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计算不同道路环境下驾驶员所获得的视觉信息负荷,解析导致车辆在不同道路环境下存在运行特征差异的机理,提高地下道路技术设计和运营管理水平.应用实车试验技术获取地上和地下道路环境中车辆运行特征数据和视觉环境资料,进行不同道路环境系统中车辆运行特征和驾驶员视觉信息负荷的对比研究,分析视觉信息负荷对车头间距和运行车速等车辆运行特征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地下道路视觉环境影响驾驶员视觉信息负荷的机理.最后通过模拟驾驶技术提出了完善和提高地下道路视觉环境交通安全性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承德境内高速公路各路段灾害性天气历史气候资料进行分析,确定雾、雨、雪、大风、高低温等灾害性天气的交通气象服务的关键性路段和关键期,制定高速公路安全运营气象灾害防御地方标准,制作交通气象服务应急管理发布流程,提出在高速公路沿线布设密度适宜的气象监测站和加强气象对高速公路影响机理研究等利于高速公路安全运营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我国各城市快速公交运行速度差异较大,运营效果差别明显的问题,为提高BRT的运营效益及安全性,对BRT安全适应性车速进行界定,通过系统分析其影响因素,在不同隔离方式及交通条件下,分别基于操作稳定、制动安全及交通流量三方面建立BRT安全运行车速模型,利用VB编程实现模型的计算,最后通过实际运行数据与模型计算数据进行耦合分析,验证其可行性及鲁棒性。结果表明,理论安全适应性车速值与BRT实际运行速度特性耦合性较高,其差值为提高BRT运行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货车交通对高速公路安全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国内某典型重载高速公路近几年交通事故的统计,在现场调研和车速观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汽车行驶理论、道路环境和驾驶员特征,就载重货车交通对高速公路运营安全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事故的发生与车辆的实际操纵性能有关,超载、不同车型之间运行车速的显著差异、行车注意力不集中及纵向间距不足等是造成货车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从工程、交通管理等角度对提高高速公路运营安全水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准确掌握不同道路几何参数与弯道临界安全行车速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个多维度道路设计临界安全速度数学计算模型。通过Trucksim软件选取某大型车辆分别建立不同道路超高、弯道半径与安全行车速度的仿真试验,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数据散点进行拟合与验证,然后通过正交仿真试验得出交互影响下的仿真数据,曲线拟合出针对道路几何参数的二元多项式回归数学模型。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一般值和极限值路况下设计安全速度和该模型计算出的临界安全车速进行线性对比,并采用某工况通过本研究的计算模型得出的安全车速与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计算模型和Lee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研究数学模型是有效可靠的,在某工况下精度误差最小;并且随着弯道半径和超高的提高,临界安全车速与设计安全速度的差距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6.
桥头跳车危害表现为:影响行车安全、降低行车速度、影响车辆运营费用和加逮桥梁及路面的病害,对道路桥梁的运行影响极大.引起桥头跳车的主要原因有不均匀沉降、刚度突变和车速与车辆本身的抗振性能等.此文对公路跳车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测中国高速公路车辆运行车速并分析其道路事故特征,提出了使用运行车速以及相邻路段运行车速差预测道路安全性的概念,并运用反向传输网络(BP网络)较强的非线性适应能力,采用多层BP网络,建立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运行车速与道路安全性关系模型.使用训练后模型测试部分实测路段安全性,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为高速公路的道路安全性评价提供了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糊评价的安全感知与车速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道路安全水平的主观认知对运行车速的影响,进行了实车试验,通过50份问卷调查确定了对安全影响权重较高的道路评价指标,随机选取719位驾驶人对试验路段的平曲线、竖曲线以及行车视距进行了主观评价,统计并建立了被试人员对行驶路段安全性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同时采集了驾驶人在各评价路段的运行车速值.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模糊综合...  相似文献   

9.
采用实车测速实验,在上海市8条城市地下道路中进行车速数据的采集,并选取156个典型线形路段,研究地下道路中车速的分布特征及运行车速.通过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建立城市地下道路运行车速预测模型,模型自变量包括车道宽度、纵坡、车道数、限速、分合流、洞口等.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通过预测值和实测值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同时发现限速对城市地下道路中运行车速的影响很小.运行车速预测模型适用于设计车速在40~80km·h-1,双向4~8车道的城市地下道路中.  相似文献   

10.
对横风激扰下的跨座式单轨车辆的运行平稳性进行分析.首先,分别采用瞬态中国帽风载模型和非定常随机风载模型模拟动态风场,建立跨座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并将两种风载模型作为外部激励分别施加到车辆上.其次,采取数值仿真方法,分析不同车速、风速、合成风向角的跨座式单轨车辆在横风作用时的动力响应.最后,对车辆运行平稳性进行评估,计算限值下的临界安全风速,得到横风激扰下跨座式单轨车辆运行的安全区域.结果表明:车速、风速和合成风向角对跨座式单轨车辆的运行平稳性有显著影响;当车速和风速过大时,车辆会发生失稳现象.  相似文献   

11.
基于运行车速理论,以实际的车辆运行速度和交通事故调查为基础,对三福高速公路运行车速和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际的运行车速越高及运行车速变化量越大,交通事故率也越高.最后,运用车速变化量与交通安全的关系对整个高速公路路段进行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12.
张鸿鸣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6):6635-6639
关于运行速度的研究一直是交通安全学科研究的热点和焦点。然而,研究多以道路场景为研究对象,多关注于建立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少有以特长隧道为研究对象,并关注于纵坡坡率取值对交通安全的影响。论文通过实测6座特长隧道进、出洞口以及洞内各紧急停车带处共计46个断面处的车辆行驶车速,计算得到了小客车、中型车、大型车各纵坡坡率下的运行速度和平均速度。分析结果发现:1)大型车驾驶员对特长隧道纵坡坡率敏感界限约为±0.75%;2)特长隧道纵坡坡率下坡取值-1.45%~-1.95%、上坡取值0.5%能够减小中、大型车辆运行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的速度差,有利于特长隧道内的交通安全。该项研究可为特长隧道纵坡坡率的设计取值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3.
针对既有线形一致性评价方法未考虑连续长大下坡道路特性的问题,利用10个高速公路连续长大下坡路段的95个特征断面运行速度观测数据,分析了大货车运行速度与坡长、平均纵坡和曲率的关系,建立了大货车运行速度与车辆驶离连续长大下坡起点的距离、车辆至连续长大下坡起点的平均纵坡的关系模型,提出了基于大货车运行速度的连续长大下坡路段线形一致性评价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反映了连续长大下坡路段大货车的运行速度特征,可为高速公路连续长大下坡路段路线安全设计和线形一致性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基于运行车速的公路线形设计质量评价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速度因素在公路交通事故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而线形是决定车辆实际运行车速的基础 .通过对车辆运行特征的实地观察和运行车速的现场观测 ,标定了车辆运行车速和加速度与公路线形之间的关系模型 .从行车安全的角度出发 ,将线形单元间运行车速和加速度的变化量作为线形质量的评价标准 ,建立了线形质量评价模型 ,用以进行公路线形设计质量的定量评价 .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糊逻辑理论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相关研究,选用运行车速与设计车速差和相邻路段运行车速差作为评价指标.以模糊逻辑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测试,建立了合理的隶属函数,从而构建了道路交通安全模糊评价模型,并基于评价结果对道路交通安全等级进行了划分.最后给出了该评价方法的应用实例.理论分析和实例表明,该评价方法不仅合理,而且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山区公路交通安全标志设计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为了大幅度降低山区公路交通事故率,以实地测试、调查方法以及心理认知机理,概括了山区公路的道路特征和交通事故的特点,分析了驾驶人员的安全认知和行为特性,指出了山区公路交通安全标志须以初次使用该道路的驾驶人员为设计依据。研究了山区公路不同道路环境下交通安全信息,指出山区公路应在弯道处实行大小车辆分别限速,并给出了限速方式;长大坡路段应提供整体性道路信息以及交通安全标志的设置要求;异常气候条件下须提供预警性信息。认为在山区公路建设中,可以通过对交通安全标志的合理化设计,在不大幅度改变公路线形情况下,能使山区公路弯道、长大坡等特殊路段的交通事故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驾驶员行为特性对行车安全的影响状况,首先建立了基于MATLAB/Simulink和ADAMS联合仿真的人—车—路闭环系统,通过不同车速下的双移线和蛇形线的闭环仿真试验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此外,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驾驶员的生理、心理特性和疲劳程度将驾驶员的驾驶特性分为12类,并确定相应类型驾驶特性的表征参数。选取某省道设计方案的部分路段为试验路段,对不同类型驾驶员在弯道上的行车安全以及不同疲劳程度的驾驶员在恶劣天气下的行车安全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基于人—车—路闭环系统开展虚拟行车仿真试验。试验数据的极差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驾驶员疲劳程度对行车安全状况影响显著,在雨天与冰雪等恶劣天气下行驶时车速是影响行车安全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