑的几种表现形式从宏观上对其概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雕塑性陶艺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伴随着全球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中西文化的交融,当代雕塑性陶艺的创作理念及创作形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如何在当代雕塑性陶艺的创作中,更好的彰显出现代性特征,对于中国当代雕塑性陶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过天桥》是她取材于铁板的雕塑,现立在青岛雕塑博物馆园中。创意源于现代都市交通标志和西部传统民间皮影艺术,作品以铁板镂刻出一个正行走于过街天桥上呈皮影状态的少女像,被镂空的铁板则作为影子与其相呼应,构成了有趣的空间形式。清新透亮的兰白调与苍劲、浑厚的西部情调形成了强烈对比的景观印象。作品寓意了西部的历史与文化正在走向新的纪元,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4.
王元明 《科技信息》2014,(13):228-229
雕塑骨架的制作对每一位雕塑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位雕塑家对骨架的制作都有很深的体会。雕塑骨架和人的骨架一样重要,有一副好的骨架才能长出一副好的身材,由此可见雕塑骨架对雕塑的重要性。雕塑骨架本身具有美感,很多雕塑家就是发现了这一点,并运用到自己的雕塑创作中,制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然而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论研究至今还是个空白,对初学雕塑的人来说这方面的资料少之又少,迫切需要系统的介绍。本文就是从雕塑骨架的由来、制作过程、材料等方面深入浅出的详细介绍雕塑骨架在雕塑造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何鸣《诗浅花浓》的读解,拟设为女性的情韵抒发,是走向中年的女性回首、忆往之韵,配以"藕"喻之,似乎诗人和她的诗都如"藕"般,深里才显灿亮银白,却裹装一层薄薄黄黄的外衣,还有将千孔隐藏,洞穴幽幽。我的读解与诗本身、与诗人、甚至与自己的文字间,都企图点染出"双声"之"促节"、"叠韵"之"荡漾"(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  相似文献   

6.
陶瓷雕塑具有一般雕塑的普遍性特征,但因其陶瓷材料的特殊性而表现出区别于其它雕塑的独特个性。本文从陶瓷雕塑的概念入手,围绕陶瓷雕塑的内容、审美、工艺等方面论述陶瓷雕塑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顾正耀 《科技信息》2003,(5M):40-43
我初识林家卫,是在那些以厦门、福州等地为背景的城市题材电视剧中(如《生活秀》等)——这些电视剧的场景里,常常有一些令人震动的雕塑,(像有福城堡的蝙蝠侠、娱乐城的雕塑、诺亚方舟标志性雕塑,凯撒音乐广场喷泉等等)。  相似文献   

8.
指出由雕塑和水景构成的水景雕塑应用广泛,是水景设计的重点。试图厘清水景设计中雕塑与水景的关系,为水景雕塑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应用比较分析法深入地剖析了水景设计中雕塑与水景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正反两方面案例的研究,得出必须处理好雕塑与水景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以及水景雕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水景雕塑作品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西方都曾创造灿烂的雕塑艺术,但是二者分属两大独立的美术体系,其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西雕塑在美学观念、造型方式以及艺术效果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中西雕塑与空间观念之间的媒介分别是绘画和建筑,本文就中国雕塑和绘画、西方雕塑和建筑的关系来展开中西古代雕塑的空间观念讨论.通过比较我们将探寻到中西雕塑的各自特征及所共有的价值.最后得出西方古代雕塑以物的结构,实体化地把握空间,而中国古代雕塑则是根据宇宙真体内部充满和谐与节奏的宇宙之舞来把握空间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雕塑与建筑及其环境的历史渊源着手,论述了雕塑作品对建筑环境氛围塑造所起的作用,以及在建筑环境下雕塑创作所应遵循的重要法则,指出了雕塑作品与建筑环境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如何去感悟和欣赏中国古典雕塑卓越的艺术魅力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公元1世纪前后,位于欧亚大陆文明地带东西两端的中国秦汉、古罗马在雕塑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两者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古罗马,雕塑作品主要被置于整个城市的大环境中,和其他公共场所发生有机的联系,而在中国秦汉则形成以陵墓雕塑为中心的纪念雕塑,依附于各种墓葬建筑而置于墓前或埋于地下。本文着重来作一下中、西方一世纪左右秦汉雕塑和罗马雕塑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核心语言,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雕塑文化,然而现如今中国本土传统雕塑的造型理念却正在消退,形式美学的标准正在淡化。重新认识和建立我们自己的方法论,把建立我们独特的、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雕塑体系日益提到日程中来。把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形由意生"、"象生意外"在艺术创作中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4.
江海涛 《科技信息》2009,(29):170-170,169
只有了解空间,才能够更好的认识公共环境雕塑,才能更好的理解公共环境雕塑的视觉空间;公共环境雕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公共环境雕塑与建筑的综合性空间;公共环境雕塑与人的心理空间。  相似文献   

15.
王麒钧 《长春大学学报》2010,(11):107-109,114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雕塑中很好地再现,是当代雕塑艺术家们探索与追寻的目标。本文基于雕塑艺术家们的历史责任感与目标方向历程的探索与总结,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雕塑艺术品中的再现形式问题,以期有助于我们系统地把握如何在中国当代雕塑中体现传统文化,以及指导具体工作和作品创作。  相似文献   

16.
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绝不是简单地进行人物塑造的。她在自己所能驾驭的生活环境里精心编织小说的经纬,塑造出独具形象魅力和艺术特质的男角。她笔下的主人公的性格都是变化的、发展的、成长的。奥斯丁的女性解放意识虽未能像后来的女性作家、女权主义者那样鲜明和激进,但她以文学方式对抗并超越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通过作品中的男角来反应理想中的男性,表现出作者对新男性的理解与期盼,展示了女性视角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不锈钢雕塑     
蒋雷 《科技资讯》2006,(6):244-244
用不锈钢为材料做的雕塑,叫做不锈钢雕塑,由于不锈钢雕塑的亮丽辉煌,在阳光下有灿烂夺目的装饰感,其高强度和耐久的防蚀性受到现代雕塑家的喜爱。同时由于他的造型抽象、价格便宜、制作容易……也出现了许多的不锈钢垃圾。不能因为大部分劣质雕塑是不锈钢雕塑就否定不锈钢雕塑的价值,我们更应该端正我们的创作态度,更好的利用我们手中的材料来创作雕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雕塑形式的创新的利与弊给予分析,同时又对造成这一现象追溯根源。雕塑家一方面希望创造真正有价值的原创作品,但往往感到身不由己,为了顺应这个社会潮流,不得不对自己进行包装炒作,不得不跟着评论家,画商的指挥棒转,同时又感到痛失自我,丢失了自己内心的创作需求,这种现象是思索和顺应潮流的结果,是十分无奈的,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9.
杨惠之做的雕塑,从形式上看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塑”,属于雕塑中的加法,他较少制作雕刻艺术,最突出成就也是泥塑艺术。第二是对雕塑进行着色妆彩。杨惠之的画技不输于吴道子,故而对雕塑妆彩后,显得更为生动逼真。他是唐代第一个把写实风格引入雕塑艺术的人,他的泥塑作品能较好的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与神情特点,这在当时被认为合乎相术,时人称为“古今绝技”。他成功地把张僧繇的绘画风格运用到雕塑方面,有“天下第一”的盛誉,赢得了与“画圣”吴道子同等地位的称谓——“塑圣”。  相似文献   

20.
崔宇皙  白娆 《科技信息》2007,(4):87-87,63
本文结合作者对大雁塔北广场雕塑群的调研记录,分析了大雁塔北广场的雕塑是怎样通过不同的材料,包括金属、石材、混合材料以及相应的加工工艺来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