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李翊 《科学大观园》2010,(14):17-19
沉睡千年的“地下长城” 众所周知,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的巍峨雄伟、气势磅礴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但至今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冀中平原顶端的燕南大地还筑有一条可与其相媲美的“地下长城”——宋辽地下古战道。  相似文献   

2.
“军人”,戍守国防,他们用“陆海空”筑起了保家卫国的万里长城;“医者”,救死扶伤,他们用仁慈之心诠释了白衣天使的美丽称谓;“园丁”,传道解惑,他们用诲人不倦展示了生气勃勃的三尺讲台。在他们略带矜持的微笑背后,激荡着国家和百姓对他们的崇敬。而在称谓上近乎一致的特殊领域——“地震研究者”中,也同样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他,一个早期投入中国地震事业的研究者;他,多年来为祖国的地震事业默默奉,他就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员许忠淮先生.  相似文献   

3.
张钊 《科学大观园》2010,(11):16-16
很多人知道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但其中原因何在?德国研究人员发现,原因可能隐藏在白细胞中。运动可以让人体免疫系统保持“年轻”,进而延缓肌体衰老。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AIDS是艾滋病的医学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英文字头缩写词。这个命名表达了艾滋病的完整概念,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艾滋病的三个明确定义:获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后天获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免疫缺陷:表示在发病机理方面,主要是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导致免疫系统的防…  相似文献   

5.
人体的免疫器官有胸腺、骨髓、淋巴结、脾脏等。经过科学家多年的研究发现,胸腺是一个主宰免疫系统的器官,并夺得免疫中枢的桂冠。这是因为淋巴细胞刚从骨髓里生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免疫的战斗力,只有经过胸腺的加工,给它配备“枪支弹药”,才能挑起“免疫”的重任。胸腺位于胸骨后面、纵隔的前方,呈一对颜色灰红、质地柔软的长梭状腺体。在性成熟前,能成倍  相似文献   

6.
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英国“化石猎人”发现了一条史前“巨兽之河”,这里曾经是巨型鱼类动物、大型恐龙和约合18米长的巨鳄家园。这条河流宽度与多瑙河不相上下,曾在l亿年前贯穿整个撒哈拉沙漠,它的四周一度被茂密的森林、水道和湖泊环绕。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在加强对心的哲学这一领域的研究的同时,不应忽视对身的哲学的研究,免疫系统是人体中可与遗传系统,神经系统“相提并论”的第三巨大信息系统,它的基本功能是识别身体的自己和非已。本文指出:身的自我的根本特性是其特异性乃至唯一性,身高的自我有:身体的本我,身体的超我和对“身体的超我”的再超越。  相似文献   

8.
信息之窗     
兼职者可以兼薪据报道,“兼职工作将在事业单位‘合法化’”。这是记者在20日上午召开的“南京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获得的消息。据悉,此次交通、卫生、规划系统等18家单位将作为南京市定点和直接掌握的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据了解,此次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革重点之一出的事业单位兼职兼薪的分配度,允许事业单位根据实际需聘用兼职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员,是为了更好地鼓励专业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依法兼职从事学、科研、技术服务、开发与成转化活动。同时,在试点单位,在工资总额中列出5%至30%部分,作为生产要…  相似文献   

9.
“凌迟”俗称“千刀万剐”,是我国封建社会死刑中最残酷的刑罚。“凌迟”主要是针对犯了谋反、犯上作乱、“口语狂悖”等“大逆”、“逆伦”罪的人设置的。也就是说,“凌迟”主要是用来处死危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犯的。“凌迟”的执行方法是将犯人零刀碎割,使其极尽痛苦而死,让那些声称“脑袋掉了不过碗大个疤”的好汉,想速求一死而不得,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据民间传言,“凌迟”处死时,刽子手先在犯人胸大肌上割一块肉抛上天,这叫“祭天肉”;第二刀叫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06,(19):35-36
美宇航局“发现”号航天飞机执行STS-121任务的7名宇航员已经平安归来,可你了解每位宇航员都随身携带了哪些物品吗?“发现”号是美宇航局第115次发射的航天飞机,也是自2003年“哥伦比亚”号失事以来第二次航天飞机飞行。这次飞行,除了将7名宇航员送入太空,还向国际空间站提供了5100吨补给和设备,同时还测试了航天飞机的安全技术,对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修复。另外,与“发现”号太空英雄们同行的还有数千只果蝇,它们被用于从事了解人类免疫系统的实验。在航天飞机一个角落处放着一个柜子,被称为“正式飞行用具箱”,里面装着美宇航局及其合作伙…  相似文献   

11.
科技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标志着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我国从出版工作角度,对科技书刊、文献的用词要求也有严格的规定,科技名词使用的统一、规范是衡量出版物质量的重要要素之一。然而,遗憾的是,目前科技文献中,名词不规范的情况很多,不仅一般书刊中存在,而且在许多工具书,如各类词典、百科全书中对科技名词的使用也比较混乱。对“碳”、“炭”的使用就是一例。本文对科技文献中“碳”与“炭”使用的混乱情况、正确使用的原则以及选用差错的分析三方面谈点粗浅意见。一、“碳”与“炭”使用混乱“炭”字是我国古代汉语中就有的,而“碳”字是近代社会西方化学传入我国后才出现,并于1932年颁布的《化学命名原则》正式确定C元素以“碳”字表示。但是人们在使用时出现了混乱。现举例如下:在《英汉化学化工词汇》一书中,含有“碳”和“炭”字的词条有200多条,其中关于元素C的条目都用带石字旁的“碳”,如碳环、碳键、一氧化碳、碳化硅等。关于“炭”的条目,如木质炭(carbolignius)、炭黑(carbon black)、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炭砖(carbon brick)、炭精棒(carbon stick)等等,其“炭”的用法是正确的;而该书碳纤维(carbon fibre)的“碳”是用错了。《英汉冶金工业词典》中,含有“碳”和“炭”的词条400余条,使用也不规范。有的如,碳钢(carbon steel)、渗碳(carbonation)、脱碳(carbon drop)、碳扩散(carbon diffusion)、炭黑(carbon black)等使用正确;而有的如,碳块(carbon block)、碳砖(carbon brick)、碳棒(carbon rod)、碳素制品(carbon product),“碳”的使用有误。《中国冶金百科全书·耐火材料》一书中,碳砖(carbon brick)、铝碳砖(alumina carbon brick)、碳管炉(carbon tube furnace)中“碳”字使用不妥。《材料大辞典》中,activated carbon fibre为活性炭纤维、activated carbon为活性炭是正确的;而carbon fibre为碳纤维、carbon brick为碳砖,是用错了。《朗文—清华英汉双解科技大辞典》中,碳黑、碳刷(carbon brush)、碳纤维的“碳”字,均用错。《现代汉英辞典》中,对“碳”与“炭”的使用比较混乱,有的地方carbon black为炭黑,有的地方又为碳黑;carbon rod一处为炭精棒,另一处又为碳精棒;把carbon brush也错为碳刷。《汉字英释大辞典》中,碳钢(carbon steel)用对了,而碳黑(carbon black)、碳砖(carbon brick)、碳纤维(carbon fibre)也是用错了“碳”字。有影响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及《中国百科大词典·7》中,“碳”、“炭”的使用也出现差错,例如carbon brick为碳砖,carbon fibre为碳纤维。为什么连这些工具书都出现“碳”与“炭”用法的差错、不规范和混乱呢?我想是由于人们的习惯,以及对“碳”和“炭”的科学性的认识上有所模糊所致。二、“碳”与“炭”的选用原则1.严济慈先生60多年前说过,“凡百工作,首重定名,每举其名,即知其事”。古代的孔子曾经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指出了名实相符的重要性。如何做到名实相符呢?我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使用科技名词时,要按照科技的内涵,要符合科技规律及汉语文字结构特点,既要同国际上使用的名词衔接,又要注意惯例和约定俗成。2.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冶金学名词》中,对“碳”、“炭”二字采用的原则,我十分赞同。即:凡涉及化学元素或化学组成有关C(碳)的名词用“碳”;含纯C(碳)的物质也用“碳”;有不恒定量及不恒定化学组成的不纯含C(碳)物质,则按我国惯例,均用“炭”。三、“碳”、“炭”二字在科技文献中使用差错的分析“碳”、“炭”二字在科技文献中使用差错较多,如上面所述的9种词典工具书中竟还存在各种差错。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其科学涵义理解不深或理解有误。1.从科学涵义上看,碳是一种化学元素,碳为100%C;碳的化合物有恒定的含碳量,可以从分子式计算出来。因此,除元素C用“碳”外,含纯C的物质也用“碳”。如近代发现的碳60是纯碳,系由60~70碳原子组成的内空外呈球形的结构体,人们称其为球碳。再如,纳米碳管是以纳米小颗粒碳制成的细管,系纯C(碳)材料,所以称为纳米碳管,而不是纳米炭管。carbon electrode不是纯C(碳),应称作“炭电极”,而由光谱纯或高纯碳制得的电极——光谱纯电极则应该用“碳电极”。此外,对于其他涉及元素C的名词也均应用“碳”,如碳钢、碳键、碳环等;作为主体参与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的C应该用“碳”,而不能用“炭”,如渗碳、脱碳、碳化等。2.从科学涵义上看,炭不是纯碳,是一种含碳量、杂质的组成和含量,以及物理、化学性质上均不恒定的含碳物质。按此科学涵义我们再分析一下“炭”与“碳”的正确用法。炭黑(carbon black)的主要成分是元素碳,并含有少量氧、氢和硫。炭砖(carbon brick)是以碳为原料,加入适量结合剂制成的高温中性耐火制品,其原料包括无烟煤、焦炭和石墨,以及沥青、焦油和蒽油等结合剂;炭纤维(carbon fibre)是由许多含碳量高(为90%~99%)的人造纤维或合成纤维在特定条件下制成的无机高分子纤维;炭块(carbon block)在冶金工业上应用的有高炉炭块、铝电解用炭块、电炉用炭块3种。它们是含碳物质,但不是纯C,也不是化合物。国家标准中规定其灰分含量不大于8%;炭电极(carbon electrode)也不是纯C,是以无烟煤和冶金焦为原料,或是以石油焦和沥青为原料制成的炭制品,如用于铝电解的炭阳极中杂质主要是铁、硅、镍和钒等金属氧化物,还有非金属的磷和硫等。从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出,上述含碳物质,应该用“炭”字,而不能用“碳”。而本文第一部分中举出的错用“碳”字的例子,是没有把握住“炭”的科学涵义之故。四、结论“碳”、“炭”不仅有不同的科学内涵,而且考虑到两个字的形成过程以及人们的习惯用法,弃“碳”不用而用“炭”、或废“炭”而全部用“碳”,都有失偏颇。对“碳”、“炭”的使用,应按照其科技的概念和内涵,符合科技规律,又考虑到习惯,按文中所述原则,在文献中视具体情况准确地选用。本人作为一名科技出版工作者,十分关注科技图书的用词统一与规范,故撰写此文表示自己的粗浅见解,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2.
对于当今中国学术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人们常用“腐败”、“不端”、“越轨”、“失范”描述,虽然不能尽达其意,但也能明其所指。将学术、教育问题一并讨论,乃是基于它们具有一定的共通性,都是指向学术圈、文化人、知识分子。但是,本文在此无意讨论知识分子的个人学术品质、道德、良心和责任,而是要揭示当今中国学术和教育存在问题所隐伏的时代性根源和现代性特征。“知识分子”概念是西方社会理论特别是现代性研究理论中一个学理性概念,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知识分子,但二者之间无疑又有许多共通之处。从历史角度看,有知识分子倾向与…  相似文献   

13.
对于当今中国学术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人们常用“腐败”、“不端”、“越轨”、“失范”描述,虽然不能尽达其意,但也能明其所指。将学术、教育问题一并讨论,乃是基于它们具有一定的共通性,都是指向学术圈、文化人、知识分子。但是,本文在此无意讨论知识分子的个人学术品质、道德、良心和责任,而是要揭示当今中国学术和教育存在问题所隐伏的时代性根源和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唐亮 《科学大观园》2010,(16):59-60
庞统和诸葛亮同是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顶尖谋士,并称为一“龙”一“凤”。大隐士司马徽曾夸赞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那么他俩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别呢?刘备一度龙凤兼得,为何还是没安天下呢?  相似文献   

15.
刘铮 《科学大观园》2010,(18):36-37
不久前,两位美国神经解剖学家在米开朗琪罗的画里看出了大脑的解剖结构,或许是“极客”对于艺术的过度阐释。然而,如果说解剖学和艺术没有关系,那就“全错”了。自古对世界奥秘的探索都是艺术的最大推动力之一,解剖学为艺术提供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同时人体解剖本身也是很多艺术家喜爱的题材,更有插画家和模型制作家把教学搞成了艺术。  相似文献   

16.
在思考当代学术面临的种种困境时,很多人习惯从外部来谈论问题。一方面,人们把学术危机归咎于诸如“官本位”、“衙门化”、“量化评价体系”等制度性因素;另一方面,在寻求解决之道时,又毫不遮掩内心假“权力”之手制止学术腐败的渴望,诸如“学术裁军”、制定“剽窃法”等等。  相似文献   

17.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的黄河奔腾而下,出潼关后与发源于陕西省华山之阳的洛水在河南巩义市交汇。在黄河、洛水的许多传说中,最有影响的当是“河图洛书”。由其不仅产生了中国元典文化《周易》八卦和《尚书·洪范》,以至后来形成了“河洛”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方法中最具独特价值,且蕴藏着无可替代强大生命力的唯有内证法。本从儒、道、佛三家求道的方法论实践出发,描述了其在精神领域、心灵层面实现内在实证的基本过程。三家虽在求道的终极追求上各不相同,但其“静观”、“存想”和“禅定”的内证表现出如下特征:统合主客、摒弃言语、超越经验等。内证作为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中觉知自我意识的极有效方法,也极大地扩展了西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内容和视野。  相似文献   

19.
可操作性学术规范是防止越轨行为之关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充斥学界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八十年代具有“国际影响”的“李赋斌剽窃案”到九十年代初“王同亿现象”为代表的“学术垃圾”以及近期某教授的“引用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越轨行为在我国学术界大量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从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层面上找遍原因后,重新审视学术界的现状,我们遗憾地发现:当前学术界对学术规范的认识是模糊的、零碎的,尤其是可操作性学术规范的建设更是严重滞后,以至对越轨行为没有明确的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其实,越轨行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行为失去社会控制。学术规…  相似文献   

20.
在汉语中,盘和碟是两个概念相近的名词。当用在日常生活中时,通常习惯上称大的叫盘,小的叫碟;深的叫盘,浅的叫碟。本文建议在信息技术中借用此字时再增加一句:磁的叫盘,光的叫碟。将盘和碟用于表示“圆形、可转动的、薄片状的信息存储介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50年代磁盘(disk)的问世。也许当时是考虑到盘片直径大的原因,国内的计算机工作者于60年代正式定名为“磁盘”,并一直沿用至今。同样是使用汉字的台湾学者,估计是出于音译的考虑,将这同一种东西称为“磁碟”(碟的声母与disk的辅音同为d)。在以后的三四十年里,一直沿用了这种叫法。即使到了optical disc问世,我们延续了磁盘的叫法,称这种新的存储介质为“光盘”;台湾也由磁碟推广到了“光碟”。近两年,盘(碟)的品种越来越多,与港台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一些技术名词也流了进来,于是在大众传媒上也有了“光碟机”、“影碟片”的说法。这些概念有时会把普通大众搞糊涂,他们摸不清楚光盘与光碟到底有没有区别,甚至还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认真探讨一下盘和碟叫法的科学性,对这两类存储介质的名词加以规范化、科学化。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98年7月23日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召开专家座谈会,包括陈太一院士在内的近十位专家就将新发布的一批多媒体技术词汇展开讨论,其中关于“盘与碟”的讨论最为热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过介堃和林兼两位研究员建议以“磁盘”和“光碟”来规范区分disk和disc两个概念,引起与会专家的赞同。本文的下述内容介绍盘碟分开的考虑,同时也希望以此引起有关方面对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工作的重视,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这件大事。1.盘、碟分开,概念更加严谨、科学,且无二义性。“盘”的译名源于英文单词disk,原意是薄平的圆片,如唱片等。当用disk来表示磁表面存储介质时,我们译为磁盘,台湾学者译为磁碟。英文中还有一个同义词disc,在科技文献中disk和disc一度曾混同使用,一般认为英国人爱用disc,美国人爱用disk,早年的文献确实如此。然而近来有明显加以区别的趋势,即在专业文献中,涉及到磁盘的地方用disk,涉及到光盘的地方用disc,似乎已经成为定论。在这种情况下,再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因此,磁表面存储介质统称为磁盘,以激光方式读写信息的表面存储介质统称为光碟。这是一种比较科学严谨的定义。2.便于派生和构成新的组合词。磁盘是一大类存储介质的统称,硬磁盘、软磁盘等三字词简化为两字词“硬盘”和“软盘”并没有引起混淆。光碟同样代表一大类,品种一点不比磁盘少。我们可以将CD-DA叫“唱碟”,能看影视的一类叫“影碟”;VCD叫“小影碟”,LD叫“大影碟”;由于DVD不仅可看视,还能听音乐、存数据,而且存储密度更高,容量更大,因此叫“高密碟”;CD-ROM叫“只读碟”,CD-R叫“可录碟”。然而如果仍然沿用“光盘”叫法的话,就无法这么简化。顺便说一句,“光碟”是一大类存储介质的统称,对应的英文为四个单词:disc,optical disc,laser disc和CD(compact disc)。其中CD可以从字面翻译为“致密碟”“紧密碟”,或按制造工艺翻译为“压印碟”,然而很少有CD单独使用,为它定义一个专有名词的必要性不大,因此一概统称“光碟”。3.有利于海峡两岸技术名词的一致。如果我们一概称盘,台湾一律叫碟,“磁盘”与“磁碟”各自流行,实在不利于交流。造成这一现象有历史原因,时至今日,大陆与台湾之间不仅学术界、产业界有来往,“两会”也已开始沟通。1994年海峡两岸汪辜会谈所达成协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促进两岸的科学技术名词一致。如果把磁盘与光碟加以区分,不仅科学概念严谨规范,又吸取了台湾学者的思想,使台湾学者在感情上更容易接受,这对于促进两岸统一大业有深远的社会影响。4.易读、易记、易推广。从读音的角度考虑,碟(die)与disc更近,而且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如果再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媒广泛宣传,可以很快得到推广普及。从一个科学概念的出现到用本国语言找到一个内容贴切、好听好记的新词,需要群众性与权威性相结合。一方面要广泛听取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建议,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另一方面需要组织专家反复讨论,给出科学的定义;最后还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宣传推广,才能深入人心,实际应用。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不同于语言翻译,绝对不能将外文简单地翻译成中文,而是根据科学概念找到一个恰当的本国语言词汇的再创造过程。一个好的名词可以既言简意赅又朗朗上口,望词既可生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将LASER定名为“激光”,可以说是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功杰作,其中的科学内涵和文化寓意都反映在这两个字中间,而音译词“镭射”给人的遐想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在向四周扩散。同样,在1994年公布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中“图形保真(anti-aliasing)”和“图形失真(aliasing)”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实例。“保真”与“失真”摆脱了字面翻译的局限,从科学概念入手命名,这个词即使外行人也能一看就懂。在此之前翻译为“反走样”和“走样”,即使在图形学文献中借助于上下文也很让人费解。笔者就曾经多次向图形学专家请教,希望给出一个通俗易懂的词汇,当读到“保真”与“失真”的定名时,感觉它确实反映了原始概念的内涵。类似上述的实例还有很多,由于计算机学科是当今最活跃的学科之一(人们形容她每周都有新概念、每天都出新名词),更应该加强名词审定工作的力度。如果不能有科学规范的名词,各种粗制滥造的词汇就会充斥我们的媒体,甚至会被商业广告词汇冲击科学词汇。有关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加强交流,及时审定,广泛宣传,以便大家都使用规范化的科技术语。另外,大陆学者与台湾、港澳学者共同进行科技名词的审定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相信由海内外学者共同审定计算机领域词汇的时间很快就会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