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塔巴庙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储层非均质性是沉积、成岩和构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及微观非均质性的研究,认为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沉积作用,沉积构造和沉积韵律决定了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而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成岩作用,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的不均衡性是影响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储层非均质性及控制因素的分析,为研究储层内天然气的分布规律提供了地质基础,并有利于指导后期的天然气勘探和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英旺油田长8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岩心分析、压汞试验等方法研究了英旺油田延长组长8储层的非均质特征,认为本区长8储层的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及微观非均质性均比较强,其变化规律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韵律和层内夹层影响,层间非均质性取决于层间隔层展布和储层性质变化,平面非均质性与砂体形态及接触关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直罗油田长8油层组岩心、测井及测试资料统计分析,讨论了研究区长8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长8储层的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其变化规律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韵律,夹层的影响;层间非均质性主要受储层性质和隔层的控制;平面非均质性与砂体的形态和连通性、砂体的接触关系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4.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分析等对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裘奕楠的储层非均质性划分方案,从层内、层间以及平面3个角度对区内储层非均质性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沉积相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横山地区长6_1油层亚组沉积相类型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亚相为主,包括分流河道和河道间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总体较强,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长6_1~2小层最强,层间非均质性长6_1~3小层最强。研究认为,研究区储层层内非均质性随单期河道宽度的变化范围的增大而增强,层间非均质性随河道的改道频次增加而增强,而平面非均质性主要随分流河道的叠加宽度的增加和相对厚砂体的连通性变差而增强。该研究结果对区内长6油层组后期的有效开发及石油的稳产增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2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究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2储层的内部结构特征及储集物性的主控因素。方法通过岩心分析测试、测井参数解释与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储层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长2油层组中泥质、钙质夹层和富含炭屑与碳质薄层较发育。河道中心微相为均质—中等均质储层,河道边缘非均质性稍强;点砂坝与决口扇砂体属于中等非均质储层。结论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中等,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较强;沉积环境、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等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沙二上2+3油藏是濮城油田的主要产油层系,剖析其储层性质,对油田的开发有重要的意义.从岩性、物性、孔隙性和非均质性等方面,对油藏储层进行评价.认为该砂岩储层物性整体上比较好,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高,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是储层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按照王允城的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属于Ⅰc、Ⅱ和Ⅲ类储层,但非均质性很严重,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均以严重非均质为主.  相似文献   

7.
高尚堡油田沙河街组三段Es_3~(2+3)亚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测井多井评价资料求取的储层参数,结合岩心分析资料,对高尚堡油田主体开发区Es32+3亚段储层的微观、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分析了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以及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区整体上属强非均质性储层,其储层非均质性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运动控制,是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胜坨油田二区高含水期三角洲储层非均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 7,8砂组三角洲砂岩油藏高含水期 (综合含水率大于 90 % )的储层层内、层间非均质性有所减弱 ,但是其平面非均质性增强 ,且不同微相不同部位的储层非均质性有较大差异。但是 ,大都具较小的非均质综合指数 ,呈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按照非均质性的强弱 ,这些微相依次为分流间湾、天然堤、远砂坝、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其中在河口砂坝内 ,侧缘储层的非均质性最强 ,坝主体次之 ,坝顶部则呈中等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影响较大 ,因而造成剩余油分布的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胜坨油田二区高含水期三角洲储层非均质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7,8砂组三角洲砂岩油藏高含水期(综合含水率大于90%)的储层层内、层间非均质性有所减弱,但是其平面非均质性增强,且不同微相不同部位的储层非均质性有较大差异。但是,大都具较小的非均质综合指数,呈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按照非均质性的强弱,这些微相依次为分流间湾、天然堤、远砂坝、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其中在河口砂坝内,侧缘储层的非均质性最强,坝主体次之,坝顶部则呈中等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影响较大,因而造成剩余油分布的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储层的物性是影响油气的聚集、储存和开采的重要地质因素。通过岩芯薄片、测井曲线、钻井资料等数据的统计分析,对延安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储集层的层内、层间和平面的非均质性特征进行研究,进而确定储层非均质性对油藏的形成及开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延安地区长6储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的储油层,河道主体相对河道两侧非均质性较弱,储层表现为低孔-低渗的特征,层内非均质性较强,以下细上粗的反韵律为主,层理较发育,泥质夹层和钙质夹层为主要的层内夹层,渗透率表现为低孔-低渗的特征;储层内部单砂层较多且不连续,分层系数较大,层间隔层较发育,层间非均质性较强;从平面非均质性来看,砂体以条状、片状为主,砂体整体连通性一般较好,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非均质性较弱,分流间湾、河口坝和天然堤等砂体的非均质性较强。从单层砂体来看,长6_2分层系数最大,层间隔层最多,层间非均质性最强;长6_4整体砂厚较薄,有效砂岩密度最小,非均质性也较强。  相似文献   

11.
综合运用岩心分析、测井、生产测试等静态和动态资料,从多层次、多角度逐级揭示了平方王油田沙四中滩坝沉积特点。从层内非均质、层间非均质、平面非均质这三类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入手,探讨了滩坝相低渗透油藏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地质特征及其对水驱油开发和剩余油形成、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层间非均质和层内非均质主要控制了油层的水淹层厚度及垂向的剩余油分布;平面非均质和层内非均质主要控制了油层的水淹面积和平面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12.
南泥湾油田延长组长4+5油层组砂体厚度,分布规模在纵、横向变化较大,不同小层储层孔隙结构、物性差异明显,导致储层非均质性强,增大了剩余油分布预测的难度。为了深入研究储层非均质性,高效开发储层剩余油,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实验及扫描电镜分析,对南212井区长4+52储层的长4+52-1和长4+52-2这2个小层非均质性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长4+52-1小层的层间非均质性强于长4+52-2,其平面非均质性弱于长4+52-2,两个小层的层内非均质性整体差异不大,而长4+52-1的微观非均质性强于长4+52-2。  相似文献   

13.
以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下储层的沉积相、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解释模型为基础 ,从微观、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四方面建立了储层分布与储层非均质性三维地质模型 ,并对开发生产调整措施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建议。由于以上四方面的非均质性总体中等偏强 ,沉积微相的垂向分布、平面展布大小及砂体储油物性的平面变化对非均质性的控制极为明显 ,所以对于不同的沉积微相所对应剩余油量情况采用不同开采方式。对于层间非均质性大的层系 ,可采用有效封堵技术 ,或调整注采压力系统。对平面非均质性大的层系 ,在采用周期性注水或转向注水时对砂体的连续性考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储层非均质性是造成储层砂体内部渗透率垂向及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砂岩储层中碎屑颗粒、填隙物含量等演示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的分析,利用非均质性计算指标分析吴起地区延长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表明吴起地区延长组以发育长石砂岩为主,具有分成熟度高、分选好的特征,成岩作用主要表现为压实和压溶、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从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等非均质性指标分析认为,单砂体粒度特征以正韵律、正韵律叠加和复合韵律较为发育,层理构造的垂向变化引起渗透率的垂向变化,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对油藏进行了分割,储层砂体渗透率值非均质性强的特征明显。储层非均质性差异导致吴起地区延长组砂体在平面上使得渗透率值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是由于不同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油气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评价参数众多、评价指标无边界的问题,以江苏金湖凹陷王龙庄油田为例,综合运用岩心观察、室内分析试验和测井解释等资料,通过计算岩石样品的渗透率洛伦兹系数对研究区阜宁组二段储层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进行研究。洛伦兹系数为0~1的数值,可以作为评价储层非均质程度的指标,从而定量评价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结果表明,洛伦兹系数能够弥补传统储层非均质性评价指标无边界的问题,可在其他地区的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评价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储层非均质性既受古地理背景、地层格架、沉积相带、断裂作用的宏观控制,也受岩石类型(岩相)、成岩作用、空隙结构等微观性质的影响。首先应用扬沉作用及优势相编图法的原理编制出东濮凹陷卫城81断块沙四段各编图单元的沉积微相图,研究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然后利用测井资料二次解释的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资料,对研究地区目的层段的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研究,认为沙四段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平面非均质性较强;最后,改进研究区断裂体系分布图及注采单元分布图,为油田开发方案编制及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探究储层发育的韵律性特征,砂体的平面和纵向展布特征,渗透率参数的变化特征,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余家坪储层的层内、层间、平面等宏观非均质性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具有各向强非均质性,其物理性质的变化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的控制。同时,埋深、微裂隙以及粒度和矿物成分也对非均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藏描述中的突出重点,其最佳研究方法是利用岩心分析资料及测井资料探讨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而指导油田开发生产。本文以B断块为研究对象,选择测井多井评价中所获得的各项参数,尤其是渗透率参数,结合岩心分析统计参数综合评价各项非均质特征,并以生产动态资料描述储层的非均质性与水淹状况的特征规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岩芯、薄片及沉积微相等资料的分析,结合压汞测试结果,重点分析了辽河盆地荣37块气田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及其非均质性特征,指出粒间孔及粒间溶蚀扩大孔为主要储集空间;提出9种孔隙结构类型,其中东营组曲流河点坝微相砂体孔隙结构类型良好。对储层进行了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研究,指出天然气储层平面及层内非均质性强,而层间非均质性相对较弱。依据研究结果对今后开发该气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珠江口盆地珠海组-韩江组储层为一套砂、泥互层的组合类型,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其中层内非均质性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和可容纳空间及沉积物供给量的变化影响.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超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与储集物性关系的分析,建立了4种不同类型的非均质模式,探讨了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深复变浅对称型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对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