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青海湖裸鲤的起源和花斑裸鲤的种群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分析,探讨了青海湖裸鲤和花斑裸鲤的起源关系及其进化模式.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支持了青海湖裸鲤和花斑裸鲤3个mtDNA谱系的划分.形态上具有高鳃耙变异的个体未形成特有的进化枝,证明了第一鳃弓外鳃耙变异并不具有系统发育意义.对青海湖裸鲤和花斑裸鲤进化枝扩散模式的网络分析表明,黄河独有的单倍型A1是一个创立者单倍型,全部青海湖裸鲤的样品来自于它的辐射,而青海湖裸鲤可能仅仅起源于黄河花斑裸鲤两个主要支系中的一个.Fs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析暗示了青海湖裸鲤和柴达木盆地花斑裸鲤在历史上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青海湖裸鲤谱系多样化发生在大约0.2734Ma前,并且在约0.0658Ma前发生了一次局部的种群扩张,而柴达木盆地花斑裸鲤可能在约0.0693Ma经历了一次严重的“瓶颈效应”.我们还发现种群扩张存在于主要由青海湖裸鲤组成的亚枝A1和由黄河花斑裸鲤独有的亚枝A21中,估算的最近共同祖先年龄(TMRCA)分别为(0.2308±0.01)Ma和(0.1319±0.015)Ma,这一估算与青海湖和黄河分离的“共和运动”地质年代大致相符.这些结果说明了晚更新世末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对青海湖、黄河和柴达木盆地鱼类多样性演化及其生物地理学格局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东北粗皮蛙29个样本线粒体DNA控制区和细胞色素b基因部分序列分析,探讨其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获得587bp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和895bp的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合并线粒体DNA序列分析,共定义14个单倍型,16个变异位点,单倍型多样性(H)为0.704,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1,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1.438,表明东北粗皮蛙遗传多样性较低。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表明,种群内变异占全部遗传变异的98.13%,群体间没有遗传分化(FST=0.0187),因此应加强对东北粗皮蛙野生种群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青海湖封湖3年对裸鲤种群结构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青海湖裸鲤在封湖三年前后种群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肯定了封湖三年的成效,并指出封湖三年为期过短,尚不足以使裸鲤资源恢复到维持生态平衡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东北粗皮蛙29个样本线粒体DNA控制区和细胞色素b基因部分序列分析,探讨其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 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获得587bp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和895bp的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合并线粒体DNA序列分析,共定义14个单倍型,16个变异位点,单倍型多样性(H)为0.704,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1,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1.438,表明东北粗皮蛙遗传多样性较低。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表明,种群内变异占全部遗传变异的98.13%,群体间没有遗传分化(FST =0.0187),因此应加强对东北粗皮蛙野生种群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野生和人工选育黄河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集于长垣天然文岩渠(野生群体)、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河品系Ⅰ群体)、小浪底水库(野生群体)、河南黄河鲤鱼良种场(豫选黄河鲤群体)的4个群体黄河鲤的12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8个ISSR引物共获得64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位点31个,多态位点比例为48.44%.4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14.06%,32.81%,34.38%和20.31%,遗传距离分别为0.0576、0.1657、0.1674和0.0800,Nei基因多样性分别为0.0538、0.1099、0.1308和0.0723,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0784、0.1669、0.1923和0.1072.文岩渠群体与黄河品系Ⅰ群体遗传距离最远(0.1717),与小浪底水库群体遗传距离最近(0.0558).表明这些群体间发生了较弱的遗传分化.UPGMA聚类结果为文岩渠群体与小浪底群体先聚在一起,其次是与豫选黄河鲤,最后与黄河鲤品系Ⅰ相聚.用AMOVA进行遗传变异方差分析得到遗传变异固定指数(Φst=0.0179,P0.05),显示黄河鲤大部分变异(98.21%)发生在群体内,群体间变异较小(1.79%).说明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尚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为评估种质资源状况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评定为易危物种的褐石斑鱼(Epinephelus bruneus)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水平,采用PCR方法测定褐石斑鱼西太平洋海区的中国海南岛(HN)、福建厦门(XM)和韩国济州岛(HG)3个地理群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对其基因序列遗传变异、谱系结构和群体扩张历史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褐石斑鱼3个地理种群(88个个体)共检测出18个多态位点,共有7种单倍型;各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而且单倍型在群体间分布不均,韩国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中国海南和厦门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地理距离最远的韩国群体和中国海南群体遗传分化最高(FST=0.177 5),地理距离最近的中国海南群体和厦门群体的遗传分化最低(FST=0.013 4)。Mantel检验结果显示,3个褐石斑鱼群体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间存在显著相关,距离隔离(Isolation by Distance, IBD)...  相似文献   

7.
以线粒体COI基因为分子遗传标记,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曲靖地区灰尖巴蜗牛5个种群的COI基因DNA序列,从分子水平探讨该物种群体和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物种群体COI基因序列有变异位点47个,包括简约信息位点43个(转换与颠换)和单突变位点4个;核苷酸A、C、T、G所占比例分别为32.50%、29.43%、27.54%和10.53%,并确定了14种单倍型.在5个种群中,单倍型多样性(H)最高的是P1和P3,最低的是P4;核苷酸多样性(Pi)最高的是P2,最低的是P4;核苷酸成对差异比较明显的是P1.上述结果表明曲靖灰尖巴蜗牛整个群体的COI遗传多样性偏低,这为针对该物种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和分析我国主要昆明小鼠群体的遗传背景、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分离情况,为建立标准化昆明小鼠种群及其遗传背景建立和监测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应用筛选获得的15个微卫星标记及其荧光标记-半自动基因分型技术,对我国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北京种群)、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上海分中心(上海种群)、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上海分中心与上海第一生化制药厂的融合F1代(融合种群)昆明小鼠种群进行遗传检测和分析,评估各群体的遗传背景、遗传多样性、群体间的遗传关系及进行品系融合后的遗传学变化。结果3个昆明小鼠种群在15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92个等位基因,每位点2~13个,平均6.13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721,表明昆明小鼠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北京种群、上海种群、融合种群分别检测到61、63、51个等位基因,其在15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923、0.5177、0.4550,表明上海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略大于北京种群,融合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北京和上海种群。从等位基因组成上看,上海种群与融合种群共有基因数最多(43个),表明其较小的遗传差异;而北京种群和上海种群(37个)、北京种群和融合种群(32个)的共有基因数均明显少于上海种群和融合种群间的共有基因,表明北京种群和上海种群及融合种群间较大的遗传差异。群体间遗传变异分析表明,上海种群和融合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很弱,其Fst值为0.0222,遗传距离为0.0279;北京种群和上海种群遗传分化为中等,其Fst值为0.1433,遗传距离为0.3881;北京种群与融合种群间有较大遗传分化程度,其Fst值为0.1667,遗传距离为0.4162;根据Nei遗传距离进行UPGMA系统聚类表明上海种群和融合种群先聚为一类,再与北京种群聚为一类。结论利用15个微卫星标记,初步确定了3个昆明小鼠群体的遗传背景,从分子水平表明不同生产单位的昆明小鼠种群间具有中等或较大的遗传分化程度,种群融合过程中应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封闭群遗传基因的丢失从而造成遗传多样性减少,研究结果为建立标准化昆明小鼠种群及其遗传背景建立和监测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河南省不同黄河鲤养殖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本研究通过线粒体COI基因对5个黄河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5个群体中荥阳水产良种场群体的单倍型数为4,洛阳水产技术推广站群体的单倍型数为2,其它群体的单倍型数均为3;各个群体的基因多样性从0.200到0.750不等,最高的为河南省水产良种繁育场的群体;各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范围为0.000 63到0.002 28,最高的为荥阳水产良种场群体,最低的为洛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群体.分子方差分析表明黄河鲤将近90%的变异来自于群体内,说明整体上群体间分化较小.结果表明,虽然各个黄河鲤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较小,但是它们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别较大,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鲤的育种和增殖放流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了解山东省内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群体遗传背景和分化情况,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渔业资源,选取线粒体控制区(CR)和细胞色素b基因(Cytb)对分布于山东省近海沿岸的3个大泷六线鱼野生群体以及北黄海1个离岸大泷六线鱼野生群体的线粒体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序列特征、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历史动态情况。经PCR扩增得到大泷六线鱼野生群体的CR和Cytb基因序列,全长分别为485bp和651bp。基于CR基因序列共检测到40个多态位点,单倍型多样性平均值为0.908,核苷酸多样性平均值为0.006,定义了53种单倍型。基于Cytb基因序列检测到56个多态位点,转换颠换比值为19.04,种内单倍型多样性平均值为0.934,核苷酸多样性平均值为0.005,定义了38种单倍型。对比分析表明,4个大泷六线鱼野生群体均具有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NJ系统进化树、群体间/内平均遗传距离、Fst值、基因流及AMOVA分析结果显示:山东省内近海沿岸大泷六线鱼野生群体和北黄海离岸野生群体遗传差异不显著,群体间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未形成显著的遗传分化。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于更新世晚期经历了快速扩张,并形成了现有遗传格局。山东省内近海沿岸大泷六线鱼野生群体和北黄海离岸野生群体遗传结构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地理隔离,这可能与人为增殖放流和秋冬季节黄海沿岸流及暖流有关,从而使得群体之间基因交流广泛。  相似文献   

11.
关于Caragana przewalskii Pojark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青海木本植物志)中被鉴定为Caragawa Przewalskii Pojark的植物是不妥当的,实则应是C. jkii Gorb.. C. przewalskii Pojark.是一个不合法的裸名,已被Yakovlev归并入C. roborokyi Kom., 并作为其异名处理。  相似文献   

12.
祁连圆柏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祁连圆柏成熟果实的甲醇提取物用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结果得到了四个二萜类化合物,它们分别为13-羟基半日花-8(17),14-二烯-19-醛、4-过氧羟基-13-羟基-19-降碳半日花-8(17),14-二烯、4-差向过氧羟基-13-羟基-19-降碳半日花-8(17),14-二烯和19-乙酰氧基-13-羟基半日花-8(17),14-二烯、详细报道了它们的分离、分析过程,以及这些化合物的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数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比较荒漠沙蜥利用生境和潜在可利用生境的9个生态因子,目的是调查其栖息地选择的地理和季节变异.研究表明荒漠沙蜥栖息地选择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存在显著的季节和地理差异.多数种群在繁殖前均选择植被盖度较低的、日晒条件好的生境,而繁殖后选择草本盖度较高、食物条件较好的生境.对照样方季节变异不明显,表明该差异主要由沙蜥的主动选择引起.繁殖前温度相对较低,沙蜥为了获得较高体温、保证生殖腺发育而选择低盖度生境;繁殖后期为了避免高温、快速积累越冬所需脂肪而选择高草本盖度生境.无论对照样方还是选择样方均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且参数的变异模式相同,表明栖息地的地理差异与生境的差异有一定关系.此外,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沙蜥也会权衡逃避敌害和取食的利害,而做出有利于其存活和繁殖的选择.如在灌丛盖度较高逃避捕食较容易的生境会较多地考虑日晒和取食,而在植被盖度较低食物不利时侧重取食.  相似文献   

14.
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了20尾青海湖裸鲤肌肉营养成分,并首次对鱼肌肉中微量元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鱼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9.28%,脂肪为1.73%,灰分为1.25%,水分为78.38%。在测定的汞、砷、铜、锌、铅和镉6种微量元素中,汞的含量为0.123 4 mg/kg,砷为0.130 6 mg/kg,铜为0.255 mg/kg,锌为2.255 mg/kg,铅为3.485 mg/kg,镉为0.09 mg/kg。其中锌的含量超过国家食品规定标准将近7倍。  相似文献   

15.
以在青海湖收集的寄生于青海湖裸鲤的湟鱼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4个季节的样本研究湟鱼棘头虫种群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种群的平均丰度,感染强度和感染率都没有明显季节变化。这与湟鱼棘头虫温度依赖死亡、中间宿主的季节数量动态,宿主食性的季改变有关。湟鱼棘头虫种群在宿主种群的分布在各季度中都是聚集性的,这与宿主食性的分化及第一中间宿主(钩虾)的分布不均匀性有关。雄虫体  相似文献   

16.
解剖了西域沙虎(Teratoscincus przewalskii)的消化、呼吸及尿殖系统,其消化系统的分化比较低等,支气管已出现,肾脏的形状及大小有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7.
荒漠沙蜥血清蛋白含量的年周期变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荒漠沙蜥(Phrynocphalus przewalskii)血清蛋白仿及血清蛋白组分的周期变化进行了测定,测定时间为4-10月的每月中旬及1月中旬(进行人工冬眠的蜥蜴),血清总蛋白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蛋白组合组分采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离,然后用双波长色谱扫描仪扫描,计算相对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荒漠沙蜥的血清总蛋白含量在深冬眠期的1月最高,为81.45g/L,4月出 一进入繁殖季节,其含量开始下降,夏季(6-8月)降为43.81g/L,其中7月最低,为38.07g/L,秋季的含量略低于春季的含量,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冬 眠前(10月下旬)及冬眠期(1月中旬),雌性的含量高于雄性,且差异显著(P<0.05),在出眠后的繁殖季节雄性的含量高于雌性,在冬眠季节清蛋白的比例相对增加,而球蛋白的比例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18.
荒漠沙蜥肺动脉分布及毛细血管超微构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 ABS血管铸型法对 15只荒漠沙蜥的肺动脉及毛细血管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表明 :荒漠沙蜥的肺表面分布有肺前小动脉、肺外侧小动脉、肺后小动脉和肺内侧小动脉 ,各肺小动脉向肺表面和深层分支并最终形成毛细血管 .肺表面肺小动脉的分支之间互相吻合形成小动脉网 ,小动脉网孔内有毛细血管网 .肺内壁被网状隔膜和少量的次级隔膜分隔成许多多面体的肺泡囊和肺泡 .网状隔膜和次级隔膜上均形成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肺表面的毛细血管网为单层 ,网状隔膜和次级隔膜上的毛细血管网为多层 ;肺的毛细血管的管内径小于网孔的孔径 .  相似文献   

19.
20.
The origins and phylogenetic patterns were assessed for G. przewalskii and G. eckloni by analyzing the complete mtDNA cytochrome b gene sequence (1140bp). Phylogenetic analyses further supported that there were three mtDNA lineages (A-C) identified in G. przewalskii and G. eckloni, demonstrating that outer rakers of the first gill have little significance in the phylogeny of the Gymnocypris fishes. The network established showed that G . eckloni of the Yellow River specific haplotype Al was a founder and it radiated all haplotypes of G. przewalskii which suggested G . przewalskii might only originate from one of two maternals of G . eckloni from the Yellow River. Fs test and mismatch analysis showed at least two expansion events in the population of G. przewalskii about 0.2734 Ma and 0.0658 Ma, while G. eckloni from Qaidam Basin could have experienced severe bottleneck effect about 0.0693 Ma. The population expansion was detected in subclades Al and A21 with the most recent common ancestor (TMRCA) about 0. 2308±0.01 Ma and 0.1319±0. 015 Ma,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within the geological age range of "Gonghe Movement" event that caused the separation of Lake Qinghai from the upper Yellow River.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e effect of the fish diversification by rapid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n the Late Pleistoce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