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鳍式浮筒式水动布局作为水陆两栖飞机的水动布局之一,鳍式浮筒安装高度直接影响水陆两栖飞机水动性能。通过单船身模型拖曳水池试验,比较两个鳍式浮筒安装高度的单船身模型滑行稳定性与水阻力,分析鳍式浮筒安装高度变化对水陆两栖飞机滑行稳定性与水阻力影响,由试验结果表明增加鳍式浮筒安装高度改善水面滑行稳定性,减小了水面滑行中水阻力。  相似文献   

2.
鳍式浮筒式水动布局作为水陆两栖飞机的水动布局之一,鳍式浮筒安装高度直接影响水陆两栖飞机水动性能。通过单船身模型拖曳水池试验,比较两个鳍式浮筒安装高度的单船身模型滑行稳定性与水阻力,分析鳍式浮筒安装高度变化对水陆两栖飞机滑行稳定性与水阻力影响。由试验结果表明增加鳍式浮筒安装高度改善水面滑行稳定性,减小了水面滑行中水阻力。  相似文献   

3.
水陆两栖飞机平静水面着水冲击载荷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进行水陆两栖飞机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时,着水冲击载荷是主要载荷工况,是影响飞机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水陆两栖飞机着水冲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气、液、固三相耦合过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飞机几何参数、飞机运动参数、重量与重心位置、水面情况、飞机与水面遭遇位置等。为研究水陆两栖飞机平静水面着水冲击过程中各参数对着水冲击载荷的影响,以某型水陆两栖飞机为例,通过全机无动力模型平静水面着水冲击试验,分析了水陆两栖飞机着水冲击过程中运动响应和冲击载荷的时间历程,研究了水平速度、着水姿态、重心位置对水陆两栖飞机平静水面着水过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水陆两栖飞机高性能复合船型在规则波中航行时的耐波性能,开展数值计算和水池试验研究,得到水陆两栖飞机高性能复合船型在规则波中航行时的受力及运动响应。通过对比数值计算结果与水池试验结果可得,结果趋势基本相同,阻力平均值、纵摇双幅值、升沉双幅值和重心垂向加速度双幅值误差均在10%以内,表明数值计算精度较高,且研究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水陆两栖飞机部署在我国南海岛礁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以满足未来中远海海上搜救的需求。首先,从飞机设计指标出发,考虑南海岛礁的自然环境和建设情况,遴选出合理性评价指标;其次,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将传统的专家打分确定隶属度的方法进行改进,巧妙使用隶属度与合理性转换的方法,实现隶属度的客观确定;再次;针对实际救助需求和飞机性能,总结罗列出每一项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分布函数;最后,进行实例验证,借助我国南海某一岛礁的实际情况,对水陆两栖飞机在该岛礁的部署进行合理性评价。  相似文献   

6.
面对有着极端灾害环境、复杂地形条件及多灾种并发的大应急救援,具备涉水越野、多功能救援、水陆两栖救援能力的两栖应急救援装备至关重要。作为两栖应急救援装备的一种,水陆两栖运载平台是一种兼具陆地车辆与船舶性能的特殊车辆,能够在陆地和水下两种环境下行驶和作业,可适应各类“水-陆”复合灾害环境,被广泛应用于应急救灾。水陆两栖运载平台需兼顾陆地全地面高速行驶与水下安全稳定航行,其车体外形结构复杂,表现出复杂的水动力学特性,因此研究水陆两栖车辆的水动力学特性对其综合作战能力的设计和优化十分重要。本文对水陆两栖运载平台的水下动力学特性及其仿真技术,包括航行阻力、航行稳态,水下操控性、推进器与车体相互作用几个方面做了介绍,将不同学者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对水陆两栖车辆水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飞机用于森林灭火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的灭火手段,已得到广泛应用。水陆两栖灭火飞机是一款灭火效能较高的灭火飞机,从飞机灭火的影响因素以及效能的评估方法,提出将飞机灭火效能分为飞机投水效能指标和综合灭火效能指标,并以水陆两栖灭火飞机的灭火效能为例,验证飞机投水效能指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正"鲲龙"是什么?它叫鲲龙AG600,是中国大飞机"三剑客"之一,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的研制,是国家航空工业重大工程研制项目。飞机于2016年7月23日正式完成总装下线、2017年12月24日在广东珠海成功完成陆上首飞,将于今年下半年进行水上首飞。在进行水上首飞前,它还有很多准备工作:通过水密特性试验和水面低速、中速、高速  相似文献   

9.
正继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喷气式重型军用运输机运-20正式列装空军航空兵部队,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2017年首飞,最后亮相的"鲲龙" 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也于2018年10月成功完成了水上首飞任务。至此,中国大飞机"三剑客"集结完毕,开启了"上天入海"的新征程!两栖飞机之王作为全球在研的最大水陆两栖飞机,AG600可以说是飞机中的大块头,大小与一架波  相似文献   

10.
为寻找准确便捷估算滑行艇水动力的方法,在二维半理论的简化模型下,通过CFD方法建立气液二相流VOF模型,数值模拟二维变形体入水砰击过程,对滑行艇稳定直航状态下的动升力进行研究.为验证数值模型精度,首先对二维楔形体入水进行数值模拟,并将得到的砰击参数与理论近似解结果进行比较,进而根据船模实验中的航行姿态,将三维船体稳定直航简化为二维变形横剖面入水过程并通过动网格技术进行数值模拟.将变形横剖面入水不同时刻的动升力沿船长方向对应的横剖面位置进行积分得到全艇的动升力.同时,对三维船体进行绕流计算,将得到的动升力与二维积分结果以及实验值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二维和三维计算结果均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通过CFD方法计算基于二维变形体入水的高速滑行艇水动力问题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水陆两栖飞机结构强度试验中需要合理地模拟机身船体结构所受的水载荷。围绕水载荷特点和加载要求,建立了曲面加载垫力学模型,着重分析了曲面加载接触面载荷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当加载面曲率较大或者加载过程中结构变形较大时需要选用弹性变形适应能力较强的材料制作加载垫,且需要对加载垫进行曲面修形处理。根据分析结果设计了弹性体夹层式水载荷加载方法,并通过有限元分析和试验的方法验证了力学模型和加载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考察平尾偏转角度对飞机着陆滑跑性能的影响,通过计算流体力学进行气动数据储备,利用多体动力学建模方法,建立了能够反映飞机气动特性随迎角和平尾偏角变化而变化的飞机着陆滑跑动力学模型,在不同的飞机平尾偏转工况下进行了着陆滑跑仿真计算。经过验证,该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飞机着陆滑跑时不同平尾偏转角度下动力学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平尾前缘下偏(拉杆)能够有效缩短着陆滑跑距离。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机场场面运行效率,以前侧跑道穿越方式为比较对象,对后侧穿越方式下的滑行效率进行分析。基于前后侧两种不同跑道穿越方式的机理,结合图论思想,将航空器的地面滑行速度、安全间隔及滑行道使用规则等作为约束条件,以总的地面滑行时间最短为目标函数,分别构建前侧穿越和后侧穿越两种不同穿越方式下的数学模型;根据前后侧穿越方式下的航空器地面滑行特点,设计面向前后侧穿越下航空器滑行路径的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选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为例,统计目前在该机场运行的主要机型,从起飞滑跑距离、抗侧风能力及尾喷影响距离对其性能进行分析,计算江北机场某一天高峰小时内37架航班的地面滑行时间,比较两种穿越模式下的滑行效率。计算结果表明:单位小时内,前侧穿越结合后侧穿越模式比单独使用前侧穿越模式时的总地面滑行时间节省约9min,结合使用前侧穿越和后侧穿越的模式可以在前侧穿越延误较大的情况下提高场面滑行效率。  相似文献   

14.
针对航班量过快增长以及机场容量限制导致的机场滑行道拥堵问题,在航空器滑行路径优化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Yen算法的速度优化方法。首先规定速度变化剖面,以滑行时间和尾气排放为目标,以最大滑行速度和加速度为决策变量,考虑机场滑行规则和滑行限制设定约束条件,建立滑行路径和速度的优化模型;然后利用Yen算法对浦东机场16架航空器的滑行路径进行预筛选,为每个航空器分配3条路径;最后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仿真求解,依据最小滑行成本得到最优的滑行路径和速度分配方案。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滑行时间降低21.82%,尾气排放降低27.17%,滑行成本降低25.77%,且未产生冲突。可见本文建立的优化模型和方法对提高场面运行效率和减少航空污染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翼剖面二相流压力分布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船用螺旋桨桨叶表面充气以形成气膜是改善其空泡特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应用薄边界层理论和源汇分布面元法实现了水气二相流在叶剖面上的流动匹配计算,确定了水动力压力分布和空泡斗,揭示了空泡性能变化的机理.通过同NACA4412非对称叶剖面和NACA0012对称叶剖面压力分布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是可信的,从而为半潜桨和表面切入桨设计的水动力性能计算提供了有效的数值方法.  相似文献   

16.
湿滑道面会造成飞机制动性能下降,影响起降安全。本文通过搭建污染跑道摩擦特性测试装置,根据飞机在湿滑道面滑跑的实际情况,对飞机轮胎在不同水膜厚度、速度、载荷条件下运行的接触力、滑移距离进行研究,分析了湿滑条件下道面摩擦特性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水膜厚度对道面摩擦特性影响显著,水膜厚度为13mm时,轮胎与道面之间的接触应力变化明显,滑移距离大幅度增加。随着速度的增加,轮胎与道面之间的接触应力呈线性增加趋势,过高的速度会增加滑水风险。轮胎载荷的增加会减少湿滑道面上的滑移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飞机轮胎的载荷,能有效改善湿滑道面上的摩擦特性。  相似文献   

17.
高速船舶结构设计中流体冲击载荷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混合欧拉-拉格朗日数值方法计算高速船舶撞水时的流本冲击载荷,基于定理,采用线性边界元方法和非线性液面修正技术,考虑船舶的实际形状,数值模拟了肥大船型和球鼻艏船型的二维撞水过程,计算得到高速船舶实际撞水状况的流体冲击载荷大小及其分布,与实验结构吻合,为进一步安全设计高速船舶结构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