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在野外采集的一株具有大型子实体的野生真菌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测序鉴定,确定野生菌为大白口蘑.进一步对其菌丝生长特性进行研究,表明该野生大白口蘑生长所需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麸皮,最适碳氮比是25∶1,最适生长温度为29℃,最适pH为6.5,光照抑制菌丝生长,与2个栽培品种台湾金福菇和荆西口蘑具有明显的拮抗反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松口蘑菌丝体的干重为指标,研究了深层培养条件下松口蘑菌丝体对不同的碳源、氮源及无机盐种类和剂量的需求.结果表明,松口蘑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源为玉米粉,最佳氮源是豆饼粉.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松口蘑最适的菌丝体深层发酵培养基的组成为玉米粉2%,豆饼粉0.5%,KH2PO4 0.1%,MgSO4·7H2O 0.05%.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松口蘑菌丝体的干重为指标,研究了深层培养条件下松口蘑菌丝体对不同的碳源、氮源及无机盐种类和剂量的需求。结果表明,松口蘑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源为玉米粉,最佳氮源是豆饼粉。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松口蘑最适的菌丝体深层发酵培养基的组成为玉米粉2%,豆饼粉0.5%,KH2PO40.1%,MgSO4.7H2O 0.05%。  相似文献   

4.
蒙古口蘑蘑菇圈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蒙古口蘑所形成的蘑菇圈上,不同环(带)中的各类群微生物数量分布有明显差异,好气性细菌和芽孢型细菌在枯草环中显增加,分别高于绿草环、圈内、圈心及圈外,细菌生长代谢与口蘑菌丝体生长及其子实体形成有密切的关系;真菌、放线菌及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与枯草环中最低,特别是在菌丝旺盛生长的6 ̄11cm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蒙古口蘑与双孢蘑菇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蒙古口蘑和双孢蘑菇为出发菌株,研究了酶浓度、酶解时间、菌龄和渗透压稳定剂、再生培养基等对蒙古口蘑和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蒙古口蘑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佳条件是,培养5 d的菌丝体用2.5%(w/w)的溶壁酶酶解4 h,渗透压稳定剂为0.6 mol/L KCl,MB为再生培养基,制备率为7.53×1010个/L,再生率为8.4×10-4;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佳条件是,培养5 d的菌丝体用2%(w/w)的溶壁酶酶解3 h,渗透压稳定剂为0.6 mol/L KCl,PQA为再生培养基,制备率为6.96×1010个/L,再生率为7.4×10-4.对两种菌原生质体的释放过程进行形态观察,均为顶端释放.采用双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蒙古口蘑和双孢蘑菇原生质体融合进行研究,蒙古口蘑原生质体采用热灭活,65℃处理30 min,灭活率达100%,双孢蘑菇采用紫外灭活,在15 W紫外灯下,距离30 cm,处理20 min,灭活率达100%,两菌株按1∶1混合,以30%PEMG(6 000)为促融剂,融合10 min,融合率为5.6×10-5.经遗传稳定性检验,融合菌株的遗传稳定率为80%,从菌落特征、菌丝形态、菌丝生长量、酯酶、游离全蛋白、乳酸脱氢酶、乙醇脱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同工酶方面对融合子进行筛选,获得一株具有双亲性状的融合株.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砂仁叶斑病病原菌(Phyllosticta glycines Thum.)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5℃,菌丝生长的最适p H值为7;孢子萌发的最适p H值为6;病菌菌丝在含淀粉和硝酸钙的Czapek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分生孢子萌发的最佳碳源是乳糖;菌丝对光照条件要求不严格,但紫外光能促进分生孢子的形成;无碳、氮源时,菌丝生长不良,长势差;RH95%以下时,分生孢子不能萌发;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分别为55℃和60℃。  相似文献   

7.
探讨不同温度对红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筛选出红菇菌丝生长和保存的最适温度.实验设置了两个不同阶段下,不同温度对红菇菌丝的影响,第一阶段时间为两个星期,主要研究红菇菌丝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确定菌丝生长和保存的最适温度;第二阶段时间为一个星期,主要研究不同生长状况的红菇菌丝在相同的温度下的生长情况,验证菌丝生长和保存的最适温度.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3℃-25℃;菌丝保存最适温度为4℃-10℃;温度过高会使菌丝体内的酶变性失活,温度过低则使菌丝体内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从而影响菌丝的正常生长.此实验为培养红菇菌丝的正常生长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毛木耳菌丝体的营养生长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营养条件对毛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毛木耳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麸皮、豆饼粉作为氮源均适合毛木耳菌丝生长;最适无机盐为磷酸二氢钾,硫酸铜、硫酸锌均抑制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砂仁叶枯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sp.)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温度能促进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为6;麦芽糖和葡萄糖为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硝酸铵为最适氮源;蔗糖最易促进孢子萌发;通气条件能促进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萌发;连续光照易促进分生孢子产生.无氮源和无碳源条件下菌丝生长不良;相对湿度在95%以下时,分生孢子不萌发.  相似文献   

10.
《贵州科学》2021,39(3)
目的:以贵州省生物研究所保藏的长根菇菌株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碳氮源及温度对长根菇菌丝生长的影响。方法:固体培养基培养,十字交叉法计数。结果:长根菇最佳碳源蔗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不能吸收氮源尿素;最佳碳氮比为40(葡萄糖)∶1(蛋白胨);菌丝最佳培养温度为23~25℃。结论:长根菇菌丝对常见的碳源、氮源都能较好的吸收,且对碳氮比要求不严。菌丝在15~30℃下均能萌发且生长,有较广的适温范围。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不同培养基对白金针菇进行液体培养实验表明:玉米粉培养基最适合白金针菇菌丝体的生长,葡萄糖培养基次之。以葡萄糖培养基为基础,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6—BA,探讨6—BA对白金针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6—BA对白金针菇菌丝体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则表现抑制作用,最适作用浓度为0.15mg/100ml。6—BA对菌丝体可溶性糖含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氮源对北冬虫夏草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硝酸钾、蛋白胨、黄豆粉、硫酸铵、尿素5种不同氮源对北冬虫夏草的菌球数量、干重,菌丝生长状况及子实体的鲜重和干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液体培养的菌球最多的是蛋白胨,其次是黄豆粉.最差是硝酸钾;固体斜面培养基从菌丝长势来看最好是蛋白胨,最差的是硝酸钾。北冬虫夏草最佳的氮源是黄豆粉。  相似文献   

13.
竹叶锈病是竹类主要病害之一,影响竹林生长。为了利用重寄生菌赭红枝顶孢(Acremoni-um salmoneum)对竹叶锈病进行生物防治,笔者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重寄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竹叶锈病重寄生菌赭红枝顶孢的最适生长培养基为ZPD培养基;甘露醇为最适碳源,最适氮源为KNO3;菌丝生长温度为8~30℃,最适温度为25℃;适宜pH为4~6,最适pH为5.0;光照对菌丝生长速率影响不大。该重寄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适宜pH为5~6,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选用佳木斯地区采集的番茄晚疫病病菌,分别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Ph、温度及光照时间的条件下培养,观察并记录菌落直径、产孢量及萌发率.来筛选番茄晚疫病病菌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黑麦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及产孢,以蔗糖做碳源最好,甘露糖最差;氮源以氨基丙酸最好,胱氨酸最差.孢子囊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5℃,低于5℃和高于35℃都不能萌发;光照抑制孢子囊的萌发,p H为7时孢子囊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烟酸对松茸菌丝生长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加入 0 .6mg/10 0ml烟酸时 ,菌丝生长最好 ,其菌丝生物量最大 ,干重为 2 .3mg/10 0ml,是对照的 1.6 6倍  相似文献   

16.
粉虱座壳孢培养基的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虫生真菌粉虱座壳孢能有效地防治烟粉虱(Bemisia tabaci)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这两种世界性害虫。本文通过四因子三水平正交实验筛选出有利于粉虱座壳孢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的碳源、氮源、金属离子和维生素。结果表明,最有利于其萌发的营养因素分别是葡萄糖、牛肉浸膏、Cu2 和VC,最能促进生长的分别是蔗糖、牛肉浸膏、Zn2 和VB2,最有助于产孢的分别是葡萄糖、酵母浸粉、Mn2 和VB1。  相似文献   

17.
裸盖菇L-001菌株液体培养及其产毒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5种不同碳源、氮源进行液体发酵培养裸盖菇L-001菌株,探讨最适其产毒素的碳、氮因子,研究其生物量与毒素的关系.结果发现:裸盖菇菌丝体生物量与其毒素产量呈现正相关,最适产毒素的碳源为马铃薯淀粉,氮源为黄豆粉.裸盖菇菌丝体破壁液和发酵液对绿豆芽RNA聚合酶Ⅱ均具有阻断抑制作用,小鼠实验也表明两者均使小鼠出现神经中毒现象.  相似文献   

18.
薛莉 《山西科技》2014,(6):55-56
以菌丝生物量为指标,筛选出深凹杯伞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碳源、氮源和培养基配方,根据实验结果,指出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和麸皮汁,最佳氮源为酵母膏,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占比3.0%,酵母膏占比0.5%,麸皮汁占比5.0%,植被浸出液占比15.0%,K2HPO4占比0.1%,KCl占比0.05%,NaNO3占比0.3%,FeSO4占比0.001%,pH值为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