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评价理论、认知心理学及功能符号学,结合公益广告语篇模式特征,建构由诱发条件、态度行为表达和评价意义三大模块所构成的公益广告语篇态度意义多模态理论框架。《有人偷偷爱着你》的案例研究表明,面部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等符号和语言符号一样都是构建公益广告语篇态度意义的重要模态符号,各模态符号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构建态度意义;在整个态度意义的多模态构建中,诱发条件主要是视觉模态,而态度行为表达主要是由语言和表情来完成,评价意义大多以正面评价结尾,对正能量进行宣传,从而实现良好的价值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2.
以Halliday的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的社会符号学分析,将包括图像意义的多模式话语的意义分为再现、互动和构图等相互交织的三种情况。本文从韩礼德的以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的社会符号学出发,以汶川大地震时期一幅公益广告为例,用多模态来分析在广告语篇尤其是公益广告语篇再现、互动、构成三大意义的构建和体现。  相似文献   

3.
概述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讨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以言表意行为,以言施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研究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意义及其发展和影响。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言语行为理论将语言的形式与功能结合起来,为比较不同语言中的言语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言语行为理论实际关注的是"语言"而非"言语",因此跨文化言语行为对比研究应更关注言语行为深层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5.
言语行为理论与《哈姆雷特》中的戏剧反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J.L.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及J.R.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框架,以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哈姆雷特》作为文本,来说明具有双重语境的戏剧反讽可以从微观言语行为(剧中角色之间的言语交流)和宏观言语行为(剧中人与观众的信息交流)的角度来解读,并证明作者与剧中人物及剧中人物之间的反讽与日常生活中的反讽一样,也可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中得以诠释。  相似文献   

6.
刘妍 《科技资讯》2014,(35):225-225
"安慰"在交际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安慰是一种言语行为,通过以言行事实现以言成事。该文拟以言语行为理论与礼貌理论为指导,对安慰言语行为进行分析,揭示礼貌理论在安慰言语行为中的体现,关注得体的礼貌语言如何使安慰言语行为活动在友好和谐舒畅的氛围中进行。安慰是一种言语行为,通过以言行事实现以言成事。在使用安慰语言时,为使语言更加得体,常使用正面的词汇表达,礼貌理论在安慰言语行为中有一定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以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请求言语行为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差异,从社会、语言、文化三个层次,探讨了英汉请求言语行为存在差异的深层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Austin和Searle的原始言语行为理论及其解释能力。分析了一些理论描述和具有争议的多家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把言语行为理论和话语交互关系结合起来讨论,以扩大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范围,增强其解释能力,为进一步解释该理论运行机制和深入讨论与之紧密相连的话题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膨胀理论是分属于社会距离统一体的两个极端的人们之间的言语行为在某些特定行为的出现 频率,完成这些言语行为的拓展性程度以及交谈者之间进行协调的量的方面显示出非常相似的模式,而 同处于社会距离统一体中部的交谈者的言语模式相对立,后者呈现出典型的膨胀状态,深入研究沃尔夫 森的膨胀理论对语言学习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言语失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失范既有属于说写行为方面的,又有属于言语行为和其它社会行为的关系方面的,还有是属于话语理解行为方面的."以善伤真"的传统文化;精英、权力与权威意识;主客体角色摸糊;教育者素质与教育内容、目标的错位等等是思想政治教育言语失范的几个主要原因.言语失范有可能对个人、对政党乃至对社会带来伤害甚至灾祸.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语意及语用的角度出发,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在陈述句中的作用和言语行为在社会文化交际情景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方晨 《科技信息》2010,(35):J0301-J0302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具有建设性意义,但其理论仍待后人的进一步研究。作为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在奥斯汀的理论基础上首先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现象。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基本概念、提出前提、合适条件、分类进行系统的介绍分析。此外,本文进一步讨论对塞尔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质疑,从塞尔的理论中找出确实存在的不足,使读者能更清楚地了解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3.
膨胀理论是分属于社会距离统一体的两个极端的人们之间的言语行为在某些特定行为的出现频率,完成这些言语行为的拓展性程度以及交谈者之间进行协调的量的方面显示出非常相似的模式,而同处于社会距离统一体中部的交谈者的言语模式相对立,后者呈现出典型的膨胀状态,深入研究沃尔夫森的膨胀理论对语言学习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韩雪 《当代地方科技》2011,(1):144-144,157
人们往往认为直接的陈述在许多场合显得冒昧,以间接言语的方式来表达更为合适,因而很多人认为,间接言语行为是为了礼貌。然而,本文对这个观点提出了疑问,以Leech等语言学家的理论为基础,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图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探索。用实例来证明间接言语行为不只是为了礼貌,甚至有时其对于礼貌还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概念合成理论自Fauconnier & Turner提出以来,它的阐释力已在隐喻、翻译、常规含意的推导等领域得到证实,同时各国语言学家予以评析和完善。本文也试图运用此理论来解释分析言语行为转喻,并且以请求类言语行为为例,分析了请求类言语行为中的前段、核心段、结果段及后段激活整个言语行为,达到言语行为转喻效果的认知过程。进而证明了概念合成理论对言语行为转喻的解释力度。  相似文献   

16.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理论中的核心理论。言语行为分类是当今语言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本文通过分析奥斯汀关于言语行为分类的可取和不可取之处,系统阐述塞尔关于言语行为分类的理论,为解释言语行为提供分析工具,回答究竟有多少种言语行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董丹玲 《科技信息》2011,(17):227-227
间接言语行为是人类语言交际中的一个现象。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实施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人们常常不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而要"转弯抹角"地间接表达。听话人该如何理解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呢?了解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正确推导说话人的言外之意,本文从礼貌的角度来解释间接言语行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向志敏 《科技信息》2011,(5):42-42,200
言语行为理论为交际教学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出发,研究语言运用,从单纯向学生灌输语法知识,转向发展他们综合的言语交际能力。本文试图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概述言语行为理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学界对此进行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田彩瑞  黄伟 《科技信息》2012,(1):494-494,514
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分析了《大明官词》中主人公太平和韦氏的言语行为。用语言学的理论解释言语交际。分析结果为言语能够反映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王凌云 《科技信息》2011,(4):180-181
目前,人们已经普遍接受转喻就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致力于转喻的研究。而言语行为转喻是认知与语用结合的产物,Thornburg&Panther提出了言语行为脚本理论,用转喻解释人们交际中的间接言语行为。他们认为,在交际中,言语行为脚本中的一个成分可激活并转喻整个言语行为脚本。本文首先提出了转喻的定义和本质,然后以Thornburg&Panther提出的言语行为脚本理论为基础,分析言语行为转喻在语篇中所起的不可忽视的连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