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庖丁解牛"是《庄子》文本中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出自其中的成语"游刃有余",更是常常被用来形容技艺熟练。本文在评述"庖丁解牛"的表层象征意义之上,进一步深入探寻寓言背后潜藏着的庄子的语言和生存哲学,并指出:"庖丁解牛"是庄子以"言说"说"不可言说"的典型代表,它是庄子对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思考答案,是消除主、客体对立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一则典范。  相似文献   

2.
潘洁敏 《科技信息》2011,(29):31-32,12
中日茶文化都渗透了"儒道释"三家思想。虽然三家思想的共同点是以"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境界。但三者之间并非毫无区别。中国茶文化是崇尚道家的"天人合一",日本茶道是崇尚禅宗的"天人合一"。本研究从中日茶文化精神的比较出发,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在两国茶文化中的不同体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中国人对“天人合一”审美境界的理解,追求“天人合一”审美境界在生活和艺术中的表现,以及追求“天人合一”审美境界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虚无主义人生现""相对主义""不可知论",是现代人对庄子思想的误解和歪曲。庄子思想是对世界智慧地把握。他极力化解人们对利益纷争的执著,提出"道枢"论,不经由世人所谓的"是非"途径而以直接从"道"的高度明察万物本身。庄子向往的物我各有所得、自由和谐以至"至乐"的境界,代表了一种积极的光明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与体育本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联系。庄子的"天人合一"观昭示体育的发展应该在其自身规律之内进行,体育的发展应该顺应"天"。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带有浓厚的政治性,现代体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彰显了其政治手段的一面。而大众体育的本真是使人达到与自然身心和谐的目的;竞技体育的本真是追求人类运动极限之"天",现代体育应摒弃古代"天人合一"观自身的狭隘,做到真正的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6.
将现象学同禅宗美学放在一起,现象学的"直观出本质"与禅宗的"顿悟"有惊人的相似.重新认识禅宗美学的异质特性,我认为禅宗美学不仅具有能使人在超脱之后形成崇高人格品质,还认为禅宗美学就是一门关注人的科学,追求自由的人的科学.其最大特征是突出主体,关注主体,追求主体的自由,张扬自我.事实上,一部禅宗美学为人的自由境界的诞生和追求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物化”是我国古代美学独特的范畴,最早发端于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包容关系并把它作为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基本上是先秦时期“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如《达生》篇所说:“灵台者,天之在人中者也。”《庚桑楚》篇郭象注:“灵台,心也。”,意谓人心中包含着天地自然,突出了“天”的自然含义。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认为必须通过“物  相似文献   

8.
《道德经》与禅宗皆以"无为"为核心,两者的意蕴在究竟理地并无不同,且两者之"无为"皆有顿、不全圆顿、圆顿之微妙次第。本文就是以此为主旨,去探研《道德经》与禅宗之各次第境界,以及在这些境界里其所展现的不同慧德,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认老子之"无边"亦即并无局限之真正圣者气质。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难解,固然是由于其文字本身的“悬解”和“吊诡”,也多少反映了’传统学术本身的乏力。笔者认为,庄子思想的终极依托是境界形态的本体论,而不是宇宙生成意义上的本源论。庄子认为,世界本真-“道”是遍在而恒定的,俗世的差别和是非缘于人的理智的表象和赋予。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的理智不断开显、从“无分别”境界-“分别物我”境界-“分别外物”境界-“分别是非”境界不断沉沦的历史。从不辨是非-齐同万物-泯-物我-最后回归“道”则是庄子给人类指点的修养之路。  相似文献   

10.
鲍晓东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5):87-88,94
面对一个“无道”的世界,庄子感到现实和精神的极度不自由,但是人存在而且必须存在,存在就要“去累”;“去累”以求解脱现实的束缚,“虚静”则从人的心灵层面来实现这样一种人生在世的追求,“虚静”是悟道的一种心理状态,体现为:“坐忘”、“心斋”、“见独”等;只有这样,人才可以逍遥,才能进入理想的精神境界,让精神游于“无何有之乡”;“游”是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杨翔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4):187-187,30
庄子的"自然观"思想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自然人性-道之本性:二是返朴归真-道之实现途径;三是天人合一-道之最高境界.庄子"自然观"的教育价值体现在:一是自然人性是人的心灵需求;二是体现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三是高扬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与荀子的"天人观"既有一定的相通性,又有各自十分迥异的特色。庄子与荀子的"天人观"都突出了"天"的客观性,不同的是庄子最终走向"天人合一",而荀子走向"天人之分"。比较庄子与荀子的"天人观",可以看出庄子道家立场和荀子儒家立场的不同,"天人观"的差异反映出庄子与荀子思维方式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3.
“无”作为玄学范畴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也是品位极高的中国哲学美学范畴。它的内涵到20世纪在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那里得到了阐释。“空”是无的变体,其本质是“悟空”、“悟道”,是文人所追求的美的人生境界。“玄”作为“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的人生体验而进入美学领域。“妙”是“非意象形称之可指”的,是“玄”的另一概念指称,但又不尽相同,它的美学内涵恰与西方的“美”相类,它的出现提高了玄学论美学的品位,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15.
庄子逍遥的旨趣有两层涵义:一是庄子认为如能够泯除物我,达到物我合一之境界,就会体验到自我之愉悦。二是"万物为一体"乃是庄子对逍遥的本质规定,而此与庄子对死亡的思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认为如能认识到人之存在与万物为一体,则可以超越生死,达到真正逍遥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6.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形上思辨和精神境界深深影响《红楼梦》的章法运思。其"道通为一"的齐物论和"同德天放"的不齐论渗入《红楼梦》的"好即了"的破立辩证中,体现"情情"视阈下的齐物思想:《红楼梦》在破除对尘世是非美丑偏执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呈立出"情情"的境界,它既是形上的玄冥,也是形下的诗意与悲情,在境界形上学上体现庄子"浑沌""无无""无用"的思想。从"情情"的宇宙视角来管窥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为我们研究《红楼梦》的庄子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阈。  相似文献   

18.
按照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武术所经历的防身、健身与修身功能,可以理解为是以"击"为需求的"打人的艺术"、以"舞"为需求的"艺术的打人"与以"武"本身的"止戈为武".然而,更深层次却蕴含着以追求"美"、"善"与"真"为核心的哲学理念以及"阴与阳"、"太极"的哲学关系.从武术哲学的视角,武术被理解为一种生命的进化模式、智者的运动方式以及悟道的表达形式.相应地,生命也就被视为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及天人合一的象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释、道融合的统一体。我们在历史的积淀中寻找人生幸福的注脚。禅宗和儒家在人生现实追求上的不同,源于其各自的理论学说不同,这也决定了在实现幸福的道路上各自采取了不同的途径。但是,在寻找幸福的真谛中,禅宗和儒家得以交汇的地方是寻找幸福生活的圭臬。他们都强调了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认为天地与我一体是理想的境界。佛教的心灵安宁和儒家的"内圣外王"生活追求都是生命寻找诗意栖居难以割舍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庄子和济慈都反对人的异化,呼唤自然人性的复归,认为这样才能达到真美的统一.庄子主张"法天贵真",以真为美;济慈肯定艺术的美,以美为真.庄子主张"坐忘"、"心斋",济慈提倡"消极的能力",他们都强调"忘我",要创造一个超脱世俗利害观念的空明心境,开拓审美心胸.庄子主张"心游",济慈肯定想象,都是为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这正是一种高度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