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新年刚过,就传来了东史郎去世的消息。他是2006年1月3日上午在日本京都府的医院因病逝世的,享年94岁。东史郎1912年出生,1937年应召参加了侵华战争和南京大屠杀。东史郎在侵华战争期间,将亲身经历记述下来,其中包括他杀害中国军民及与同伴参与南京大屠杀的经过。受良心的遣责,1987年,他公开了自己的战时日记,希望日本人民借此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他还在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50周年之际专程到南京反省谢罪。东史郎在日记中,记录了他的战友桥本光治在南京原最高法院(南京中山北路101号)门前用邮袋杀人的暴行。1993年,桥本光治在日本右翼势力的…  相似文献   

2.
编者的话     
1934年9月16日的清晨,快要结束的雨季已把上海城的温度降了下来,一个40岁不到的中年人在房间里踱来踱去,他一手创建的杂志《世界知识》马上就要出版第一期了,他需要为这个新生儿撰写一篇卷首作为创刊词。这时候希特勒上台一年多,而日本人在5个月前发布侵华声明,中国却还是个老样子……他一边走一边沉思,渐渐觉得身体发热,血液好像从四肢和全身涌到了脸上,他  相似文献   

3.
日本极少数右翼势力1月23日在大阪市举行旨在否定南京大屠杀的集会。右翼学者东中野修道发表演讲,重弹其南京大屠杀没有证据和记录、是“共同幻想出来的事件”的滥调。会上还播放了原日军驻南京特务机关成员丸山进否定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演讲录像。日本最高法院也跳将出来,竟然无理判决揭露南京大屠杀事实真相的东史郎等人败诉,公然为右翼势力否定南京  相似文献   

4.
1931年9月日本武装进攻东北三省,1937年7月它又挑起了“芦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日军在侵华过程中,为了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与意志,为政治统治、军事镇压、经济掠夺思务,对广大的沦陷区的文教事业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并强制推行奴化教育.因此,奴化教育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全面侵略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实质就是专制、愚民,其目的是反动的。但随着日本的投降最终而崩溃.  相似文献   

5.
津田左右吉(1873-1961),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上世纪30年代,他对日本神话的研究遭到日本右翼学者攻击,并由于“对皇室不敬”被告上法庭。但战后他开始享誉日本学术界;1947年成为日本学术院会员,1949年被天皇授予文化勋章。一直以来,日本的史学家对津田左右吉推崇备至,奉他为历史学的巨匠。1938年,他出版了《支那思想与日本》(之所以沿用支那一词,是因为这样才忠实地反映作者的心态)一书,对中国文化多有议论。在此,我们细细阅读一个日本主流知识分子的中国观,感受当时日本人眼中的中国,日本  相似文献   

6.
赵佳楹 《世界知识》2012,(23):58-59
日本求和企图的失败日本1937年通过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38年10月已占领广州、武汉。但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它的国力、军力消耗已达到极限,遂不得不改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和"以战养战"的战略方针。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局对日本更加不利。于是日本便千方百计企图尽早结束对华战争,以便把深陷中国大陆的百万日军撤出来,集中力量对付美、  相似文献   

7.
早在1936年8月(?)日本政府就把“确保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确立为“根本国策”。日本不仅要征服中国,还要。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同时排除英美等国在东南亚的势力,由日本充当东亚大陆和太平洋的霸主。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妄图在几个月内灭亡中国,然后以中国为基地,向北进攻苏联,向南与英美开战。但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迷梦。1938年  相似文献   

8.
河村太美雄先生的自传体回忆录《一个日本老兵对侵华战争的反思》一书,以一个亲身经历了日本侵华战争的老兵的视角,叙述了那场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残暴,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日本极右翼势力日益猖獗的形势下,该书中译本出版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日军在中国的战争与施虐罪行罄竹难书。而其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则是臭名昭著的南京大屠杀。长期的军国主义教育,使日军形成了征服中国的心理基础,是导致暴行发生的直接原因;普遍存在于日军士兵中的大和民族优秀论意识以及蔑视中国人的认知心理,是暴行发生的内在原因;长期的侵华战争使日军形成了变态的畸形心理,是暴行发生的深层因素;在对被征服者的凌辱与毁灭中,日本士兵恐惧报复的心理,是暴行全面发生的原因;日军在战争中遇到中国军民的顽强反抗,形成了其强烈的复仇心理,是暴行发生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0.
日本侵华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的战争,杀戮之惨,破坏之烈.亘古未有.一九四四年日军在豫湘桂战役中三次入侵萍乡.恣意洗劫,给萍乡的历史留下了最耻辱的一页.在纪念反法西斯和中国抗战胜利五十六周年之际,充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对于加强爱国主义和地方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奇闻怪事》2013,(9):32-33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曾多次被镌刻在石碑上。然而,石碑背后却有一段惊人的历史故事……日寇密谋夺碑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消息传到苏州后,当时盘踞在那里的侵华头目松井石根欣喜若狂,他亲率百余护卫策马狂奔到寒山寺,在《枫桥夜泊》诗碑前合影。这块诗碑是由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手书的。松井石根知道日本天皇裕仁喜欢《枫桥夜泊》一诗,便将这张照片寄给了裕仁。裕仁接到照片后大喜,表示想一睹寒山寺诗碑的真容。于是,日军参谋次长多田骏出了一个馊主意,让裕仁下诏书给松井大将,把《枫桥  相似文献   

12.
七月派诗人彭燕郊,最近发表了长诗《生生:五位一体》,这是继他1997年出版的《混沌初开》之后又一宏篇巨制,也是他史诗三部曲的第二部,全诗充分展示了生命不朽这一主题及他的散文化的诗体和“以思想替换感情”的写作方法,两部长诗奠定了由鲁迅的《野草》发端而彭燕郊继承发展的新诗诗体即“彭燕郊体”,他的诗是中国新诗在完成现代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英勇抗战1937年,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作为准备世界大战的一个步骤。日本侵略者狂叫,3个月即可灭亡中国。日本陆军几乎倾巢出动,展开大规模的战略进攻,企图速战速决。中国人民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之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粉碎了敌人的速胜迷梦。7月7日,芦沟桥枪声响起后,平津地区中国将士以劣势装备抵抗强敌,奋战24天,才被迫转移。8月13日,日军纠集陆海军主力猛攻上海,他们幻想在这个“全世界注视的战场上”,显示日军的“武威”。上海驻军在人民支援下,奋力应战,日军伤亡惨重,不得不多次增兵。到9月底,侵入上海的日军已达10万  相似文献   

14.
赵佳楹 《世界知识》2013,(16):62-64
日本于l894年发动第一次侵华战争(中日甲午战争);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第二次侵华战争,并在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转变为全面侵华战争。两次侵华战争都存在战后赔偿问题。第一次侵华战争日本获胜,它向清政府勒索了巨额赔款和侵略特权并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澎湖达50年之久;第二次侵华战争日本战败,理应对中国人民的巨大生命财产损失予以赔偿,  相似文献   

15.
《科技潮》1999,(6)
提起舞蹈人物画,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阿老先生。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上阿老先生以其自然清新、独树一帜的人物西风格而步入艺术大师的行列。阿老先生的艺术道路是和他的革命人生历程紧密相连的。阿老本名老宪洪,1920年生于广东。1938年阿老先生在广州培英中学毕业时正值日军侵华占领广东,他便报考了位于上海英国租界地的之江大学教育系,这是一所美国教会学校。在他读大学三年级时,爆发了珍珠港事件,日本全面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并占领了位于上海的英国租界,之江大学因此而停办。当时全国各解放区遵照毛主席的指示,通过地下工作者积极活动,吸引沧陷区的知识分子参加抗战救国,阿老先生便毅然投身革命,进入新四军军部政治宣传部工作,从事抗日宣传。此后无  相似文献   

16.
冷漠甚至厌烦重提历史,强化战争被害者意识而淡化战争加害者意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当年被遣返回日本的逾300万军人和平民中,惟有一个老兵向世人昭示了他在侵略中国的战场上写就的日记。史料有“有意”与“无意”之分,后者更能真实地还原历史。“德国人拉贝的日记是拯救难民、充满了爱的历史记录,而我的日记是制造难民、充斥着恨的历史见证。”东史郎如是说。  相似文献   

17.
1941年11月4日,侵华日军对常德实施了一次大规模的细菌战攻击。日军实施常德细菌战的原因主要是:细菌战是日本侵华政策的组成部分;日军企图占领常德这一华中地区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日军为了夺取常德这个洞庭湖“粮仓”。  相似文献   

18.
温州籍学者夏承焘先生足誉满中外的词学专家。他的《天风阁学词日记》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七年部份,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于一九八四年出版,对人们了解他的治学历程、师友渊源和人品风范,都有所助益。本刊发表的是该日记的一九四四年一月至三月部份,其时,夏承焘先生是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教授。  相似文献   

19.
正关于中国的纪录片部部获得好评,但因为缺乏共同的价值观,中国现代题材连续剧在日本水土不服。2012年9月7日,李珍带着合作拍摄项目从日本回到中国,一周之后,西安、青岛、长沙等地发生了大规模的反日游行,中日文化交流活动被迫暂停。"我现在失业了,"她对《世界博览》记者开玩笑说。这样的经历并非第一次。2005  相似文献   

20.
"满洲危机"(Manchurian Crisis)常见于西方文献和媒体报刊,指的是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至1933年3月27日日本宣布退出国联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中日冲突(the Sino–Japanese Conflict)事件的总称。本文以《纽约时报》这一美国传统主流媒体对1931—1933年日本侵华的关注和报道为基础,结合解密的"美国外交文件集"以及国内外前沿研究的成果,尝试从新的视角探讨"满洲危机"中南京国民政府、日本政府、尤其是美国政府与民众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