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黄圣 《咸宁学院学报》2013,(12):133-134
孝乃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一些缺失孝道践行的事件通过媒体这一放大器呈现在公众面前,引起社会的反思。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主动介入并剖析孝道缺失的现状和成因,自觉加强孝道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相似文献   

2.
《孝经》作为传统孝道的经典,其孝道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伦理精神,在历史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无疑也是当前重建孝道的重要理论资源。《孝经》的孝道思想主要由孝道理论依据、孝道宗旨、孝道规范等三大方面构成。关于孝道的理论依据,《孝经》不仅论证了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人伦规范,而且还从人性的方面对孝道根据进行了论证;关于孝道宗旨,"孝治天下"是《孝经》孝道思想的宗旨,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而以孝治国的政治主张是以孝道教化为基础的,并且提出以刑罚来维护孝道的推行,从而真正达到"孝治天下"的目的;《孝经》的孝道规范,分为"事亲"的基本规范与"事君"、"立身"的泛化规范。  相似文献   

3.
孝道,中华民族遵奉的一个重要道德伦理规范和做人的最基本准则。孝道教育一直以来便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而备受推崇。当前,大学生道德缺失现象频繁发生。高校应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传统孝道在新时期的德育内涵,充分认识传统孝道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意义,将"孝"引入大学生德育,切实增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传统孝道有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其中的精华部分主要有善事双亲、敬爱父母、合理谏诤、感恩祭祀等内容。传统孝道的精华部分以及现代社会家庭的继续存在、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以及经济基础的变化等因素对现代孝道伦理的呼唤,使得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型成为可能和必然。现代孝道包括赡养父母,敬爱老人、合理谏诤,平等共享、慎终追远,文明祭祀等新的内容,具有权利与义务对等性、注重感情性和精神性、道德性和法律性的统一等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董玲玲 《科技资讯》2010,(1):227-228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但是,当代中学生孝道现状不容乐观。吸取传统孝道精华,加强中学生孝道教育,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当代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中学生孝道思想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结合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一课的相关内容,依据教学实践,在分析孝道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当代中学生孝道思想现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融入孝道教育。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     
本期讨论的话题是孝道的理论审视。本期推荐的两篇文章,都是对孝道的一种理论审视。孝道在传统中国既是一种实践道德,又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在当前社会条件下,中华文化与传统道德受到重视,传统孝道也为社会各界特别是民间社会所重视。尽管如此,毕竟社会条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可能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行孝?行孝  相似文献   

7.
校园和谐呼唤孝道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园的和谐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在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加强对以"80后"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的孝道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该加强孝道教育,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氛围,进而积极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8.
家训是传统孝道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孝道成为传统家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价值导向之一。孝为立身之本、敬为孝先、扬名显亲、慈孝相应、俭以祭亲等构成传统家训教化的主要内容,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家训中也有一些"愚孝"的消极说教。中国传统家训孝道教化的途径方法是家族日常训诫与奖惩结合,良好家风陶冶,朝廷典型倡导,官僚士大夫积极传布,从小处做起、在践行上着力,以及编写易记易循的歌诀箴语进行潜移默化的孝道熏陶。借鉴传统家训的教化形式为我们今天的孝德建设和孝道文化建设服务,要在培养宗旨上着重吸取传统家训孝为立身之本的观念,在内容上着重吸取传统家训中敬为孝先、以功显亲以及慈孝相应等思想,在途径方法上借鉴传统家训孝道教化以身立教、注重践履、家风陶冶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中的孝道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的来源和古代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关.人类进入了父权制社会后,出现了私有财产的分配和继承,进而产生了"孝"的现念.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以孝治天下",孝道维护宗法社会和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也变为统治者实行封建专制的工具.目前,孝道仍然有着牢固的存在基础和价值,对现代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洋 《科技信息》2013,(14):79-79
中华孝道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渗透到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家庭和睦的重要精神纽带。弘扬中华孝道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党和国家也曾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倡导全社会对于孝道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因此,中华孝道文化的弘扬,不仅仅是对于民族凝聚与和谐起着重要作用,更是对于社会进步有着深远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本文以元代辑录的中国二十四孝故事的发生地点、时代、人物背景等为素材,分析了二十四孝故事发生的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二十四孝故事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汉代和魏晋时期,其次是春秋时期.空间上,集中在山东和河南两省.最后得出引起孝道地域变迁的地理原因,即孝道随着经济和政治中心而发生传播和地域变迁,明显受到战乱和朝代更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冯梦龙创作的“三言”以情反理,“反理学”是“三言”的精华,但并不是“三言”的全部,“三言”部分作品蕴含了中华传统伦理的精髓——“孝悌”之义。“三言”中所描写的孝悌之义有三种:大孝大悌、愚孝愚悌、不孝不悌,我们应当在批判、分析的基础上继承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孝德在近代衰落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从其起源看有两层最基本的含义:一是对生命的敬重;二是对父母长辈的孝敬,并且这种孝的特征是以“父义”为前提的,具有双向性。但在封建社会的演化过程中,“孝”逐渐走向了这两层含义的对立面,因此在近代受到批判,并逐步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4.
孝是中国伦理发展的根据。“孝道”有其相沿的历史背景,孔子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分水岭,其前之“孝观念”也值得探讨。虞舜大孝传说向不被学术界所看重,但它象征天性难舍的亲子孺慕,足征孝道先验性之一面;孝道研究不能也不必刻意回避或放弃这一段。早初先民面对无常的大自然惶不可措,遂转其卑弱感为莫名的敬畏。示现在现实生活上,即为敬拜天地或祭拜鬼神的类宗教情愫及仪式,以祈求庇佑;随着自信渐增,人文渐启,孝的表现由“祭鬼”而“事人”,更根据现实因素的迫需,产生因应的伦理制度。但人为的手段有其针对性,顾此则失彼,西周的宗法制度,“亲亲”“尊尊”比重失调;孔子适时提出“父慈子孝”,将“孝概念”提高到人性论的高度,乃成为“孝道”。  相似文献   

15.
孟子继承孔子之道,捍卫礼乐的价值,并顺孔子的仁学继续发展,建立了以心性为核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为孝道思想确立了义理根据。孝道具有内在和超越的特点,它一方面作为普遍性的规范要求,人人须无条件遵守;另一方面,它又是通过具体的内在行为表现出来。孟子希望通过遵守孝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进而达到"天下平"的理想社会,孝道畅行,君主实行仁政。  相似文献   

16.
潘小慧 《孝感学院学报》2010,30(1):10-13,20
“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从古至今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是一种“(伦理)德行”。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孝”的适当地位是在“家”文化底下的一环,“孝”的合宜内涵包括“爱亲”、“尊亲”“顺亲”和“事亲”。从哲理的角度探讨21世纪的新“孝”道之可能或可行面貌,应当以西方哲学诠释人际关系的合理因素“友爱”,并把它作为当今建构新孝道的核心理念与要素。  相似文献   

17.
孝感素来以孝闻名,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独占三席,又是我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城市。孝感以"孝"为名,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昔日孝子的嘉奖赞许,更是中华孝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孝在今天仍然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家庭道德建设在整个伦理道德中一直处于弱势,导致改革开放以来,诸多家庭道德问题备受争议和关注。为此,阐述了孝道对家庭道德建设的意义,并从当代的视角对“孝”作了新的理解,提出抓好传统孝道的当代建设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入手。  相似文献   

19.
汉王朝作为第一个公开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运用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手段,强化了以孝为核心的封建伦常的地位,从此以后,孝不仅成为支撑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支柱,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发挥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使孝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世界,积淀成民族的文化心理,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