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助词“着”与谓词性成分结合,在普通话中主要用于表示“进行/持续”。西南官话荔浦方言的“着”既可以用来表示“完成”,也可以表示“经历”等“体”意义。在西南、江淮官话,吴语,湘语,闽语等汉语南方方言及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中,用“着”表示“完成”的比较多见,而同一方言点中“着”既表“完成”又表“经历”的则比较少见。“着”的特殊表“体”功能总体看来,其地域分布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2.
太谷话里的动态助词“来”“呀”“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谷方言与整个汉语一样,动词没有自身的时的形态和形态变化。汉语中的时态主要是通过用时间词对动词加以限制来表示的}而太谷话里却少见普通话中的时间词,它的时态是靠“来”、“呀”、“的”等助词表示的。太谷语中“来”表示过去时,“呀”表示将来的,“的”表示现在时。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的定心结构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有结构助词“之”连结,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结构助词“之”的连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结构助词“之”的连结。本文旨在以《孟子》的语言材料为背景,从定语和中心语音节的奇偶来分析定心结构中“之”隐现的规律。结论是:语用中为了协调音节会影响“之”的隐现;词语的性质和音节的数量与“之”隐现的对应规律是深层原因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4.
皖北宿州方言中助词“来”可以用于表示进行体、经历体、完成体和持续体等时态意义,而且方言词“来”还可用以表达语气,出现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中。当时态助词“来”同时具有表达语气的功能时,便形成了事态语气词“来”。  相似文献   

5.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在翻译过程中,大胆吸收具有丰富形态变化的印欧语系的某些词法与句法,尤其是借鉴印欧语系通过词尾变化显示词类与句法功能的特点,创造性地采用“底的”、“地的”、“的地”、“底地”等复合助词.尽管有些助词由于其书面形式与口语不一致而没能通行开来,但鲁迅这种大胆吸收外来文化与力图丰富与发展汉语语法的胆识与魄力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此外,对助词“的”的频用、叠用,以及将“的”字用于数量词之后和“的”字与中心语组合等等,无疑都显示了鲁迅语言的独特风味.  相似文献   

6.
太谷方言与整个汉语一样 ,动词没有自身的时的形态和形态变化。汉语中的时态主要是通过用时间词对动词加以限制来表示的 ;而太谷话里却少见普通话中的时间词 ,它的时态是靠“来”、“呀”、“的”等助词表示的。太谷语中“来”表示过去时 ,“呀”表示将来的 ,“的”表示现在时  相似文献   

7.
在湖南浏阳沙市方言中,“哒”的词性丰富,可以单独作动态助词、语气词、介词,还可以当词缀。单音节的“哒”可作介词,不过,双音节的“A哒”充当介词的情况更常见。“跍哒”一词极具特色,能够作动词、副词、介词,与浏阳客家话中的“跍”相比,“跍哒”语义更丰富。双音节介词“A哒”与“跍哒”中的“哒”均为词缀,二者均属于“哒”缀词。此外,长沙方言也使用“哒”,与浏阳沙市方言的“哒”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本稿比较分析了“にしたガつて”“につれて”“にともなつて”“とともに”的意义、用法。四个复合助词的意义是不同的,但也有其共通的地方。其差别根据语法、文脉逻辑及语言习惯各有不同。如此以来,这便成为了日语学习者学习上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9.
“娭毑”主要流行于湘方言地区,“(女哀)姐”主要流行于客家话地区。“娭”比较准确地记录了湘方言ηai33①的词音;“”是客家人或者说是其他文人专门为客家地区所造的俗字。“毑”字较早出现在《方言》中,“姐”字较早出现在《说文》中,“毑”和“姐”在早期(汉代或者汉代以前)都是指称母亲。“娭毑”和“姐”在词源上是同源的,在使用上、意义上、色彩上和地域范围上则有所不同。比较它们的异同,探索它们的源流,分析它们的意义和使用情况,可以加深对“娭毑”和“(女哀)姐”的了解,加深对方言称谓词的认识,补充现有字典词典之不足,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莲花方言的完成体标记有两个,即"呱"和"哩","呱"和"哩"的句法语用功能有同又有异。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晋语区的“来”区别于普通话,可用作句末事态助词,表示曾经做过、发生过某件事或某个过程是过去完成了的,指明句子的事态;也可以用作语气词,用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句末,表示情绪性语义,同时语气词“来”也可以用于句中表示提顿语气.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见"字的用法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主要探讨古汉语"见"字的用法及其演变、发展。在古汉语中,动词"见"字逐渐演变虚化,发展为助动词、指代性副词和助词。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日语中“など”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助词,全面、正确地掌握它的各种意义与用法十分重要。对它的各种意义及用法,特别是对目前国内外已出版的工具书和语法书籍尚未列入,而在实际语言中又存在的用法及意义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所”字结构中的“所”字是个颇具争议的文言虚词.通过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对“所”字结构中的“所”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字结构中的“所”字具有指代上的模糊性和句法上的粘附性,“所”字实属具有指代意义的结构助词,而“所”字结构中的“所”是代词的说法与词类的划分标准存在冲突.不同类别“所”字结构中的“所”字句法语义具有差异,应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日语格助词“の”与汉语结构助词“的”进行比较,分析其相同点及差异,从而加深理解,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6.
在和顺方言中,助词"哩"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相当高。结构助词"哩"兼具普通话中三个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作用;动态助词"哩"与普通话表示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的"着"用法相同,同时动态助词"哩"还具有指明动作或事件在过去发生的作用,这一作用与普通话中的动态助词"的"相同;另外"哩"还可以作为语气助词来使用,可分别表达陈述、疑问、感叹等各种不同的语气。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客家方言体貌助词“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方言体貌助词“啊”,既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也可以表示动作持续的方式等多种状态.而它的本字“虽熟犹生”,或许属于汉语与非汉语交融的底层词语.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永州话中的助词“嘎”和“了”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并与普通话中的“了”进行对比,认为永州话中的“嘎”和“了”与普通话中的“了1”和“了2”具有对应关系。并探讨了永州话中的“嘎”将被取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日语被动句中助词“に”的关系语义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日语被动句中出现的助词“に”,不仅有表示被动句中施动者的关系语义,还有表示其它的关系语义,这样给翻译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从“に”构成的词素中词的类别及谓语动词需要哪种补语入手,通过例句辨析被动句中助词“に”的种种关系语义,力求翻译上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对副助詞か接在疑问词后(这里暂称疑问不定词)所构成的句子,在不同的陈述方式下,其句子的重点是强调疑问不定词,还是强调谓语动词动作是否发生,状态是否存在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探讨了在疑问不定词后是否有格助词的情况下,其强调的重点是否也有所改变的问题。另外,针对疑问词后续副助詞か与后续格助詞が所构成的句子其含义的区别也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