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反讽,是周作人散文中一种独特的诗学命题.通过对<前门遇马队记>的细读,分析作者、读者、叙述者在情感与价值逻辑上的距离,考察反讽产生的诗学途径,并进一步阐释抽绎其内在形态与含蕴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2.
东西对现实世界有着清醒澄明的洞悉,他善于用委婉幽隐的反讽叙事来冲击悖立的本真生活。他的反讽叙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言语反讽、结构反讽和情境反讽。他的反讽叙事不仅揭示了生存的艰辛与苦难,颠覆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等神话,颠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直指我们的心灵,对中国人当下的人性给予了犀利深刻而又不失诗意的剖析。  相似文献   

3.
反讽既是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中运用最娴熟的一种艺术手法,也是这部长篇最为显著的艺术风格.文章从标题反讽、叙事反讽、言语反讽和情景反讽等四个方面,分析、探讨了作家是如何娴熟、巧妙地运用反讽手法,在颠倒与错谬中艺术地表现自己对当下乡土中国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认知的.  相似文献   

4.
火源 《长春大学学报》2004,14(5):33-36,40
以《洗澡》为例,讨论了杨绛小说中大量的反讽现象:言语反讽、情景反讽这两种常见的反讽形态都有突出表现;杨绛反讽的特点是针对所有人,连作者自己也成为反讽对象的全盘反讽和触及人类两难处境的深层反讽;杨绛小说反讽的特色源于与作者人生观相关的写作态度。  相似文献   

5.
90年代小说的反讽意义形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讽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实践的一大显征。根据反讽的概念在90年代的演变和反讽艺术在创作实践中的体现,将这一时期的反讽学划分为四种意义形态:言语反讽、情境反讽、结构反讽和戏仿,据此分析90年代小说的反讽特征。  相似文献   

6.
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向来被认为晦涩难解,本人以为晦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颠覆传统的非情节化的内倾叙述、互文同反讽混合的修辞、现实和理性二重性的复调的意味是致使文本晦涩的重要原因。本人以为晦涩是一种诗学现象,晦涩令《莫须有先生传》成为蕴涵复义性和多重美感的文本。  相似文献   

7.
邵艺 《长沙大学学报》2013,27(3):106-107
言语反讽、命运反讽、文体反讽、情节反讽、情境反讽等这些反讽表征下面,隐匿着新历史主义小说家对历史和生命的态度和探索,体现了对文本和历史的解构和重释,彰显了在浩瀚文学中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8.
反讽是英国女作家奥斯丁作品中随处可见的艺术手段。言辞反讽、场景反讽、深层反讽是其小说中经常运用的反讽类型,也是其领悟世界、把握棘手交学现象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9.
反讽,做为一种美学范畴或思想感情评价,是文艺作品传达作家意念和情感的一种独特方式。与通过荒诞等手法直接暴露现象与本质矛盾的讽刺不同,“反讽通过嘲弄突出出来”。“反讽的主体从生活情景前后一贯的联系中摆脱出来”,于故事之外,引发读者的理性思维,而作家本人却不把自己摆在明显权威的地位上。反讽与讽刺虽有联系,但其意念指向更为复杂多样。反讽在西方文学中源远流长。亚里斯多德和一些诗人悲剧家,都利用反讽手法,衰达自己的理念和情感。  相似文献   

10.
反讽是一种常见的语言形式,与文化和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反讽翻译一直以来是翻译中的一大问题。在翻译中,译者在处理反讽时应该透过语言层面,多多关注原语语境和文化内涵,否则,就会导致反讽效果的的削弱甚至缺失。  相似文献   

11.
龚克昌先生在中国辞赋研究方面的新作,代表了新时期辞赋研究的新成就。新作批驳了针对汉赋的不实之辞,为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作了正确定位。为全汉赋所作的评注是新作的第一次尝试,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对辞赋研究中历来争论较多的学术问题,新作中也不乏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2.
1980年代散文正面临着观念的更新与重建,期间有所“困顿”在所难免。但总的说来,这一时期散文仍然有很大成就,具体表现在主体意识强化、社会功能的多层次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成就非常突出。在动荡的时代大背景下,多种原因形成了她作品中始终挥之不去的出世的孤独漂浮感和生命的虚无幻灭感——"苍凉";同时,她的散文又以一种执着的现世精神沉浸感知着市民生活的点滴意趣,去还原人的真实本性。两者互为映衬,形成了张爱玲散文的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14.
阅读余秋雨所创作的历史文化散文总是被蕴涵在文本中的一种强大的艺术审美张力所裹挟、震撼,这种强大的震撼感包含着智的洞见、情的涵润和美的享受,构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是余秋雨散文魅力的真蕴所在.提出"智及与趣美的张力"这一理论范畴并结合作品分析,以达到对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艺术特质的系统性理解.  相似文献   

15.
语法规则往往因文体而异,诗词语法程度远不如散文严格,因而不能用散文语法来规范诗词.对张继<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根据<全唐诗>中的"愁眠"用例以及诗歌用语的特点,并非只可解读为"江枫渔火对着愁眠的人",还可作两种解释对着江枫渔火怀着愁绪而眠;愁人对着江枫渔火而眠.  相似文献   

16.
《抽彩》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彩》讲述美国的一个普通小村镇的古老传统仪式:村民们每年举行一次抽彩活动,抽出中彩者用乱石打死来保证收获。雪利·杰克逊用独特的风格揭示人性的残忍、不仁道和社会对个体的迫害,因此引起许多争议。本文分析《抽彩》的冲突、背景、人物塑造、象征和讽刺手法。  相似文献   

17.
反语是辞面和辞里的背反,语言意义和思想内容的悖逆。反语可分为词语反语、情景反语和戏剧性反语三大类.它的作用在于讽刺挖苦、幽默俏皮,有时也可表亲昵之情。  相似文献   

18.
随着"春哥"、"犀利哥"等称呼在网络上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哥"已成为近期的网络流行语之一。"哥"的网络义是如何演化而来的,表达了说话者怎样的意图,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现状,这些问题都令人深思。从语用学角度出发,运用称谓语/称呼语、指示语及礼貌原则等理论,对"哥"进行了剖析,认为"哥"在网络上具有嘲讽、彰显个性等作用,体现...  相似文献   

19.
刘辰翁记体散文的取题对象主要有:(1)厅堂楼阁;(2)寺院道观;(3)人物名号三类。其文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心理,并贯穿了个体情趣和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