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新红学家发现加注了脂砚斋的批语的版本前,红学研究中井无脂砚斋其人。脂砚斋不是第一个阅读《红楼梦》的读者,也不是第一批书的人。当时社会上还有其他版本、其它书名的《红楼梦》在流传,不止脂砚斋所抄阅再评的《石头记》一种版本。所谓“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苦哭芹,泪亦殆尽”等语是脂砚斋说的假话。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一部举世闻名的世情小说,作为曹雪芹亲友的脂砚斋,洞悉作家的用意,对作家笔下的世情作了一一的点评,他揭示《红楼梦》就是在展现世俗人情的种种形态中,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文章对脂评中的人情,进行了梳理和阐发,借以探讨脂砚斋的小说美学思想和阐扬《红楼梦》的成功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3.
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鲁迅先生认为最早是袁枚提出来的。他所根据的是袁枚《随园诗话》里的一段话:“康熙间,曹练(栋)亭为江宁织造……其子(按应为孙)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其实,这个自叙说的肇始者是时间更早,与《红楼梦》有直接关系的脂砚斋。当《红楼梦》还处在创作的阶段,脂砚斋的许多批语,已经在向读者反复说明着《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叙。他  相似文献   

4.
脂砚斋是谁?     
《红楼梦》问世后的最初几十年是靠手抄本流传,在一些传抄本中,附录有许多署名或不署名的批语,在署名的批语中,署“脂砚斋”和“畸笏叟”的最多,要占一半以上。(据徐恭时先生在《脂本评者资料辑录》一文中的统计,有十名署名评批者,共有一百七十四条批语,脂砚斋占三十五条,畸笏叟占五十五条。)在不署名的批语中,可看出大多数也是脂砚斋的手笔,这些批语也最重要,最有价值。因此历来都为《红楼梦》研究者所重视,但因这些署名是化名,所以“脂砚斋”是谁?脂砚斋和畸笏叟是同一个人还是两个?至今还是个疑案。  相似文献   

5.
脂砚斋在评点《红楼梦》时,对《红楼梦》在人物塑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此问题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本文对这些见解作了一些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创作过程臆证》杜撰出“脂砚斋作《石头记》”论,企图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事实上,《石头记》乃是曹雪芹在《风月宝鉴》 基础上创作出来的《红楼梦》二稿。这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客观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7.
1 这里所说的脂砚斋,是依据俞平伯先生的意见,把诸种《石头记》抄本中的所有评语,都作为脂砚斋的评语看。(参见俞平伯《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一书)其实,那些评语,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即从甲戌本第2回的眉批“且诸公之批,自是诸公眼界,脂斋之批,亦有脂斋取乐处。”从这条批语来看,便知除脂砚斋的批语外,尚有“诸公之批”。而所谓的“诸公”,又显然不  相似文献   

8.
在评点《红楼梦》时,脂砚斋用了较大的篇幅来探讨小说的文法。文章对他所说的六种文法作了一些阐释。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创作过程臆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是由《石头记》和《风月宝鉴》合成的。《石》的作者是脂砚斋,即曹雪芹的叔父曹Fu;《风》的作者是曹雪芹,他是曹Yu遗腹子。曹Fu是《红》的策划者,雪芹是执笔者,他们的成功合作才使这一伟大作品诞生。《红》的著作权应归曹Fu和曹雪芹二人。  相似文献   

10.
张竹坡评《金瓶梅》、脂砚斋评《红楼梦》,在艺术构思方面,都提出了一个“不写之写”的问题。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谈到《金瓶梅》的作者写的六个妇女用了不同的方法时说:“其正写者,惟瓶儿、  相似文献   

11.
旷云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1):38-41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时代性的“鬼狐史”。它的时代性表现在内容和思想两个方面。就内容而言,《聊斋志异》的时代性体现在它对时代弊病的揭露和批判,对时事的如实披露以及对时代现象的记录和思考;思想上其时代性主要表现在它对时代精神的激扬。  相似文献   

12.
《唐摭言》是一部专门记载唐代科举制度的笔记小说,由于时代较远、词汇难懂,使之无人问津。《唐摭言校注》的出版,为研究此书提供了便利。然而古籍校注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书中有个别词语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清初学者颜元在批判前人对"格物致知"解释的基础上,以"习动"、"日行践履"的求知观为出发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亲自动手去做实际的事情,真切接触事物。同时提出"知以物为体"的观点,强调以"六德、六行、六艺"为内容的"三物"为实践对象方能得到真知,并有利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幽默是《聊斋志异》的艺术风格之一,它具有浓郁的文人情味,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特征:轻松愉悦,令人解颐;机智俏皮,亦谐亦雅;外谐内庄,深刻含蓄.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狐小说的巅峰之作,它对狐狸的重塑是蒲松龄对于古代狐意象的一项大胆创造。在他的笔下,狐狸不再是神灵之狐或兽妖之狐,而被赋予了人性美的光环,闪耀着"真善美"的光辉。  相似文献   

16.
颜元对朱熹人性论的批判,是以实事实行作为着眼点的。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第一,颜元以"气"为人性的本原,加上"理气融成一片"的理气观,批判了朱熹的以"理"为人性的本原,这是对朱熹人性论批判的开端;第二,颜元以"人欲合理"来驳斥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以及"变化气质"的要求,进而指出"气质之性"是人唯一的本性来批判朱熹的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又以恶由"习染引蔽"而产生来批判朱熹的"气质有恶",使"气"的人性本原得到了体现,并为修炼注重实行与践履的修心养性工夫提供了理论根据,是对朱熹人性论批判的焦点;第三,颜元以"习动"来批判朱熹的"主静"和"死读书",而主张人们成为既对自己又对天下有利的人,正是他对朱熹人性论批判的归宿。颜元对朱熹所作批判,把对人性论的着眼点从形而上的东西转移到了形而下的东西上来,具有鼓动人们在实际事情与行动之中以践履来求道并修养自己身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从殷商时期,我国就有了文字记载,并逐步出现了文学作品,伴随着文学作品的产生,中国古代对文学的诠释进行了许多探讨,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庄子的"言意观"及《周易》中的"立象尽意"等思想,对我们的文学接受与文学研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明朝珠算大师程大位在《算法统宗》里,就一类名曰“物不知总”的古算问题-“孙子问题”,用诗雇形式对其解决作了描绘从比较辨析的角度,对上述解诗诀了探按,以阐释程大位对“物不知总”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方亚婷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31-1434
自翻译研究进行文化转向后,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围绕译者展开,并用文化的眼光去看待译本对原文的“不忠”。《佐治刍言》中就有大量增译、删减和改写等一系列翻译现象,这是译者根据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按照一定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本进行的加工和调整。在此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意识是决定翻译策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历来讲究译文的美。依照刘宓庆先生提出的翻译的美学标准,即相对性、时代性、社会性和依附性,审视《双城记》三个流行的译本,主要从耿智和萧立明教授翻译的《双城记》新译本引例,来讨论如何依照翻译的美学标准来实现译文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