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初步总结了等级住居对中国古代城市、聚落和住居的作用方式;初步分析了作为等级居住进一步发展的宗法礼制对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某些特征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说明了宗法礼制与建筑的通用性之间的关联性,从一个特殊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中国古代城市、聚落和建筑的某些基本特征,有利于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2.
1引言   在漫长的封建体制重压下,中国建筑的型制以一种超静定的结构演进,几乎没有质的发展.“大屋顶”和封建皇权一样,统治了中国数千年.沿袭旧制成为一种规范、一种荣誉,甚至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这表明了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建筑发展观.这和中国古代礼制文化传统的密切同构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3.
明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制建筑。在古代政治生活中,明堂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历代君王一直不遗余力地修建明堂。武则天时期,出于特殊的政治需要和个人的狂热追求,她耗费巨资先后两次建成了巍峨庞大的明堂。建成后的明堂成为武则天的政治活动中心,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4.
《科技潮》1998,(4)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位于北京先农坛内,1991年9月25日正式开放,是我国第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犹如座座里程碑,镌刻着人类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成就,被视为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贡献的标志。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树一帜的风  相似文献   

5.
深衣礼制考     
刘婵英  朱励恭 《科技信息》2009,(21):I0203-I0204
《左传》云:“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深衣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服饰,堪为礼制社会古服之典范。考析深衣文化.透析中国古代着衣的礼制思想,弘扬汉服文化为本文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6.
贾琳 《创新科技》2015,(2):55-59
中国的建筑体系博大精深,古代中国建筑在建材和样式上一脉相承,把木作工艺推到了一个极致,但上千年来样式变化相对较少,近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新的建筑形式和新的建筑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发展以及与世界建筑的接轨.  相似文献   

7.
广州光孝寺大雄宝殿大木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较为成熟的一个子系,既吸收了北方建筑技术和制度,又保留了地方建筑的一些特征。对岭南古代建筑的探讨不仅有益于中国建筑体系的研究,同时对地方建筑发展的规律性的探索和对古代建筑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为一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8.
程天明 《工程与建设》2012,26(6):753-755
文章以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的礼制思想作为基础,分析传统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宗庙建筑、城市都邑和帝王陵寝三个例子,从建筑文化的视角来理解建筑与礼制思想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结构与造型及装饰工艺经长期发展而成的协调统一的艺术体系。它是世界上古老的、成熟的、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之一。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它的基本造型特点来自结构的内在要求。中国古代建筑常由若干单体组合成群,形成有层次、有主从、有韵律的空间布局,用逐步展开和先后对比的手法增强艺术效果。常常形成对称布局,但在非对称布局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中国古代建筑有丰富的内部空间处理手法。空间的垂直分割和水平分割互相贯通穿插,极为灵活多变。中国古代建筑,除了对建筑构件进行艺术处理外,还采取多种材料用于装饰,发展成为多种专门工艺,重要的如木雕、石雕、砖雕、金属件、镏金、琉璃、镶嵌、织物、编竹等工艺,作为建筑和陈设的装饰手段。中国古代重视色彩效果,并且发展了壁画和木构上的彩绘,以及琉璃、金箔的色彩和光泽特性的运用,形成绚丽多彩的风貌。中国古建筑遗产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是发展现代中国建筑文化的源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亚细亚”式的历史道路决定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礼制模式、礼仪文化的形成。在殷周宗法制的背景下,礼制的完善直接促成了中国古代冠服制度的确立。基于《周礼》的早期冠服礼制体现了效法“天地之德”的伦理精神。“礼”文化在春秋后期的内在转向(从“礼仪”到“礼政”)进一步对古代服饰提出了“人伦之德”的德行要求。从而影响了古代服饰成为一种政治统治的工具,一种思想道德的附庸,丧失了其自身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风水中包含着深刻而系统的思维理念,是我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实用操作技术。通过对海宁画像石墓的建筑基址和建筑空间的风水术进行分析探讨,可以窥见中国古老的风水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浅论青铜礼器与中国青铜时代的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福贞 《开封大学学报》2007,21(1):26-29,48
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不仅十分发达,而且其发展与当时社会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中国古代青铜器使用的突出特点是作为礼器在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礼器是古代贵族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是贵族的专利。青铜礼器作为维护奴隶制宗法礼制社会的工具被当时的统治者神圣化了。这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青铜文化的显著特点,即与当时国家的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异常发达的青铜礼器折射出青铜时代的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3.
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它带有强制化、规范化、普遍化、世俗化的特点,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也深深地制约着活动的诸多方面。本文主要阐述了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越两国在建筑技术方面交流密切,古代中越建筑技术交流的特点有:中国建筑技术传入越南,深刻地影响了越南的建筑风格;中国移民直接参与了越南的建筑工程,把先进的建筑技术带到了越南;古代中越建筑技术交流与中越佛教交流紧密联系在一起;阮安参与明初北京城的设计,反映了越南具有高超的建筑技术,是古代越南人民对中国建筑业的贡献。建筑技术的交流是古代中越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作为论述先秦礼制的论文集,《礼记》中包含着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孝道思想,它对我国历代孝道思想发展及实践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在婚姻伦理中,孝占据着绝对的地位,它是婚姻唯一的目的,是古代婚姻制度得以确立的根本原则,是夫妻双方婚姻生活的首要义务。  相似文献   

16.
文章略述了中国古代混合建筑发展的史迹。论述了防火技术对于古代混合建筑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混合建筑中石门框、石木混合柱、瓦和天井的技术意义。剖析了古代混合建筑“三封一敞”形式的科学性。文章应用现代雷电理论解释了中国古代混合建筑应用金属屋面防雷的科学道理。在沦述古代混合建筑技术意义的同时,对于古代技术的“古为今用”作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良渚文化礼制的形成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渚文化 (公元前 30 0 0多年—前 2 0 0 0年左右 )是太湖地区一支主要的考古学文化。在大墓中常有制作精致的大量玉器随葬。这些玉器 ,是以琮、璧、钺为主体的成组玉礼器 ,成组玉礼器的出现 ,表明已有了礼制。礼制是中华古代文明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一个特点。良渚文化玉琮的广为传播 ,同时也把礼器包涵的礼制传向四方 ,这对中华古代文明史的研究 ,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客家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社会、文化是建筑的一个主要形成因素,在一些复杂的建筑现象之后,多有一些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文中运用文化人类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分析客家社会、文化与建筑之间的种种关系,试图找出客家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并着重从客家人的礼制、家族和风水观念三方面,详尽地讨论客家传统聚落、住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提出这三大观念是客家建筑文化的主要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19.
程畅 《工程与建设》2011,25(6):756-758
数千年以来的人类活动,造就了无数的建筑艺术精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的建造技术一直在发展,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在中国古建筑的角度来说,建筑外形的特征的变化都可以看作是一次次技术进步的结果。随之而来的也有关于古建筑的发展与环境的一系列问题。文章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发展和艺术形式的结合点出发,分析了历史过程中建筑技术与艺术...  相似文献   

20.
李莹  李秀英 《科技潮》2003,(9):56-56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座落于北京先农坛内,是一座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依托的,面向广大观众宣传普及中国古建知识的专题性博物馆。《中国古代建筑展》和《北京先农坛历史文化展》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前者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类型、精湛的建筑技术及辉煌的艺术成就,后者展示了明清北京先农坛500多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古老的传统建筑为中华民族不断繁衍生息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在有限的古代建筑中蕴涵着无限的建筑文化。为更好地向广大观众和青少年展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刻内涵,近年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可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