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任建红 《菏泽学院学报》2005,27(1):21-24,38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显著,但科技传播相对滞后,影响了科技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制约中国古代科技传播的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自身、传播媒介及受众等众多因素,以期能为我国现阶段的科技传播事业提供一些借鉴,促进我国科技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三国魏人马钧改进织绫机、制成指南车、创制翻车、制成水转百戏等科技成就;指出了他在机械设计方面的新思路;探讨了中国古代自动化机械的创始时代;论证了翻车并非龙骨车的新观点;旁及中国古代科技严重受制于政治环境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考察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赖以生长的文化背景诸如求知的态度,哲学,教育等因素对科学的影响,进而从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社会学角度解析了中国古代科技传统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科技文献散佚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比我国部分正史中之艺文志,发现古代科技文献散佚严重,结合当时的社会和科技发展状况,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文献散佚的原因,主要是不重视、兵燹、禁毁、自然淘汰、流落海外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文化的母体黄河文化为线索利用已有的考古学资料和文献记录,论证了古代华夏民族在物理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并从深层次上论证了物理学革命末能发生在中国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矿物加工技术,包括早期的石器和陶瓦制作,中国先民使用矿物制作器件,古代铁矿的矿冶加工利用,古代的湿法提铜,古代重选淘洗技术的使用和记述,古代的浮选技术,古代铜、铁矿冶生产规模等;也简要阐述了近现代中国选矿工业的兴起与科技发展,总结归纳了现代矿物加工科学技术的创新成就。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滞后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未能向近代社会过渡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是其未能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最大阻碍。从结构与功能主义及冲突理论出发,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向近代科技过渡的原因,希望能够揭示古代科技和封建社会发展之间内在互动机制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人类文明的第一个形态——农业文明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科学技术并促进了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科技的发展.从先秦诸予《论语》《中庸》的学、问、思、辨、行,《大学》的格物致知,《孟子》的民本和求故,《老子》的道法自然,到明清的实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中国古代科技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促进了农、医、天、算四大传统科学体系的形成和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技术成就的产生,使中国古代科技在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居于世界前列.只是到了近几百年以来,西方出现了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产生了工业经济的文明形态,才把在封建老路上蹒跚爬行的中国抛在了后面.然而,中国古代科技的西传对欧洲近代科学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是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人类文明的第一个形态——农业文明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科学技术并促进了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科技的发展.从先秦诸予《论语》《中庸》的学、问、思、辨、行,《大学》的格物致知,《孟子》的民本和求故,《老子》的道法自然,到明清的实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中国古代科技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促进了农、医、天、算四大传统科学体系的形成和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技术成就的产生,使中国古代科技在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居于世界前列.只是到了近几百年以来,西方出现了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产生了工业经济的文明形态,才把在封建老路上蹒跚爬行的中国抛在了后面.然而,中国古代科技的西传对欧洲近代科学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是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领先世界达千年之久。但近代科技革命未能在中国发生。省察历史的症结须从文化自身的特点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入手。中国古代科技具有直观经验性、实用性和整体性等特点,由此折射出的早熟与先天不足导致了中国近代科技的滞后。“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国人封闭保守、自我满足的文化心理,政治伦理型文化等也是造成中国传统科技文化滞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典籍,其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科技史料.这里介绍了经部类著作的源流及类型,着重归纳分析了《周易》、《尚书》和《诗经》中的科技史料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中国古代钱币和钱币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并着重阐述了用科学方法和科技手段研究古代钱币的历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问题,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关键性论题之一。该论题在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主要论说有:黄帝说、稗官说、史传说、唐宋说、诸子说、神话说、休息说、方士说。20世纪末学术界又提出“多源说”。此说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萌芽提出新的见解,在当今学术界中,引起较大反响。本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进一步阐述“多源说”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科技史的研究日益趋于多样化,超越了模式齐一的传统,目的不同,采用的方法就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在李书中,运用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对中西科技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自然主义概念来接轨东西,运用科学源于宗教、科学与社会对立的思维和从属性的思考方法来讨论中国古代科技,从而描绘出中国古代科技的实质,但李约瑟并没有完全运用跨文化比较方法,从而也得出一些与事实不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科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明成果,科技服务于全人类是科学技术正价值的最大实现,科学技术真正的价值就在于使人不断完善;科技在伦理上应该得到合适的论证;科技的论证应从科技人员道德开始,对科技的研发、成果的运用等应作多方面的论证,科技的伦理论证具有三个双重性特点;建立普世化伦理准则和全球化论证机制是解决科技伦理论证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古代科技文献的内容及特点进行了论述,指出虽然中国古代有着丰富、全面的科技文献可以利用,但其中有许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为当代科学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17.
分析中国古代特别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关于“神”即人“魂”的学说.作者论证,中国人所认为的人“魂”与欧洲的传统有很大的不同,是以物质性作为其特征的,或者说“魂”并不是一个非物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张娜 《科技馆》2007,(2):12-14
中国古代科技展作为中国科技馆的一大特色,20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巡展,受到了外国友人的一致好评。 古代科技展(以下简称为古展)在科技馆常设展览中按学科划分为12个展区,以众多的展品和充实的内容为观众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以及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它告诉观众令我们骄傲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不只是四大发明,还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  相似文献   

19.
传统民法在中国古代法制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之一是小商品经济被抑制。本文着重论证了小商品经济在古代社会中所处的状况、被抑制的原因及具体表现,旨在揭示小商品经济的劣势地位对传统民法所造成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佛教由于其积极入世的精神而主动参与了包括生物学在内的科技活动,在生命形态与物种变化、动植物、人体以及生态等方面,中国佛教对古代生物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