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时期以来,苏联社会上围绕涉及新旧体制乃至整个改革的许多重大问题议论纷纷,有些观点严重对立,斗争日趋激化,导致各种非正式组织产生。这种情况也反映到苏共党内来,出现了一批党内反对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派,即苏共“民主纲领派”和“马克思主义纲领派”。民主纲领派民主纲领派于今年1月20日至21日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向苏共28大提出的民主纲领》,6月召开的第二次大会又通过了《最低纲领》。该派的核心力量是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中持“激进”观点的代表组成的“跨地区议员团”。其领导机构为“协调委员会”。该派自称约有10万名成员,在100多个城市有支部,在1900万名苏共党员中有40%的支持者。  相似文献   

2.
美国抛出的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尚未达到美国的预期目标,“中国责任论”又随着美国政要的相继访华应运而生。对中国迅速发展的认知由“威胁”到“责任”的转变,是美对华战略层面变更,还是仅为战术方针调整;是美对华表示善意的真实体现,还是对华制约的另类手段等问题,仍值得我们去审慎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1843年5月8日,美国国务卿丹尼尔·韦伯斯[1]向赴华使节顾盛发出了指令,史称“韦伯斯特训令”。顾盛衔命使华,在1844年7月3日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中美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很显然,“训令”与《望厦条约》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拟探讨“训令”出台的背景、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以及它与《望厦条约》之间的关系。“韦伯斯特训令”的产生主要缘于美国对华商业利益的追求。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南京条约》的签订则为它的出台提供了契机。刚刚挣断英国殖民枷锁的美国仅拥有大西洋沿岸、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狭长地带。资源未开,资…  相似文献   

4.
美国抛出的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尚未达到美国的预期目标,“中国责任论”又随着美国政要的相继访华应运而生.对中国迅速发展的认知由“威胁”到“责任”的转变,是美对华战略层面变更,还是仅为战术方针调整;是美对华表示善意的真实体现,还是对华制约的另类手段等问题,仍值得我们去审慎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在特朗普政府不断深化对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制定和发布《印太战略报告》是落实2017年底以来陆续出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美国国防战略报告》等文件的具体行动,体现了美国军方在所谓"全政府"对华政策中的特殊角色,也揭示了美国在印太地区加大对华制衡的若干重要动向。在这份报告中,五角大楼对中国的定位以及对中国外交安  相似文献   

6.
罗曦 《世界知识》2020,(12):26-28
早在2018年初宣布退出《中导条约》意向以来,美国一直利用各种场合强拉中国进入多边军控谈判,军控谈判成为美国实施对华战略竞争"组合拳"中的一个。对新时期中国的核力量发展和军控外交工作提出了新挑战。美国缘何急推"下一代军控"4月6日,美国助理国务卿克里斯托弗.福特在国务院网站上发表《美国“下一代军控”的优先任务》报告,正式提出“下一代军控”(Next-Generation Arms Control)概念,表示美当前军控与防扩散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启动以中美俄三边军控谈判为基本框架的“下一代军控议程”。  相似文献   

7.
“冷战”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笼作为起点,到1989年12月美苏首脑马尔地会晤标志其结束,经历约半个世纪.“冷战”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方针,是美苏两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进行一系列对抗的独特形式,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东西方矛盾冲突的一个主要表现.它历人是国内外国际关系史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冷战结束了,世界正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迈进,占据世界外交舞台40年的“冷战”是怎么发生的呢?最近,克林顿政府决定延长我国最惠国待遇,但“不会改变对华遏制政策和演变政策。”“从长远来看两国仍然…  相似文献   

8.
借助“民主同盟”美国和日本防范中国,是澳对华战略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不过,澳对华战略更大的部分还是对中国崛起的“借重”。“冷战遏制的意味太浓了”在亚洲国家的关注之下,3月1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来访的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在东京正式签署了《日澳安全保障宣言》。这是日本自1996年与美国签署《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后,第二次与其他国家签署  相似文献   

9.
2023年1月31日,美国和印度签署“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下称“倡议”),提出两国高水平科技合作的构想。美国和印度在科技合作上互补性强,“倡议”的签署,既是美国对华科技竞争的需要,也为印度借力寻求科技水平跨越式跃升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美印间的政治、产业互信仍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倡议”实施的效果仍待观察。  相似文献   

10.
1月12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在下台前夕提前解密战略文件《美国印太战略框架》,提出要通过安全与经济“双轮驱动”方式推动落实“印太”战略。但自2017年提出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印太”框架下的经贸合作远远滞后于安全合作。然而进入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危机叠加中美战略竞争,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对华地缘经济围堵强度不断加码,试图为“印太”战略的地缘经济方面注入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11.
<正>3月16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布了名为《美国优先:让美国再次伟大的预算纲要》的2018财年联邦政府预算草案,“如约”提出了高达639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需求,超出《预算控制法案》的规定上限540亿美元,堪称“美国历史上国防开支最大规模的一次增长”。重建美军在整个竞选过程中,“美国优先”和“使美国再次伟大”是特朗普最为重要的两个竞选口号。在美国面临重大战略困境的背景下,特朗普喊出这两个竞选口号,无疑道出了很  相似文献   

12.
西方学者对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有不同的观点。的确,即使在伊斯兰世界内部,也存在很多矛盾、许多冲突,如果把所有矛盾、冲突都归结为是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有许多问题是说不清的。那么,这次伊拉克战争有没有“文明的冲突”的因素?我认为有。如果从更深层次解读这场战争,解读萨达姆现象,解读布什主义,就会发现“文明的冲突”的因素。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这场战争反映的“文明的冲突”不是整个伊斯兰世界和整个西方世界的冲突,而是伊拉克和美英两国特别是和美国之间的冲突,也就是部分伊斯兰文明同美国的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伊…  相似文献   

13.
<正>2023年3月16日,台湾半导体企业龙头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接受台湾《天下》杂志采访时表示,支持美国减缓大陆发展半导体的产业政策。同时,张忠谋还特别指出,美国将台湾称为最危险的地方,这是台湾的一种困境。语出惊人!2018年以来,半导体产业被逐步塑造为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一个符号。通过建立排华半导体产业链和对中国高科技产品实施出口管制措施,美国既能充分发挥自身“长臂管辖”机制优势,  相似文献   

14.
“今年的事情……还真是很多。”这是张沱生走进《世界知识》会议室.与迎候的沈国放总编辑寒暄之后说出的第一句话,他说出了随即开始的这场研讨会的主题。的确,人们都感到2010年的不寻常。朝鲜半岛局势诡谲莫测,中日“撞船事件”后严重对立,东海南海主权利益纷争加剧,周边各种海上军演频繁登场,一些国家对华心态微妙变化,美国借势高调“重返东亚”,中美关系从年初就开始接二连三出现波折……种种事件俨然形成一种“势”,用冯仲平的话来说,中国和世界好像进入了一个互不适应、互不理解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第四世界”“第四次浪潮”“第四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十年代初,西方出了两本关于人类未来的观点截然相反的著作,一本是“罗马俱乐部”主席奥尔利欧·佩奇的《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一本是美国学者甘哈曼的《第四次浪潮》。前者对人类前景持悲观论调,在书中第一次出现了“第四世界”一词;后者被视为用乐观主义展望人类远景的著述,它推  相似文献   

16.
英国工党政府上台不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发表了一篇伦敦通讯,标题是:《英国会变成一个“小英格兰”吗?》这是一篇颇为挖苦的文章,显示出英美之间所谓“伙伴”关系的实质。据说,工党政府有一个“荒唐的梦想”: ——由美国筹划数以十亿计算的财政援助,来支持英国成为一个不断扩展的福利国家; ——由美国和北大西洋条约  相似文献   

17.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和《如果不是文明的冲突,那是什么?》两篇文章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冷战结束后世界舞台上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遇到重重困难,麻烦成堆,又一时苦于找不到解决良策。另一方面,世界其他地区则出  相似文献   

18.
胡欣 《世界知识》2021,(1):75-75
2020年12月18日,来自美国国防部、国务院、财政部及其他机构的官员在线上正式发布《美国防止冲突和促进稳定的战略》。它的由来,要追溯到2019年美国国务院提出的《全球脆弱性法案》,提出政府应着眼未来十年制定官方战略,帮助那些所谓“脆弱国家”从脆弱走向稳定,从冲突走向和平。  相似文献   

19.
周广萍 《科技信息》2012,(34):I0100-I0101
美国唐人街是美国华裔聚居的社区,而华裔作品中的唐人街就诞生于中国传统和美国文化之中。雷庭招的作品《吃碗茶》就是一部描述中国早期移民在美国经历特殊生活的典型作品。本文拟通过对该文本的细读,从西方环境与东方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唐人街当时的社会氛围以及“一碗茶”双重含义出发,去分析作品中华裔美国人的“边缘化”身份。并从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和西方文明的“他者”这两种身份上的巨大落差上探究华裔男性在身份状态上的迷惘,生存状态上的艰难和心理状态上的矛盾失衡。  相似文献   

20.
“人权派”的表达自由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 9年-193 1年,胡适、罗隆基、梁实秋等“新月社”部分成员组成“平社”,以《新月》为阵地,发动了著名的“人权运动”,抨击国民党的“训政体制”,要求宪政民主人权,发表《人权论集》。在这次“姗姗来迟,软弱无力,以妥协而收场”的中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运动“迟到的人权宣言”中,胡适等人从人权的角度提出了表达自由权利的思想,大体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家与西方思想家的第一次直接接轨。但由于他们的思想与活动不能见容于国民党政府,最终以胡适受到了教育部的申斥并于193 0年被国民党政府撤销其中国公学校长一职而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