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高速发展地区人地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苏锡常地区为例,建立了区域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评价体系的建立应遵循空间与时间跨度相结合、简洁与区域分类的原则。人地系统的可持续性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的数量、质量状态及它们的协调度决定的。以苏锡常地区为例,对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苏锡常地区人地系统处于弱持续发展状态,区域差异明显。图2,表2,参4。  相似文献   

2.
张掖市统筹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分区是实现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张掖市各乡镇的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聚类法进行综合分区,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管制分区,将张掖市划分为4个土地利用区和7个管制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分区内土地利用方的方向、战略对策和管制措施,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图5,表2,参5。  相似文献   

3.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耗散结构原理,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出发,分析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概念、内涵、系统组成和作用机理。研究了耗散结构原理在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框架的基础上,运用基于RAGA的PPC模型(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聚类模型),借助扎龙湿地多年统计数据,将多维数据指标(样本评价指标)转换到低维子空间,获得指标体系最佳投影方向和投影值,做出判断,从而初步实现对扎龙湿地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表2,参8。  相似文献   

5.
阜康大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点-轴-带-圈空间结构模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建立新疆阜康绿洲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为目标,运用景观生态学和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归纳了绿洲空间演变的历史过程和规律,提出大绿洲生态经济系统(MPOED)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大系统内的生态经济的点-轴-带-圈空间结构模式。图6,参4。  相似文献   

6.
基于空间填充曲线的数据分发区域匹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基于空间填充曲线的HLADDM区域匹配方法,将多维雏复杂路径空间中的区域线性化为字符串并建立空间区域索引树,区域匹配问题转换为索引的快速查询。这种方法在保证匹配精度前提下,在仿真推进全过程实现区域的快速匹配,并能在整个路径空间范围内实现组播资源动态分配,确保仿真成员间实时数据交互。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索引树的线性化区域匹配方法能有效地保证数据分发管理服务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距的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可持续发展系统学研究方向,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系统学解析,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表达;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定义区域可持续发展比较优势能力及其计量方法。从数量维角度(总体能力)和质量维角度(比较优势能力)分别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差距作深入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其对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建立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运用其对车尔臣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计算与评价,最后针对车尔臣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表2,参12。  相似文献   

9.
福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差异的空间叠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为例建立了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熵理论的熵值法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针对该省67个市县样本进行了农业经济发展各个层面的指数构建和等级划分;在总体层面,以及5个状态层面(农业自然基础、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民生活、农业经济稳定性)上,对各个指数进行了6个方面的空间叠置分析,对各市县不同层面潜力的发挥状况做出数量评估,为不同级别的农业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客观的数量依据。图7,表1,参4。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吉林省是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省份之一,研究其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其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探讨了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并依据吉林省实际情况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吉林省9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分析,利用SPSS软件对吉林省城市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综合可持续发展隶属度除长春、吉林较高外,其余城市均较低;利用聚类结果对吉林省可持续发展分区,吉林省分为3个可持续发展区域。说明吉林省可持续发展程度区域差异明显,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从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图2,表3,参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