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翠生 《科技信息》2007,(28):80-81
随着“杨丽娟追星”话题的甚嚣尘上,有关“杨丽娟追星”的评论也让人应接不暇,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场讨论。抛开种种对该事件本身的评论,联想近年来娱乐媒体报道的各种出格甚至骇人听闻的追星举动,如少女为张国荣自杀,青年男子为谢霆锋整容,女孩因偶像不给签名而绝食等等,那么  相似文献   

2.
刘飞 《菏泽学院学报》2008,30(1):129-131
追星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特别是刘德华的兰州女歌迷杨丽娟事件后,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文章重点探究"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追星现象产生的宏观原因和微观原因,及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刘琴 《奇闻怪事》2008,(5):38-39
兰州女孩杨丽娟的追星之路让人感到沉重的同时,也引起人们对青少年追星心理问题的审视与思考。杨丽娟妈妈腿有病,没钱医治,《西部商报》记者瞿方业曾问杨父为什么不让女儿去工作帮助一下家里,而得到的回答却是“去工作只是俗人的想法”。他为了帮助养女杨丽娟去实现追星的梦想,不惜卖肾、卖房子。刘德华公开指责杨丽娟“不忠不孝”,杨父不满刘德华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杜松 《奇闻怪事》2010,(6):58-59,11
被称为“爵士时代”的美国20世纪20年代是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推崇物质享乐的时代。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以其敏锐的视角洞察到了这一社会问题,并在各自的作品中塑造了形象各异的人物以反映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的各色消费心理:以物质消费标榜个人地位、建构个人身份,以物欲追求及享乐为行为准则以及在消费享乐的价值取向支配下纵情狂欢却仍旧无法摆脱精神世界的虚元。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对跨媒介视域下的篮球赛事传播活动进行审视,对其与媒介之间的关系、为适配跨媒介语境产生的特点进行探讨与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为:在跨媒介视域下,篮球赛事与其相关的媒介之间存在双向诱导的关系,篮球赛事传播在其体育赛事本体之外,正在通过数字媒介为球迷、观众提供一种虚拟空间中的"在场感",并衍生出基于篮球文化的拟态狂欢.而碎片化传播的频繁,又进一步推动了这场狂欢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篮球赛事传播呈现出符号化、身体美学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是在技术和消费社会语境下,通过媒介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味的范式与类型,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行为,大众消费文化产品以获得狂欢化的快感,身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身体不仅具有物质性,也具有政治性,身体既是被压制的对象,也蕴藏着抵制与反抗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视觉女性与女性视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消费社会这样的社会语境中,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已成为大众话题,更是媒介关注的热点,然而媒介的女性观实质上是一种商业女性观。媒介的社会意识性别也是男性文化主导下的社会差异性别。女性成为一个商业话语,然而却有不少女性乐此不疲,消费并被消费着。  相似文献   

8.
进入消费时代,影视市场的利益竞争日趋白热化,影视事业已然转化为赤裸裸地为利润而战的影视产业。在这种情势下。影视产品的经济效益成为市场生存的关键。轰动一时的“红楼梦中人”这种大众狂欢式的选秀活动。就是商业化媒介营造娱乐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这场引起海内外普遍关注的“红楼海选”所依凭的魔法是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靠商业运作把持话语霸权和大众媒介,其基本秘诀就是调动一切可资利用的因素,把常赔本的“阳春白雪”变成稳赚钱的“下里巴人”。  相似文献   

9.
历史其实并非是一种绝对的客观与真实,它总是会依据具体情景,融合人们的主观意图、偏好、想象、期待、愿望、信仰等而成为一种构建性真实,从而向人们展现出历史中客观性与构建性两种真实之间的密切联系。文章以云南省弥勒县南乡坝葡萄酒历史的文化生产过程为例,以滇越铁路作为超时空串联这些事件的线路媒介,以此来观察历史真实与文化再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尤其是战后的世界文学中,传统的宏大叙事很大程度上不再受到赞美和宣扬,反而成为了被消解、被颠覆的对象。美国作品《在路上》和日本作品《挪威的森林》就是其代表。究其原因,这种现象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美日两国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同时政治变得保守,人们精神世界空虚,人情冷漠,信仰丧失,迷惘困惑,不再相信崇高,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两部作品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经堂文化是穆斯林传播政治、经济、文化与文明的理想途径,在大理州,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无一不是在这种文化的浸透和影响下学习、工作和生活,伊斯兰女性更是在这种文化的滋养和教育下茁壮成长,成为勤劳善良、努力工作、积极奉献、服务社会的美丽风景.  相似文献   

12.
采用框架分析法,从报道数量、版面分布、报道类型、议题及叙事框架等方面定量与定性地探讨了《福建日报》2011年的民俗报道样本。在民俗文化这一议题中,媒介民俗事象和媒介民俗事件是《福建日报》拟态环境的重要组构因子。其中,民俗文化呈现以民俗事象为主,民俗事件为辅。媒介民俗事象总体呈不均衡状态,以节庆报道流量最为突出;媒介民俗事件涵盖了事件的各个子议题,呈现出民俗文化在应对外界环境中的重构状态。在当代的社会语境中,"民俗"这一文化议题呈现出文化、政治、经济交融的多重叙事框架。  相似文献   

13.
王楠 《奇闻怪事》2011,(10):39-45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已成为生活的必须,中国社会已经呈现出“消费社会”的发展特征,深受消费文化的影响。电视媒介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在传播立场、内容、对受众的影响上都发生转变,与消费社会共谋,深刻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本文以消费、消费社会、消费文化、消费主义、符号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消费社会背景下的电视媒介传播进行现状分析,揭示出消费社会与电视媒介是如何共谋的。进而从电视媒介传播内容、对受众价值观的影响及电视媒介作为传者的偏向三个方面分析二者共谋带来的消极影响:视觉表达肤浅、内容表达趋同、意义表达虚无;对受众价值观产生了自我实现功利化、对幸福的追求物质化、人性结构单一化的影响;电视媒介作为传者传播注重电视的商品主导、受众主导、技术主导。笔者最后针对不良影响从电视媒介传播内容、对受众影响、对传者的要求三个方面提出了积极对策。希望本文能够对消费社会中电视媒介的良性发展带来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4.
王楠 《奇闻怪事》2011,(9):46-60,24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已成为生活的必须,中国社会已经呈现出“消费社会”的发展特征,深受消费文化的影响。电视媒介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在传播立场、内容、对受众的影响上都发生转变,与消费社会共谋,深刻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本文以消费、消费社会、消费文化、消费主义、符号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消费社会背景下的电视媒介传播进行现状分析,揭示出消费社会与电视媒介是^何共谋的。进而从电视媒介传播内容、对受众价值观的影响及电视媒介作为传者的偏向3个方面分析二者共谋带来的消极影响:视觉表达肤浅、内容表达趋同、意义表达虚无;对受众价值观产生了自我实现功利化、对幸福的追求物质化、人性结构单一化的影响;电视媒介作为传者传播注重电视的商品主导、受众主导、技术主导。  相似文献   

15.
4世纪初,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成为世界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重要事件.因此,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的动机成为世界史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纵现中外学者的观点,主要分为信仰动机论和政治动机论.本文通过分析当时基督教对人们信仰、及其在现实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影响,认为信仰与政治因素构成了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动机中的两个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6.
由于电子媒介时代"视觉文化"的转向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审美呈现出泛化和异化的现象,从而导致审美正义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审美成为一种快感享受,而不是精神享受,因而审美教育在电子媒介时代势在必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实施审美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赵小妹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27(2):103-104,78
文化已经逐步渗透于当今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方方面面,社会正逐步形成一种文化消费现象。消费并非是买卖物品那么简单,消费文化的内涵也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消费文化范畴,如人们对陶瓷产品的要求就已不再停留在传统的简单实用的功能作用上。本文从消费文化的特性入手,探讨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陶瓷产品设计。  相似文献   

18.
信仰作为精神事件表现出即情感即理性的倾向,是人的绝对超越性的表征,其发生根源于人对自身生存意义的追寻.基于人本主义逻辑的启蒙与现代化的双重变奏,在知性的高扬中开启了人类生活的世俗化进程.在市场经济与大众文化的双重夹击中,传统社会所信奉的绝对价值土崩瓦解,信仰的失落成为现代社会不得不承受的精神苦难.然而苦难总是与拯救共生.信仰的提升只能来自于人从沉沦中的自拔.这种自拔根源于理性的自我范导,因为理性的本性是自由.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消费主义的逐渐兴起,消费不仅仅是昔日单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获得该物品的使用价值和实际功能的消费,而且,已成为人们为了炫耀地位、满足虚荣心而大肆挥霍性的消费,这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消费异化问题.消费异化主要表现在:消费需求及消费意识发生变化,物的消费转向符号消费,理性消费转向感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盛行等等.符号消费成为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原因在于在商品丰裕的条件下社会普遍弥漫不健康文化、价值观以及媒介的催化作用.消费异化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带来不容忽视的生态危机和人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商品意识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文化商品化、市场化成为现实。在现代城市文明的浓重氛围中,人们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取向趋于混乱。本文考察了乡村出身的现代知识分子庄之蝶在都市中迷茫与失落的社会原因,试图用乡村人的眼光看待现代都市,指出都市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颓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