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校教师职业枯竭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专家调查,教师成为“职业枯竭”心理疾患的高危人群。为及时了解高校教师职业枯竭状况,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广东省24所高校5600多名教师职业枯竭状况。结果发现:高校教师在职业枯竭中,去人性化和认知枯竭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不是很严重;而情绪衰竭和低个人成就感比较严重。调查结果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采取正确的途径和方式解除压力。  相似文献   

2.
职业枯竭作为一类与工作压力相关的心理疾病其研究涉及心理学、生物学、环境学等到多个领域.本文对职业枯竭的生理心理学机制进行了综述.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慢性应激和枯竭综合症关系密切,慢性应激可通过脑中介机制引起中枢神经生理功能改变,导致机体产生相应的病理症状,该症状具有明显的职业相关性,可能是对环境易感的个体容易产生生理、心理的不适应,激发相关基因表达异常,引起机体心身疾病.诱发职业枯竭的因素很多,若能从心理调节、优化环境和行为矫正等多方面对其进行综合预防,可能会取得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转型期导致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心理枯竭的成因,提出了缓解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心理枯竭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作为教师个体职业态度和行为发生负向变化的表征,在当前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等新形势的催化下愈加显著,其本质可归于高校发展认同的危机。基于社会、组织、心理、伦理等向度的倦怠根源分析,从制度优化、心理干预、伦理认同、文化认同等方面探寻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调适路径,以为当下高校特别是创建"双一流"的高校面临的这一共性难题提供可能的范式。  相似文献   

5.
教师由于本身职业的特殊性,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再从社会、学校、教师个人三方面分别探讨了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职业枯竭的定义,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员职业枯竭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探讨了高职院校图书馆领导在馆员职业枯竭的心理调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应对馆员职业枯竭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心理契约对高校发展及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特点、心理契约违背,并提出建立和谐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温波 《科技资讯》2006,(4):255-256
图书馆员职业枯竭症是一种现代心理疾病,是图书馆员在长期处于工作压力的一种异常心理反应。要以科学印查庠怼待苗书馆员职业枯竭症。把化解图书馆员职业枯竭症作为构建和谐型图书馆的重要内容。实施人文关怀和系统培训,加强信息交流,消除图书馆员职业枯竭症。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育的迅猛发展,对高校教师职业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教育者,高校教师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不断加重,导致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日趋严重,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以及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探析生态位理论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整策略,有助于高校教师以平稳的心态正确对待职业压力,积极投身于高校教育改革之中,促进高校教育可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枯竭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我们在探讨职业枯竭的概念和维度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影响职业枯竭的个人和组织变量及相应的个体和组织对职业枯竭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部分人在和谐社会建设问题上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本文试图运用辩证思维,从理论上对这些认识进行梳理,以廓清迷雾,正本清源。主要观点是: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异的社会;和谐社会是包容多元文化与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相统一的社会;和谐社会不会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自发产生。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先于社会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所致,是正常现象。但经济先于社会发展决不是经济的单兵挺进,经济与社会应该相偕而行,社会的发展应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只有实现了这样的适应,经济和社会才能获得再发展。如果不适应,则必定既阻碍经济的发展,也阻碍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现代性过程的三个重要阶段上的社会学理论形态———工业化社会的社会学、民主社会与转型社会的社会学、现代性遭遇全球化时代的社会学———进行了分析 ,对社会学理论范域的多变形态进行了探讨。这些讨论所包含的蕴意在于 ,“现代”是个人和社会经历巨大裂峡的时代 ,也是个人和社会的共生互构的时代。当代社会学应当有属于自己时代的理论回应。  相似文献   

14.
陈妮 《山西科技》2010,25(5):24-26
阐释了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涵义,归纳出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基本方略"与"基本任务"具有统一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项重大基本国策的自然延续和必然结果,是依法治国的目标。二者在本质上不仅不相矛盾,反而是吻合一致的,是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和人和谐相处、人和社会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建设一个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这些现代理念、各个社会阶层利益协调的和谐社会就必须以社会成员良好的规则意识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民国言情小说是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反映,是社会现代化的实证文本。其现代性主要体现在:表现对现代爱情和婚姻自由的追求;以平民的视角展示生活世相;走向现代的小说艺术形式探索。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的宪政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世纪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宪政之道应该是宽容之道、和平之道、理性之道和人本之道,当然也是秩序之道。只要我们能够真正铭记宪法的核心,把握住宪政建设的精髓所在,那么和谐社会的宪政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小康社会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邓小平在继承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指出小康社会思想是同"中国式的现代化"相联系的,是低水平的;小康社会蓝图,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发展的蓝图。江泽民呈上启下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提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科学判断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状况,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命题。和谐社会包括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社会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相处,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中,社会是否公平是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之一。针对我国目前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公平价值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家设计了理想的未来太平大同社会.太平大同理想反映了儒家的正义感、责任感、以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及高尚人格,反映了儒家奋争不息的追求精神.太平大同理想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在的文化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