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7 毫秒
1.
对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禹步、手诀的道教色彩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中的道教法术,是多元一体政治格局下文化涵化的结果。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法术存在的诸多相同性,从人类学文化传播的理论视野可以得到正确阐释。  相似文献   

2.
羌绣面临的问题与灾后产业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县1996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羌绣之乡",而且2006年取得了羌绣、羌绣之乡、羌绣故里文化产权注册商标。羌绣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族民间刺绣植根于古老的民间历史文化,在那单纯的形式中,负载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说,羌族民间刺绣艺术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是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象征表现。近年来,随着阿坝州旅游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阿坝州羌族刺绣文化高高树起了羌族特色民俗文化的旗帜,特别是汶川、理县、茂县等地旅游区的成功开放,赢得了世人的极大关注,作为羌族文化的一个代表,羌绣成了阿坝州重要的文化旅游商品,生产的羌绣也开始多了起来,规范羌绣的产业发展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羌族民间舞蹈"巴绒"的胯部动作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是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羌民族的诸多舞种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通过对古老羌舞"巴绒"的研究,能深入了解羌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古老的民间舞蹈文化,对羌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极具研究价值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陕甘川毗邻区域祀神活动中的美术文化,体现出鲜明的氐、羌民族本原文化特色,是氐羌民族传统文明和文化变迁的活化石。首先,祀神活动中的服饰、道具及其面具中的图饰符号,是氐羌族系生息繁衍的祥瑞符和祭天仪式的原始图腾。其次,无论区域内庙宇的建筑形制还是神祗造像的装饰彩绘,在"多民族文化共生"的状态下,传承着氐羌文化的历史脉络。第三,祀神活动仪式中的程序及其符号语言,被赋予了"神性"的权威的,传达出古氐羌民族本源文化特有的意趣。因而,该区域内的许多民间文化习俗,特别是祀神活动保持了氐羌民族原有的文化神韵。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就阿坝藏羌文化风情走廊建设的主要特质、优势劣势、布局规划及优化路径进行了探讨,其目的是为了加速藏羌文化风情走廊的建设,让潜在的藏羌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进而优化"一线一廊六带"文化产业布局,推动阿坝旅游的二次创业。  相似文献   

6.
汶川银杏乡羌绣产业是"羌绣帮扶计划"实施的现实成果。银杏乡羌绣产业关系着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农户的实际收入及家庭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就目前来看,在后"羌绣帮扶计划"时代,银杏乡羌绣面临着不小的困境。如要改变现状,促进其更好发展,必须"加大对银杏乡羌绣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开发羌绣产品"、"拓宽销售渠道"。  相似文献   

7.
梅山教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最具有影响的民族宗教。它经历了原始部落宗教、民族宗教和跨民族性宗教三个阶段。作为一种民族宗教,它正式创立于唐末五代,而作为一种跨民族性宗教即完成于元末明初。梅山教是由瑶族所创立,由我国西南众多少数民族共同信仰的一种独立的民族宗教,并不是道教的一个流派。瑶族老人尤其是梅山师公死后,其亡灵都要回归梅山就是梅山教作为独立的民族宗教的最主要证据。但由于两宋以后,随着族群的迁徙与文化的融合,道教凭借着政权的力量进入梅山文化地区,一部分汉族道教移民转而改信梅山教,并进而将道教的神祗和道教的教理教义植入梅山教之中,从而使梅山教具有了浓重的道教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8.
民族宗教与民族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壮族麽教各类法事仪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信仰文化特征,如南方稻作民族文化特征、原生性民族宗教特征、巫信仰文化色彩、多元融合及世俗化倾向等。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的文化,能使本民族心里产生信仰精神,达到民族的凝聚力才是活文化,不能为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服务的文化就不叫文化。羌族文化的现代社会适应,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对羌民族文化的研究,不仅是对汶川大地震的学术纪念,更多的是期望可以对地震灾区羌民族文化传承及灾区重建起到一点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羌绣--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羌绣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民间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它集艺术与实用于一体,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进和革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羌绣走出了羌寨羌碉,走出了深闺,已逐步被人们赏识.它具有浓郁的羌家风情,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1.
藏羌彝走廊概念的提出,深化了中国西部多个少数民族历史存在的本相与内涵。本文在这个新视角下,集中研讨空间生态文化美的意蕴。藏羌彝处在一个地理、气候、地貌共有的空间,创造了同而存异的物质空间、非物质空间的生态文化,在相对历史发展中,各自守候"我者空间文化"的生态美发展,同时创造、生成彼此亲和、互补的美的文化生态。守候与亲和,是藏羌彝走廊文化生态美的境界与生态机理。  相似文献   

12.
藏羌古碉集中反映了藏羌地区在当地的自然环境下,从古至今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众心理、建筑艺术等各方面的变化,被赋予了内容丰富的文化观念,有着历史文化、建筑、民俗、宗教文化信仰及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成为纪录这些时代藏羌地区的各族人民生存状态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赵力先生的叶尔羌系列诗歌既是对叶尔羌流域各民族历史文化的追溯与沉思,也是以现代意识对叶河两岸人和事物的现实观照,对生命情怀的抒发、生命存在哲理的感悟与阐发,因而内蕴丰厚,风格独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形态作了分类论述,并就宗教文化形态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习研究意义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滇西南拉祜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学术界普遍认为云南拉祜族源于古氐羌系统,属于古羌遗裔之一[1]。这里的拉祜族能歌善舞,吹、拉、弹、唱样样备全。葫芦笙是这里拉祜族主要的传统吹奏乐器,它几乎伴随着男人们的一生。他们把葫芦笙作为传承文化、抒发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拉祜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藏传佛教寺院中的祭祀性舞蹈"羌姆"。大约在公元8世纪由莲花生大师在主持修筑桑耶寺的过程及开光仪式中所创。藏族传统寺院法舞"羌姆"从"金刚舞"的传入,在西藏发展了几千年,积极地改革形态,充分吸收苯教仪轨和民间舞蹈形式,使"羌姆"更加民族化,与当地文化接壤,集中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它以绚丽的形象宣扬着佛教教理,扩大佛教的影响力。而这绚丽的形象,无论是古朴的舞蹈、诡异的面具,还是华丽的服饰都是藏族文化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作为巴蜀地区最具特色的名族文化“集成块”,是“藏羌锅庄”生长的沃土;“藏芜锅庄”可称作雪山草地的一到靓丽的风景线.该文综合地运用文献资料4专家访谈、实地调查、数理统计、逻辑推理等分析方法.对阿坝州“藏芜锅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增进人们对“藏羌锅庄”的了解与认识,为“藏羌锅庄”的未来发展走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借助考古、神话、岩画对古羌乐舞进行考证和分析。认为舞蹈纹彩陶盆、陶鼓和陶哨,是古羌乐舞最早的实物见证;昆仑神话中的描述是古羌乐舞最早的记载;岩画是古羌乐舞的影像再现;古代文献中的"连臂踏歌"是古羌乐舞的发展记录。提出了古羌乐舞与藏族舞蹈一脉相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回族婚姻是回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鲜明文化符号,具有民族宗教和地域性特点。受现代主流社会的影响,传统的回族婚姻文化发生了变化,一些反映回族地域性的婚姻文化符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些不被人们所关注的变化,折射出了回族社区变迁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0.
西藏地区自古就有人类活动 ,新石器时代的氏族主要是土著族及迁入的古越、华夏、羌、东夷人等。三代至春秋战国时期 ,经民族融合 ,西藏地区主要的民族是以发羌为主的诸羌族 (其他族也都融合到了羌族 )。他们不仅和周围地区有经济、文化、宗教交往 ,而且从古至战国末 ,也与中原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内在的文化关系 ,充分说明西藏自治区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虽然赶不上中原地区 ,但他们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顽强生存和劳动 ,对先秦时期的灿烂文化作出的贡献也是应当充分肯定的。同时 ,他们也为秦汉时期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