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日本坛曾掀起一股翻译鲁迅作品、评论鲁迅的热潮。在这股热朝中,日本坛宿将佐藤春夫的译介工作格外引人注目。他所选择的角度,对鲁迅学有着深刻而独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这篇文章论述鲁迅与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关系。叙述了鲁迅从二、三十年代译介和评价契诃夫的作品,到鲁迅早期创作受契诃诃夫影响的情况;比较了两位作家在创作及艺术表现形式中相类似的东西,指出鲁迅早期的创作虽受契诃夫作品的影响,他们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师承关系,但鲁迅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战斗性远远超出了契诃夫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2012年鲁迅作品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郜元宝、李冬木、李宗刚、汪卫东、吕周聚、彭小燕、莫言、张钊贻等皆对鲁迅小说发表了极为精彩的看法.王本朝、孙玉石、李玉明、张洁宇的《野草》研究皆可称得上别具一格.杂文研究中,汪晖、汪卫东、符杰祥的阐释极为精彩.蒋晖的《科学史教篇》研究,杨义、张洁宇的鲁迅诗歌研究,薛羽、姜异新的鲁迅翻译研究,叶淑穗、符杰祥的鲁迅手稿研究,郜元宝、钱理群的鲁迅作品整体研究,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4.
2013年鲁迅作品研究中的几个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鲁迅作品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王彬彬、祁晓明、文贵良、李宗刚、张全之、周维东、刘俐俐、王泽龙、龙永干、程桂婷等皆对鲁迅小说发表了极为精彩的看法.张洁宇、任毅的《野草》研究,张显凤、李林荣的《朝花夕拾》研究,皆可称得上别具一格.杂文研究中,王富仁、温儒敏的阐释极为精彩.刘东方、吕周聚的鲁迅诗歌研究,北塔、陈芸的鲁迅翻译研究,汪卫东、靳新来、陈漱渝、刘增人、符杰祥、刘运峰、朱寿桐、李荣华的鲁迅作品整体研究,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5.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从多方面对当前高中生鲁迅小说的阅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虽然高中生课堂内外的鲁迅小说阅读情况都不太理想,但他们对鲁迅小说并不反感;高中生主要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来了解鲁迅,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鲁迅研究的最新进展,更加有意识地挖掘鲁迅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帮助学生走近鲁迅,走进鲁迅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初,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明显减少了鲁迅作品篇目,《阿Q正传》等作品在教材中消失,引发教育界、文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热议。同时,师生中普遍存在鲁迅作品难教、难学的困境。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在校园中面临是去是留的尴尬的境地。笔者2011年2月在湖北咸宁、黄冈以及浙江绍兴等20所中学组织开展鲁迅作品教学问卷调查,综合调查数据、意见和各种相关的研究资料、文献,从教材编选和教学应对两方面分析产生这种困境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以引起更多的一线教师关注并参与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材编选及教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为新文学的奠基者,与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产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的小说确立了乡土小说的规范,众多乡土作家在鲁迅和他作品的影响、启发下走上乡土文学创作的道路。在反封建主题、关注妇女命运、批判国民劣根性,以及人物塑造、结构艺术诸多方面,其他乡土作家均与鲁迅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在悲剧风格上,特别是"几乎无事的悲剧"这一点上,更有着惊人的一致。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个独具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人物家族--"狂人"家族.我们之所以把他们归为一类,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特别是命运都有相同之点,即不满现状,要求改变现实,他们都有一颗不安的心灵.这个"狂人"家族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初期的生活图景,成为历史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9.
梳理了鲁迅辑佚的<唐宋传奇集>"发意匡正"的目的,以时间为先后顺序的编排体制以及鲁迅求真考信的治学精神;分析了鲁迅关于唐代传奇小说的文体渊源、创作动机和唐传奇对后世创作的影响,总结了鲁迅对唐传奇研究的贡献.同时,鲁迅的小说也深受唐传奇的影响,二者在意境上都追求诗意美,在语言上都力求简约传神,从中体现了鲁迅与唐传奇的诸多联结.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新文学中,鲁迅是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的先行者和奠基者.他在此类小说中所坚持的创作倾向,对台湾作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台湾作家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不仅在民族灵魂的发现上沟通了与鲁迅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内在联系,而且显现了一种深深的"鲁迅情结".这种"鲁迅情结"既影响了台湾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风貌和主题流向,有力表明了两岸文学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又从海峡彼岸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接受过新文化运动熏染的金庸,十分推崇鲁迅这位五四文学大师,金庸不仅借鉴了鲁迅,又能独辟蹊径.金庸和鲁迅在作品形象、文化精神及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挖掘体现了对精神本体中潜在的哲理和人物心理内涵的认同.鲁迅与金庸非常忠实地反映了人们真实的精神与心理状态,他们对精神本体的建构是凭借"阿Q性"、看客及勇士形象呈现出来.金庸小说因与鲁迅作品的历史记忆结成纽带,具有更深一层的提示性的精神蕴涵,这种承继性体现在对奴性哲学的批判、启蒙意识的张扬及人格理想的追求上.鲁迅和金庸运用卓越高超的幽默、意境、语言等艺术技巧,使作品具有强大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在形式方面具备丰厚的潜质,鲁迅确实是一个创造新形式的先锋。80年代以来的"实验小说"在文体意识、叙述意识等方面的形式革命,仍能从鲁迅的小说中聆听到清晰的历史回应。鲁迅是20世纪中国实验小说当之无愧的先驱。  相似文献   

13.
顾立雅是美国著名汉学家 ,他的汉学研究在美国和世界汉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国内对他的汉学研究译介和了解得不多 ,本文试通过阅读其主要汉学著述 ,对其汉学研究全貌做出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 ,并对其研究成果做出一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胡征与鲁迅     
胡征是我国革命文艺运动中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挚着地学习鲁迅作品,进而研究鲁迅诗歌,无论创作还是思想,都受到鲁迅深刻的影响。学习、研究与追随鲁迅,是胡征行进在人生道路上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无论是思想方面还是艺术方面,都有着杰出的成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启蒙主义者的思想特征和独特的悲剧美学追求.本文对鲁迅小说中悲剧主人公的不幸命运、痛苦灵魂及其悲剧美学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通过这些悲剧女性探讨了鲁迅小说的悲剧意识及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笔下总有自已最熟悉、因而也最容易生色的人物.在《呐喊》和《彷徨》中,鲁迅显示了他对当时中国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大系列人物的深刻认识.而在知识分子这一人物系列中,鲁迅对教师这个阶层体察得尤为准确细致.这无疑与他青少年时期同教师的接触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与他前后经历了将近十年的教师生涯密切相连.教师,是鲁迅一生中从事过的两个职业之一(另一个职业是作家).对教师,鲁迅有着深刻的心理感受.多年来,学术界从这个角度来透视鲁迅作品一直注意不够.由此窥测到鲁迅作堂奥之一角,是本文试图达到的目的.鲁迅笔下的教师形象主要出现在他的小说散文里.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就是以塾  相似文献   

17.
笔者20多年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教过许多鲁迅作品,再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众多的人物:阿Q、祥林嫂、闰土、孔乙己、狂人、人力车夫等,这些人物都栩栩如生。但我们还要注意一个人——“我”。再议“我”的非虚构色彩与典型性,可以有利于读者深入领会鲁迅作品的思想性,借鉴鲁迅高超的艺术处理手法。  相似文献   

18.
文化播报     
<正>蒙娜丽莎的着色之谜"蒙娜丽莎的微笑"至今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谜,但法国科学家7月16日宣布,他们经过研究,破解了这幅名作的部分"秘密"。法国博物馆和修复中心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卢浮宫收藏的《蒙娜丽莎》等七幅达·芬奇作品,试图分析达·芬奇在作品创作中所使用的  相似文献   

19.
寻找心灵的故乡——试论鲁迅作品中的“家园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学所涉及的鲁迅作品近二十篇,包括小说、杂文和散文等文体,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鲁迅思想的各个侧面。如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内在联系,对具体的课文教学无疑将是大有裨益的。本文的写作目的正在此。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呐喊》、《彷徨》研究有关《狂人日记》、《伤逝》的论述最为醒目;总论《故事新编》的文章多从文体角度入手,以汤哲声、陈林侠、房伟的文章为代表;李今、刘进才、孙玉石针对胡尹强《鲁迅:为爱情作证》一书发表了针锋相对的看法;有关《藤野先生》的论争构成《朝花夕拾》研究中的热点;朱正的鲁迅杂文重读,戈双剑、杨晶关于鲁迅日记的语言考察,孙郁《鲁迅的译介意识》,邢植朝、袁盛勇、崔云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对于鲁迅作品的整体解读,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