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网络文学是古老的文学和全新的网络相互融合产生的。一方面,它必然符合文学的根本属性——文学是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要素构成的一种活动。因此,它产生作为文学活动而存在;另一方面,它的技术属性又使文学在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层面上发生了众多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不是超然于世外的作家。其文学观呈现出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张扬文学本体性,致力于文学独立自由,拒斥政治,商业对文学的侵蚀。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五四文学启蒙,改造国民性的传统,把文学作为社会改造的工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其自由观与功利观分别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貌似对立,实现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十八世纪的北美殖民地,人们在进行独立战争的同时,也在审视着自己民族的文学创作,启蒙主义运动在这一时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追求自由,引导人们从清教思想中解脱出来,引导人们为建立独立国家而奋斗。"实利主义"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特征,政论文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进而成为导致美国国家独立的重要力量。而政治上的独立又为日后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独立、民主、自由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当时时代文学的主体精神。一方面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士气,另一方面对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前五四时期积极倡导白话文学和文学的启蒙工具论的思想者,刘师培语言-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他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学经验的考察分析,另一方面也与他的革命者身份及相关的政治诉求息息相关.但刘师培对中国历史上语言-文学演进现象所作解释的意义,主要地并不是在实践意义上,而更多是在学术和理论认识意义上.无论是他对历史上各种文体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形态的分析,还是对方言俗语、外来语等对汉语发展影响的分析,大体上反映出其语言-文学观仍然属于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语言-文学观.  相似文献   

5.
藏族作家阿来的文学观一方面体现在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上,其文学创作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但又超越了本民族的局限,并且更进一步地还借鉴和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为自己所用;在另一方面,阿来的文学观又具有藏族作家独特的宗教情怀,其许多文本都打上了藏地宗教的烙印。阿来的这些文学思想和观念。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6.
骑士文学中描写的圣洁纯粹的典雅爱情,一方面是骑士精神皈依上帝,对基督教唯灵主义崇拜的世俗转化,包含着浓重的宗教情结;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世纪禁欲主义的藩篱,表达了发于人性的自然欲求,萌动着生命的活力,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精神的先声。  相似文献   

7.
文学客体对文学创作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文学客体世界并不是天然的纯客观的存在,它有极复杂的内在构成,其中最重要但又常被人们忽视的是主体因素以积淀方式转化为客体因素,使文学客体在其自然,社会与作家活动三个组成部分中都形成双重性质,它们一方面给文学提供着“死”的材料,一方面又提供着活的观念。结果,主体积淀丰富了文学客体世界,同时也就丰富了文学自身,对客体构成中主体因素的正确理解,把握,成为文学真实,深刻地反映生活的基础与前提。  相似文献   

8.
以汉语为载体的马华文学在马来西亚处于微妙的文化混杂语境乃至边缘化处境。在中国-东盟文学关联域,马华文学代表作家黄锦树具有特殊意义。他的"中国后裔之子"和"南洋之子"双重身份,使他能够游刃于华人文化与马来西亚文化之间。一方面,黄锦树关注中国性的书写;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拆解历史传统,进行马华文学的本土重写。黄锦树的文学作品昭示了双重身份与文化混杂的"第三空间"特征,在当代海外华人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梅 《甘肃科技》1998,14(4):4-4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同时也是一场巨大的变革。一方面,这个变革必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注入活力;另一方面,这个变革也必然影响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上海文学中的城市怀旧展现出了很多新素质。这些新素质从上海的表里两面全方位地挖掘记忆中的上海形象。它的怀旧一方面走着时尚化和商业化的路线,为我们呈现光彩夺目的上海风情;另一方面它又深入到城市深处,对上海进行祛魅。这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使上海的怀旧书写形成一种张力,在此之下我们窥见了上海的表与里,真与幻。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文学走过了极不平凡的路程。许多作家坚持现实主义传统,直面社会人生,怀着对祖国、对人民、对文学事业的真诚与热爱,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以可贵的艺术良知和对生活的激情,扎根生活,用自己的创作沤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贡献了一份份成果。文学理论批评家们也热切而敏锐地关注着文学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澎湃、人们的观念迅速变化,文学现象极其复杂的情势下,艰难地探索,为文苑浇花除草,为文学推波助澜。他们,作家和评论家们,都为世纪末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了聪…  相似文献   

12.
从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变化轨迹的视角,通过对1978年以来知青作家部分知青文学“经典文本”的重新审视及“老三届”文化热价值导向的研究,提出“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关系在“知青文学”价值追求中的意义;分析了知青历史参与者不同政治、文化、经济背景对历史本质认识的差异;考察了在80~90年代社会经济结构重大变化背景下,知青文学价值尊崇的不同倾向,价值标尺的转移与确立;探讨了文学、价值取向与历史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与道德观念存在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变化,这种影响有消极和积极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反过来又会制约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道德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文学世界具有很强的空间感,"故乡"、"家"和"后花园"是其空间意识的三个方面。萧红的空间意识一方面来自其复杂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还受到中国古诗和绘画的影响。萧红用空间意识构建了自己的文学世界,而她的文学世界又扩大了中国女性文学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5.
谈论这个题目首先会碰到一个理论问题:文学与法的关系。恩格斯于1894年在给德国一位大学生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①这里,恩格斯非常准确地说明了文学与法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关系:文学与法同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学与法并不只是消极地被经济基础所决定;文学与法是交互影响的,并且都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其实,这是个众所周知的常识问题,无须再罗里八嗦。眼下值得讨论的是:在西方文学史中,文学是如何介入到“法”的领域的;这种介入是否使文学变得有非审美化之嫌;如果没有,作家成功的奥秘在哪里。本文的话题就从这里开始。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中国文学界对文学的认识出现了"纯美"与"功利"两途.这两种认识一方面并存着,并各有沿着自身思路展开的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另一方面,更为普遍的现象是,出现了两者之间的调和,从而形成了一种有限度的文学功能理论.周作人早期的文学思想,事实上也处于这样一种调和之中:一方面,虽然在精英知识分子的立场下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却反对将这种社会功能强调到极致,因而从反面强调文学的独立地位,并使文学与政治等领域保持距离;另一方面,对文学独立地位的强调又并不隔绝他对现实社会思想、文化的关注,因而在创作上强调一种严肃的文学态度,并使其文学观念与纯美的艺术理论区别开来.这样一种调和的文学态度影响到了他此后的文化立场,并对其散文写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12──1919年是一个深刻而混乱的历史交点,由社会转型期的实力政治导致了价值判断普遍的浪沌与矛盾,文学也就在这重重的矛盾中展开。文学在现实政治面前的无用既造成文人士宦价值失落的不幸,也促进了文人对文学自身价值的希翼,同时新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技术的发展又为文学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市场,从而使颓丧的文人造就出活跃而兴旺的文学局面:或是在伤感之中追挽着过去,并造成了南社诗人与同光体诗人的合流;或是在哭的疲惫中,拓展出骂世,警世,混世,避世与售世的多种文学趋向以及酒色文学盛行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8.
在自然界中,大海所占的位置是特殊而重要的。世界上诸多民族的诞生、生存与发展几乎都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大海的广袤深邃、无边无垠既是一面天然的保护屏障,又是人们谋求财富、开拓发展的重要通道,大海作为自然力量的象征,它在人类生存发展的过程中所具有的意义显得尤为深远,一方面,人们崇拜大海,要依靠它的保护和所赐予的财富生存;另一方面,人们又试图控制大海,  相似文献   

19.
寻根文学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从文化角度讲,保护民族文化不被世界文化所吞没,同时又反思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构成了寻根文学创作的主线;从哲学角度讲,现代非理性主义使作家们获得了对本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产生了新的审美体验;从现实角度讲,强调传统文化的寻根文学使人们获得了一条不同于现代性文学的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作家的精神核体是政治激情与艺术追求的融合体。当代中国作家一方面从一开始就或自主或被动地接受到来自政治层面的规约,另一方面新政权的浪漫构想也实实在在地鼓舞了部分作家。时代要求作家作出政治选择,但作家作为有着独立精神向往的个体又时时得听从艺术的召唤。于是,回旋在艺术和意识形态之间便成为20世纪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