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微重力条件下燃烧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姜羲教授、博士生导师范维澄助教吴姜玮随着人类探索空间技术的进步,诞生了一门研究微重力环境中物质运动规律的新兴学科——微重力科学。微重力科学包括微重力流体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和空间生物技术三个主要组...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现代高科技对材料性能的要求,人们不断地开发新材料,探索制备材料的新工艺。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为材料制备提供新的环境——微重力环境,从而消除了重力引起的对流、沉淀、静压力等对材料制备过程的物理、化学反应及材料性能的影响。本世纪60年代以来,微重力科学的研究经久不衰,最近几年,尤其是在微重力下制备有机物和聚合物材料的研究一浪高过一浪。本文简述了在微重力环境中制备有机物和聚合物材料的一些研究成果,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微重力流体物理是微重力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简单流体的许多新体系、气/液两相流动和传热以及复杂流体力学. 微重力流体物理除其本身学术和应用的重要意义外, 还与微重力燃烧学、空间生物技术和空间材料科学密切结合, 促进了交叉学科的发展. 利用我国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 进行了一批微重力科学的空间实验, 使我国微重力科学迅速进展. 本文主要介绍近10年来我国微重力流体科学的空间实验研究和主要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4.
在太空生物学实验进入了相对平静期的今天,由美国宇航局空间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发起举办了一次旨在回顾微重力如何影响生物系统的专题讨论会,与生物学通常关注分子水平的做法不同,本次讨论会的焦点,在于细胞水平的微重力效应,希望通过微重力这一研究方法,帮助理解重力在我们这个星球生命演化史中所体现的作用。会议提交的报告,充分表现了生物体和器官系统的多样性,反映了微重力和其他环境变量在多种器官系统及其演化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小麦,这是第一个经催芽后播种的品种,将催过芽的种子在微重力环境下播种。在微…  相似文献   

5.
微重力下的两相流动和传热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微重力下的两相流动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两相流动的主要流型进行了一定的综述,并对微重力下的气液两相流动传热规律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小结。  相似文献   

6.
当前,人们对空间微重力环境影响生命、化学、物理等过程的认识仍较为粗浅,在地球表面是否可以且如何模拟空间微重力环境或效应尚不清楚.本文拟从空间细胞生长对微重力响应这一基本问题入手,从力学/物理基本原理出发,讨论什么是重力变化、如何模拟微重力环境或效应、怎样模拟微重力环境所致的生物学响应等问题,以期澄清空间生命科学与空间生物技术、乃至空间生理学与医学研究中的相关基本概念,为地基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康琦  侯瑞 《自然杂志》2007,29(6):328-335
本文详细解释了微重力以及微重力流体管理的概念,阐明了微重力流体管理在推进系统、热控制系统、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电源系统中的工程应用,指出了微重力流体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8.
太空业一向被认为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迄今为止,人类在太空进行的成功的商业活动,还仅仅限于通信及遥感卫星,相信在21世纪,太空商业化进程将进一步深化。 微重力技术 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后,人类已经发现了许多微重力环境独一无二的优点。 在失重条件下,其他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微重力对蛋白质晶体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考察微重力对蛋白质晶体结构的影响,对空间和地面结晶实验生长出的蛋白质晶体进行了结构测定,并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完成对鸡蛋清溶菌酶晶体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又对酸性磷脂酶A2晶体结构做了测定和比较,从目前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微重力可能不足以改变蛋白质肽链的构象,但微重力能够改善与蛋白质分子联系罗弱的有序水分子的空间排布状况,这应该是微重力改善蛋白质晶体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上述两种蛋白晶  相似文献   

10.
《科学通报》2002,47(6):438-438
第5届中-日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5th China-JapanWork-shop on Microgravity Sciences)将于2002年9月3~6日在中国敦煌(甘肃省)举行,会议由中国微重力科学与应用委员会(NSMSA)和日本微重力应用协会(JASMA)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NML/CAS)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CAS)、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CSSS)等单位协办.聂玉昕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H.Azuma教授(Osaka Prefecture Univ,Japan)任本届会议主席.会议的主题将涉及微重力科学领域的流体科学、燃烧和化学物理、材料科学和热物理特性、生物技  相似文献   

11.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3,35(4):258-263
动物有4 种不同类型的婚配体制:(1)一雄一雌制或单配制;(2)一雄多雌制;(3)一雌多雄制;(4)混交制。一 雄一雌制是指在同一个生殖季节或同一个生殖周期内一只雄性个体只与一只雌性个体配对并生活在一起。一雄多雌 制和一雌多雄制都属于多配制,它们是多配制的两种不同形式。混交制则是指包括多个雄性个体和多个雌性个体的 一种婚配体制,这种婚配体制也有两种不同的亚型。该文简要介绍近期关于动物婚配体制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提出铁合金(生铁、铸铁、球铁)中钼、镍、锰、硅、磷快速测定方法:采用混酸快速溶解样品并制成系统分析母液,然后从中分取部分试液分别进行快速、简便、准确的单项测定,实现铁合金厂及铁铸件加工厂的生产例行分析及材料的快速检验,从而达到控制产品质量、降低化验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结合公路工程的安全防范,重点介绍了在桥梁、涵洞施工现场、超深挖孔桩施工、深基坑支护、高支模架、汽车吊等施工机械作业、防火防汛、施工用电安全、水电气等管网的保护等分项工程的安全,从安全技术保证措施、组织思想保证措施、安全施工措施上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吕宝忠 《自然杂志》2012,34(5):294-298
演化为人的进化长河至少可追溯到500万年前,对该长河中的两个缺失环节,即“根人”和“南方古猿源泉种”的仔细分析再次证实了达尔文的渐变理论。现代人起源的“走出非洲”和多地域假说争论不休,对尼安德特人和丹尼沙瓦人全基因组草图测序和分析表明,混合上述两个假说的提议似乎更可取。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解释,今已聚焦到开创文化的大脑上。大量证据表明,智能进化支持了四个等级语言和三个世界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5.
林银银  巫金波 《自然杂志》2017,39(2):103-114
随着微流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传统实验方法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人们迫切希望微流控技术可以将传统实验室中的实验操作过程如样品预处理、混合、反应、萃取、分离、表征和检测等集中在一个芯片上,以微流控芯片代替传统实验室。这种高通量的实验方法将显著提高反应效率,增加产量,从而不但实现高通量材料的合成、表征与检测,也进一步促进了平台的集成化、微型化、自动化和便携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纳米毒理学与安全性中的纳米尺寸与纳米结构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常雪灵  祖艳  赵宇亮 《科学通报》2011,56(2):108-118
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是纳米科学中既具有基础科学意义, 又事关纳米科技应用前景的关键问题, 是纳米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国际上普遍认为, 纳米技术的未来发展取决于两大主要瓶颈能否取得突破: 一是纳米尺度上的可控加工与大规模生产技术; 二是纳米安全性知识体系与评价方法. 针对后者, 欧洲和美国都提出了“没有安全数据, 就没有市场”(“No Data,No Market”)的方针. 为了保障科技和市场的优先权, “科技要领先, 产品要安全”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国家战略. 为此, 在短短5 年内已经形成纳米毒理学这个新兴学科, 阐明在纳米尺度下物质的毒理学效应. 本文重点分析纳米毒理学与纳米安全性中的纳米尺寸效应、纳米结构效应这两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及其研究结果, 同时简单讨论剂量-效应关系这个传统毒理学的中心法则在纳米毒理学中的变化情况, 讨论未来的相应研究内容和方向, 同时也帮助读者更为科学、理性地认识和理解物质在新的纳米尺度下所固有的生物学特性, 包括毒理学特性.  相似文献   

17.
刘建妮 《自然杂志》2014,36(1):10-13
叶足动物是寒武纪海洋中非常特殊的类群,它们因为具有柔软的叶片状附肢而得名,而这柔软的叶片状附肢正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一对腿”。这对腿的出现,使地球进入了全新的“步行”时代,并且继而开启了地球上最大优势类群节肢动物的演化之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以澄江化石库中的叶足动物为主线,浅析寒武纪叶足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碎石沥青混合料(LSM)柔性基层在高速公路路面基层中的广泛应用,它在提高路面使用功能,降低因超重、超载等原因造成的路面损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排水性能也越来越引起业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做好施工质量控制,是减少通车后养护费用、确保行车通畅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室内给排水的能源浪费较为严重,进行节能措施刻不容缓。文章介绍了现阶段室内给排水工程节水节能的几种主要方法,希望有所作用。  相似文献   

20.
查传捷  李琦 《自然杂志》2012,34(6):318-326
科学界有一种不成文的法则:物理是具体模式,其原始术语摘自于真实世界的对象与关系。数学则是理想模式,其原始术语来自于对猜想的演绎。一般说来,物理学以观察、测量与实验为现象辩护。数学则是以推理演绎为物本身辩护。前者是对物理现象的诠释,后者是阐述事物隐含的本质。显而易见,这两种知识有本质上的差异,亦各有先天的盲点与缺陷。因此在入门的瞬间,彼此不一致的裂痕业已出现,并延续下来。这就是千百年来科学知识疑窦丛生的肇因。这篇论文秉持真理,根据宇宙时空结构转换所遵循的自然律为立足点,更为数学打开了通往物理公设化(axiomatisation)的门扉,进而令数学与物理学一致,以破解千百年来科学界“悬而未解”的种种问题,从根本上彻底消弭了自古以来令数学与物理陷于严重困扰的基础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