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布什新政府上台后,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声称中国不是美国的“战略伙伴”,而是“战略竞争对手”。布什新政府貌似改变了上届政府对华“接触”政策,实则不然。布什新政府对华政策仍然是合作交往为主的“接触”政策,但加强了对华的“防范、遏制”。  相似文献   

2.
美国对华政策在两难中摇摆。战略合作与战略对抗既不能割舍一面,又不能相互替代,近些年来,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出现一股所谓"中国威胁论",随之而来的,是关于遏制中国的争论。从现实看,美国在加重对华政策中的遏制因素已无可置疑。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着自己,也影响着世界。对于崛起中的这个东方大国,世界上有各种议论,美国更是怀着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情关注着。7月15日,美国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的首份年度报告提出:中国正在崛起为全球性经济和军事大国,与中国的关系是美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对美国造成严重的经济和安全问题……正因为此,关于华盛顿的对华政策到底是该“接触”还是必须进行“遏制”的争论始终就没停止过。进入新世纪,对中国能否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美国学者中不乏疑问者。因此,在美国,对中国的崛起持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4.
中美两国关系中存在着矛盾和分歧,但在经济和安全等领域有着许多共同的利益。在和平和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利益主要以经济利益为主。国家的对外政策的根本依据就就是国家利益。为了更好的维护和获取美国的国家利益,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具有遏制和接触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口号是“遏制”,对华政策选择了一条遏制、孤立、反对中国的路线,由于中国巨大市场的吸引力,中国的一天天强盛,加之美国的独霸地位无可挽回,美国调整了对华政策,但是,中美的对抗始终存在,又有国际风云变换的影响,中美关系波折起伏,尤其是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今后一段时期中美关系基本上会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但是,中美之间的直接对抗的可能性极小。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尼克松访华及中美上海公报发表25周年,也是美国外交的“中国年”。美国国内正进行着一场关于对华政策的辩论,辩论的焦点是:中国是否已经或将在不远的将来对美国形成威胁?以何种方式与中国打交道对美国有利?是遏制还是接触和交往?目前中美两国间的交往规模已远远超出了70年代初双方领导人所能想象的范围,中美年贸易额在500亿美元以上,每年两国有数万公民在太平洋两岸  相似文献   

7.
5月对美国是流年不利的月份。在这个月的最后一星期,美国对华政策接连遭受到两个重大打击,政治上是5月24日台湾爆发的反美示威,经济上是英国5月30日单独宣布放宽对中国的贸易限制。本来已经走入穷途末路的美国对华政策,经过这两重打击,更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在美国国内,报纸掀起了一片要求重新审查美国对华政策的呼声,主张对中国采取“新面貌”政策。所谓“新面貌”政策就是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论述了抗战时期美国的“中国通”与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关系问题。指出:以史迪威事件为界限,前期,“中国通”与美国对华政策是一致的,即“扶蒋抗日”。但后期,美国对华政策则为“扶蒋反共”,而“中国通”却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从而与美国对华政策存在一定的分歧和矛盾,最终成为所谓“丢失中国”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是中国的两个最主要的盟国之一,曾给中国以经济军事上的援助和政治上的提携,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美国战时的对华政策就是对中国的友谊,相反,仅仅是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手段。美国战时对华政策的目标就是独占中国,变中国为其实行全球战略的工具。我们认为,早有把美国战时的对华政策与其全球战略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 一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帝国主义国家,自一战以来一直觊觎着世界霸权,而独占中国、称霸亚洲是其既定目标。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旨在吞并中国、独霸亚太区域的侵华战争。这不仅威胁到了美国的在华利益,更是对美国谋求远东霸主地位的挑战,对此美国是绝对不允许的。“七·七”事变后,罗斯福在芝加哥连续三次发表对“无法无天”的侵略者采取“防疫”措施的演说,其用意就在于警告日本:美国不容忍它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国内对华强硬派和对华接触派之间,开始了一场时起时伏的对华政策大辩论。这场大辩论开始阶段围绕着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展开,后来焦点转向美国对华到底是该实行遏制政策还是实行接触政策。1996年我们在台湾海峡举行军事演习之后,美国对华新鹰派气焰上升,主张对华遏制的呼声增高。尽管在去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束前后,共和、民主两党在对华关系上勉强达成脆弱共识,但对华强硬派近  相似文献   

11.
对华政策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政府就开始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的政策,屡遭失败后,又实行联华反苏以至在扩大对华接触中利用经济手段对中国实行种种压力的政策。美国对华政策的种种变化其目的就在于保住并发展其在世界格局中的霸权地位。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然而,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和国际关系的变化,美中之间的关系也必将在矛盾和摩擦中逐渐得到协调、改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战后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革命的胜利宣告了美国战后初期对华政策的彻底破产,也标志着美国称霸世界政策走向失败的开端。援蒋抢占果实美国战后对华政策在其全球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罗斯福生前就已大体确定:美国需要一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国,它在表面上保持独立,实际上听命于美,享有大国地位,政治上、经济上相对稳定,以便遏制苏联和充当美国亚洲政策的支柱。为此目的,就要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同时要使国民党政府接纳中国共产党以之为联合政府的点缀,以排除所谓苏联通过中共来“干涉中国内政的可能性”。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障碍是:存在着一个得到人民支持并拥有强大  相似文献   

13.
一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目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战争的战略要求是打败日本,确立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领导地位。战争一打响,美国同中国的关系随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过去主要是通过有限的经济援助支持中国抗战,以遏制日本的侵略扩张,转而正式同中国结盟,共同对日作战。服从于美国的亚太战略,美国战时的对华政策追求着两大目标:一是“有效的军事盟  相似文献   

14.
看如今台海局势及美国的对台政策,让人不由得回想起60多年前抗战后期中国国内局势以及美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1944年末,侵华日军已成强弩之末,美国的对华政策也逐渐发生转变,由“援蒋抗日”到“扶蒋反共”。美国一方面以“内部和平”为由敦促中共谈判,以牵制中共的军事行动,一方面又向蒋介石提供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以期加大他在谈判中的筹码。但这种政策却让蒋介石误以为有了美国作靠山,进而自掘坟墓——挑起内战,最终使美国对华政策全面破产。当年,美国把蒋介石作为其“拯救中国”的惟一选择,不断予以援助。尽管到后期美国国内已经意识…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中出现了以赫尔利为首和以谢伟思为代表的两种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双方争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表现:一是对国共两党的认识及其态度;二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对象问题;三是如何实现中国统一。这场争论虽然对中国抗战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两种不同主张的实质是完全相同的,即从美国战略利益出发,保持其在战时及战后对中国的控制,实现其控制中国、独占中国的战略企图。  相似文献   

16.
李晨阳 《世界知识》2014,(15):73-73
<正>目前中国国内对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存在较大分歧,有学者认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是针对中国的,近年来中日在钓鱼岛、中国和菲律宾与越南在南海争端的升级都弥漫着美国的影子。另有学者认为,奥巴马政府对华战略远非"遏制"那么简单,美国也无法像冷战期间对苏联那样来遏制中国。笔者试图通过美对缅关系来分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美国在缅甸有多少的经济和安全利益?缅甸虽然是一个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是应对中国作为下一个超级大国崛起带来的挑战,其中包括采取自强、羁绊、改制、防范等四大战略手段。不管美国大选结果如何,新总统对华政策的差异也就是在这些战略上的轻重缓急不一样而已。共和党的特朗普如果上任,可能会更重视自强、防范,而民主党希拉里当选的话可能会继续几大羁绊、改制。无论如何,对这四大战略,中国应该有明确的应对之方。第一,对于美国的"自强",中国总体应采取观望和鼓  相似文献   

18.
一美国总统肯尼迪上台前后,曾和民主党谋士们一再鼓吹要“重新研究”对华政策,表示“必须设法改进同大陆中国的往来”。与此同时,他们纷纷在美国报刊上发表“两个中国”的各种謬论,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制造“两个中国”的新方案,作为“改变”对华政策的蓝本。综合美国报刊所传,美帝国主义制造“两个中国”的新阴谋大体有如下三种: 第一,是台湾成为“独立国”的方案。其主要内容是蒋介石集团的军队撤出金门和马祖;台湾“独立”,成为联合国的新会员国;中国“进入”联合国和安全理事会,但中国政府必须保证不以武力解放台湾。肯尼迪于1960年7月3日在答复英国“星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美国已日渐将中国视为主要的潜在对手.对中国在保持接触的同时加强战略遏制,成了美国在新世纪初对华战略的主基调.为了应对美国的挑战,中国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战略调整,并在策略的选择上思考和处理好一些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年伊始,美国抛出了酝酿已久的新军事战略.美国新军事战略提到了中国,美国媒体在解读时又特意突出了中国,这就引发了我国学界和民间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如今国内媒体充斥着一片“狼来了”的喧嚣,营造出一派“山雨欲来”的景象:认定美国新军事战略就是冲着中国来的,并进一步判断美国军事战略重心东移是为了加强对中国的遏制,美军放弃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是为了集中力量对付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