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甲状腺上极受来自于迷走神经的喉上神经支配 ,所以单纯颈丛神经阻滞麻用于甲状腺手术在处理上极时常出现牵拉痛等不适。本文探讨经皮甲状腺上极封闭对减轻手术中处理甲状腺上极牵拉反应的作用。50例甲状腺次全切除病人 ,其中双侧切除 17例。ASAⅠ -Ⅱ ,随机分为两组 ,经皮甲状腺上极封闭配合颈丛神经阻滞 (实验组 ) 2 5例和单纯颈丛神经阻滞 (对照组 ) 2 5例。常规颈丛神经阻滞一点法 (C4 )穿刺 ,选用质量分数为 0 2 5%布比卡因术侧深丛 8mL ,浅丛 6mL ,非术侧浅丛阻滞 ,穿刺成功后 ,实验组用质量分数为 0 2 5%布比卡因 3mL…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纠正永久性面瘫的手术方法虽多,却难以收以令人满意的效果。笔者应用副神经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悬吊矫治5例面肌萎缩,神经已退行性复长达用余年的永久性面瘫病人,收到较为满意的整复效果。现将初步体会介绍如下:应用解剖1、副神经(N.accessorius):自静脉孔出颅,行经颈内静脉前外侧,二腹肌深面,于乳突下3.5cm发出分枝进入胸锁乳突肌。其本在胸锁乳突肌深面下降,从该肌后缘上、中1/3交界处进入颈后三角,位于深筋膜浅层与椎前筋膜之间,下自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界处进入斜方肌深面。2、胸锁乳突肌(m.sternoclecolona…  相似文献   

3.
颈外静脉及属支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发现一女尸右侧颈部颈外静脉呈现双干 ,现报道如下。右颈外静脉的两干经胸锁乳突表面相伴下行 ,距锁骨上静脉1cm处汇合并注入锁骨下静脉 ,沿途见2~3处交通支。左侧未见变异。右颈外静脉内侧干由面静脉延续而成。面静脉沿内眦、鼻翼、口角至下颌缘 ,此部分较细 ,约0 5cm ,到下颌角下方接受颏静脉后扩大成约1cm的内侧干 ,而后沿胸锁乳突肌表面自外上向内下斜行至颈根部。内侧干较外侧干细。右颈外静脉外侧干由颞浅静脉延续而成 ,约1 2cm ,沿途收集枕静脉、舌静脉、甲状腺上静脉。颈前静脉存在 ,仍汇入内侧干。讨论颈外静脉…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患者,女,27岁。1年前始发现左颈中部一无痛性肿块,经消炎治疗无效于1993年7月入院。左侧胸锁乳突肌中段深面可触及一约4×3×2cm肿物,质中,无压病,固定,表面欠光滑,不随吞烟运动。未触及颈部淋巴结。血尿常规检查正常,肝肾功能正常,心电颈胸片正常。细胞学穿刺未见癌细胞。入院诊断:左颈肿物。在局麻下行左颈肿物切除术,取左顿小“L”形切口,见肿物位于左侧胸锁乳突肌中段深面,包膜不完整,与周围肌肉及预内静脉略有粘连,小心分离,将肿物全部切除,并切除部分颈前肌术中出血约100ml,切除肿物约3×3×2cm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5.
陈兆红  高昀 《甘肃科技》2010,26(19):176-177
采取臂丛加颈丛阻滞在咪唑安定镇静下进行肩部和上臂手术;对160例肩部和上臂手术的患者采用三指定位法臂丛肌间沟阻滞和C4一点法颈深浅丛阻滞复合咪唑安定。麻醉前均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阻滞完善150例;辅用芬太尼9例;辅用芬太尼和1%利多卡因局麻药1例;臂丛加颈丛阻滞解决了单纯臂丛阻滞在肩部和上臂手术中的阻滞不全问题;复合咪唑安定产生镇静遗忘,提高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质量;操作简便,费用低,适宜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纯颈浅丛阻滞复合氟芬合剂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将拟在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在单纯颈浅丛阻滞后静注复芬合剂,对照组:传统C4横突一点法双侧颈丛阻滞后静注氟芬合剂。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术中并发症,术中配合程度。结果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术中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配合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单纯颈浅丛阻滞复合氟芬合剂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中,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并发症少,患者安静配合手术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单纯颈浅丛阻滞复合氟芬合剂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拟在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在单纯颈浅丛阻滞后静注复芬合剂,对照组:传统C4横突一点法双侧颈丛阻滞后静注氟芬合剂.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02)、术中并发症,术中配合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术中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配合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单纯颈浅丛阻滞复合氟芬合剂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中,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并发症少,患者安静配合手术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颈丛复合肌间沟阻滞与常规颈丛阻滞行锁骨内固定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行锁骨手术患者,采用颈丛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颈丛神经阻滞,随机分为A、B组,每组30例.评估麻醉后感觉的阻滞程度,手术过程中的阻滞效果(优、良、失败),并观察和记录并发症.结果:锁骨外2/3部位感觉阻滞A组(16.7±1.9)min,B组(13.2±1.1)min,B组好于A组(t=2.42,p<0.05),B组优良率为90.0%,A组优良率为76.7%,B组高于A组(p<0.05).结论:锁骨内固定手术中颈丛复合肌间沟阻滞优于常规颈丛阻滞.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进行甲状腺手术时,按照整形外科的基本原则(无菌、无创(微创)设计手术步骤,牵开解剖间隙显露病灶,不损伤功能组织,减少并发症,最大限度的恢复形态和功能.方法 手术采用针刺穴位注药配合局部浸润麻醉,胸骨柄切迹上2.5cm横切口两端达胸锁乳突肌外缘,上下分离颈阔肌肌皮瓣范围5~6cm间隙分离胸锁乳突肌外缘,纵行切开颈白线,牵开甲状腺前肌肉,显露甲状腺.术毕创腔行多孔细硅胶管引流,整形美容的方法缝合切口.结果 :本组病例术中出血10-20ml,术野清晰,显露良好,无术后大出血,无颈前肌肉萎缩及皮肤粘连,术后一年,颈部形态良好.结论 :大范围分离颈阔肌肌皮瓣.不切断甲状腺前肌群,用整形美容方法缝合切口,术后无粘连及肌肉萎缩.牵开肌间隙,不损伤功能组织,可以有良好的显露.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地塞米松和肾上腺素在颈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60例ASA分级为Ⅰ-Ⅱ级的成年病人,随机分为3组,由同一麻醉医师行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注入配伍不同,剂量相同的局麻药;而后测定其麻醉起效和维持时间,记录麻醉前后循环系统变化。结果加用地塞米松组在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上优于肾上腺素组,用药后对肾上腺素组循环系统影响较地塞米松组略明显。结论地塞米松在行颈丛神经阻滞中减轻局麻药中毒反府.增隅麻醉效能.延长麻醉作用时间等优于肾上腺素。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1989年1月-1992年12月共施行老年急腹症手术50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现就麻醉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情况:本组共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在60-70岁老31例,70-80岁14例,80以上者5例。术前合并休克7例,心脏病5例,心电图异常者15例,有高血压病史8例,慢性支气管炎6例。手术历时最短45分钟,最长240分钟,多数为120分钟左右。二手术部位、种类、所采用的穿刺点和阻滞范围见表A麻醉方法(一)术前30分钟肌往阿托品0.5mg,鲁米那0.1g。(二)入室后,按年龄、体格、全身情况和手术要求配备1-1.33…  相似文献   

12.
为了检测草原公路特殊性对驾驶员颈、肩、腰部肌肉所产生的影响,选取6名驾驶员进行草原公路的实驾试验,使用频域分析方法,获得驾驶员颈部胸锁乳突肌、肩部斜方肌、腰部竖棘肌的平均功率频率(MPF)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驾驶时间的延长驾驶员的各部位肌肉会出现疲劳,且各部位肌肉的MPF变化程度存在差异性:4位驾驶员胸锁乳突肌在50 min出现深度疲劳,6位驾驶员斜方肌在80 min达到不可恢复的疲劳,6位驾驶员腰部竖棘肌在60~80 min内出现了MPF的最低点。女性的腰部竖棘肌比男性更容易抵抗疲劳。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头皮静脉针法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头皮静脉针法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全组均采用7~8号头皮静脉针经颈路肌间沟穿刺,一旦出现异感,固定针头,回吸无血液后注入1.5%利多卡因3~5ml试验量,观察5min无异常反应。再注入1.5%利多卡因15-25ml,以后每隔1~2h给10~15ml药.结果:镇痛完善24例(60%),基本完善14例(35%),失败2例(5%).结论:采用头皮静脉针法经肌问沟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简便易行,并发症少,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4.
用透射电镜对5例肌性科颈患者病侧胸锁乳突肌外观基本正常部分的肌肉进行了观察,发现其肌原纤维及线粒体有超微结构的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肌原纤维间界限不清,粗细肌丝模糊不清,重者是均质样变,肌丝排列异常,肌原纤维明暗带、M线、Z线不清楚或消失及线粒体变性。据此对肌性斜颈发病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院应用氯胺酮复合硬膜外阻滞能行小儿腹部手术57例,麻醉安全有效,优于单一麻醉方法。资料与方法:本组男32例,女25例,年龄6个月~12岁,手术时间45min~3h10min。手术种类:肠梗阻、畸路瘤、腹部外伤、嵌顿迹、阑尾炎。术前30min阿托品002mg/kg肌涂,1岁以上小地加安定0.2mg/kg肌涂。入手术宝前肌徐氯胺酮sing/kg,待患儿入睡后接入手术室行硬膜外穿刺,穿刺点较成人低l~2个椎间隙。局麻药用0.7一1.33%利多卡因,首量7mg/kg,尽量控制麻醉平面在、以下。间隔50min追加首量的工/3一1/2。术中以患儿安静为原则.给予氯胺酮li…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上动脉和喉上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甲状腺手术中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防止喉上神经损伤提供形态学依据 ,对 86例甲状腺上动脉和喉上神经的发出、走行、分支、分布和两者的伴行关系进行了解剖观测 ,结果发现 ,(1)甲状腺上动脉 84 88%起自颈外动脉 ,起始处外径为 2 2± 0 8(1 1~ 3 4)mm ,起始点至甲状腺上极的长度为 (3 1± 1 3)cm .(2 )喉上神经均起自迷走神经下神经节 ,起始处横径为 (2 0± 0 4)mm ,在舌骨大角处分为内支和外支 ,外支在甲状腺上极上方 (0 9± 0 4)cm处与甲状腺上动脉分离 .(3)在上、中段甲状腺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密切伴行 ,在下段上部分离 ,喉上神经外支入环甲肌点在平甲状腺上极处相距 (7± 3)mm .可见 ,施甲状腺手术结扎甲状腺上动脉宜在甲状腺侧叶上极或在甲状腺实质内进行 ,可有效避免喉上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1 病例  患者,女,57岁。体质中等,体重61kg。因颈前区肿大6年余入院。术前彩色B超示:甲状腺右叶正常,左叶有-8cm×7cm×6cm大小肿大结节,质软、界清、囊性,延续至峡部。耳鼻喉科检查:气管无软化,气道无狭窄,声带正常。术前诊断为甲状腺左叶腺瘤延至峡部。拟行左侧甲状腺大部及峡部切除术。选用双侧颈丛阻滞加强化麻醉。麻醉前采用无创监测血压、脉博、氧饱和度(SpO2)及心率(HR),结果显示:Bp2075/119kPa(156/90mmHg),HR:96次/min、呼吸18~20次/m…  相似文献   

18.
为了预防阑尾切除术时的“牵拉反应”,麻醉医生多使用辅助药物。我们应用脉博血氧饱和度仪(BCI3301型),连续监测比较了72例硬膜外阻滞麻醉下阑尾切除术患者应用不同辅助药物对SpO2的影响。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手术患者72例,男46例,女26例。年龄18—60岁,ASAⅠ—Ⅱ级。均为阑尾切除术。术前均无术前用药。选T12-L1简隙穿刺,分次注入1.6%利多卡因,0.1%市毗卡因混合液(含1:20万单位肾上腺素)。阻滞平面T6-10—L1-3。切度前缓慢滴入辅助药。据药物组合不同,分为四组,Ⅰ组为芬氟合剂(芬太尼1μg/kg,氟哌啶0.05m…  相似文献   

19.
观察和研究了250例喙突与剑胸结合中点连线上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测量喙突、剑胸结合中点两点连线长度,带入回归方程y=0.16x-0.9(x:喙剑连线长度,y:喙突到腑腔神经血管鞘中线在体表投影距离)。依此距离在喙剑线上确定穿刺点。成功率94%。结论,喙喙剑连线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是一个比较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的臂丛神经阻滞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观察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在胸部手术患者苏醒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将30例ASA Ⅰ-Ⅱ级择期普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复合组)和单纯全麻组(对照组),每组 15例.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复合组在全麻诱导前先行胸段硬膜外穿刺置管,给局麻药控制麻醉平面在T4-T10水平,并在术中定时追加局麻药,分别记录麻醉前、气管拔管前、气管拔管即刻、气管拔管后1min、5min血液动力学指标.结果显示:对照组各项指标在气管拔管即刻达到高峰,与麻醉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拔管前、拔管后1min也高于复合组,拔管后5min也未完全恢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应用复合组苏醒期中循环功能相对稳定,可减轻应激反应,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